題要:宇宙天體的演化規(guī)律與地球萬物環(huán)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 天道中和是宇宙演化中非線性、自組織、不確定性的能量與質量守恒定律的法則,人類科學家從不同的科學角度獲得了廣泛的知識。 黃帝干支歷法的天文觀測由來也是一種科學方法,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公元前2698年為黃帝甲寅紀年元年,到1854甲寅年為黃帝紀年4560年。到2020庚子年為4718年。 黃帝紀年周期律為1520年為一終,三終為一個周期即4560年。社會演化的興衰成敗規(guī)律與天文運行規(guī)律形成重疊效應,宇宙空間中的能量場演化帶來地球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演化,農業(yè)收獲與草原生態(tài)的平衡導致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沖突與融合。 依據(jù)古典時代的北極星天文觀測,北斗七星環(huán)繞北極星旋轉三百六十度為一個紀年周期,每天移動1度、每度為60分、每分為60秒、每秒為60微;每度另有15秒找頭。 早在黃帝時代就已知地球黃道面“天旋地轉”的道理,使用規(guī)、矩、尺等工具測量已經掌握,大地南北經線(真線)與北斗七星的運行時間節(jié)點重疊在一起,運用土圭測量的技術已經混沌初開;青銅冶煉工藝配比技術已經純熟,但配比重量的計量精準度不高,各部落青銅冶煉技術多向發(fā)展;玉石器加工使用金屬工具、鑄劍為犁的青銅反復使用、農業(yè)開墾荒地帶來進步呈梯級結構增長。 創(chuàng)建干支紀年歷法是黃帝時代的農業(yè)科技重要組成部分,以羲氏、和氏分別掌管的天文觀測和土地開墾的發(fā)展呈螺旋狀互為支撐,農時應用與天象觀察相得益彰,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互為配合的紀年歷法由此誕生,至今2020年已經延續(xù)了4718年之久(誤差大約為8年)。 早在黃帝紀年開始之前,運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數(shù)理演算方法就已經在黃帝部落使用,天干為十個數(shù)理順序;地支為十二個數(shù)理順序;天干地支配合道理是:單數(shù)配單數(shù),雙數(shù)配雙數(shù),永遠不會配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寅干支是黃帝紀年開始的元點,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朔旦(即初一夜里三點至五點),太陽、月亮正好在營室五度的位置,就是歷元的開始。 從太一開始確定干支紀元之時,北斗七星運行過了七十六年,又在正月份進入營室五度,叫做一紀。 北斗七星運行二十紀,為一千五百二十歲為一終。北斗七星運行到三終時就是四千五百六十年,日、月、星辰又開始回到甲寅年正月朔旦的時節(jié)。 太陰建元開始確定在甲寅之年。一終即1520年確定在甲戌之年,二終3040年確定在甲午,三終就是4560年,又還原到甲寅年元月開始之時。 太陰每歲運轉十二辰中的一辰,在立春之后,合于十二辰的度次,而更改其運行順序。在太陰到達各辰的前三天或后五天,各項事業(yè)都能夠施行。余仿此。 *公元前2698年黃帝紀年元年(歷法開啟) *公元前1178年商周時代(第一終正負2) *公元后342年兩晉南北朝(第二終正負2) *公元后1854年晚清時代(第三終正負2) 小札:公元2021年,中華兒女已經在華夏大地居住了數(shù)十萬年,黃帝干支紀年的開啟讓我們有了線性時間坐標的規(guī)律,在宇宙空間和社會發(fā)展的中和演化法則中,立于亞洲東方大地上盛衰榮辱、繁榮昌盛之道。 從1854年開始,中華進入第四個大周期律時代,一紀為七十六年,二十個紀為一終,經過1520年天體運行狀態(tài)回歸初始原點。 2021年是第四個大周期律中二十個紀的第三紀的第十五年,第三紀合計七十六年。參照公元342魏晉南北朝時期到公元1854滿清晚期的歷史脈絡,中華第四個大周期律是科技時代的特征,當今提出的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規(guī)劃也是天道法則的體現(xiàn)。 銀河系數(shù)萬億顆恒星的運行都是有規(guī)律的,我們稱之為太和法則,這個法則是宇宙高等智慧生命科學與自然科學,也是中華未來科學發(fā)展的重要使命。西人猜想宇宙寄點大爆炸是恒星系的來源,與恒星系運行太和法則出現(xiàn)不一致,也是會逐步獲得東西方科學研究相互理解的事。 ~伊爾根覺羅·洪志 辛丑 冀東福城 黃帝經法讀書筆記 長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