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章桂枝茯苓丸加味 【組成】桂枝9g,白芍15g,土茯苓30g,桃仁6g,牡丹皮12g,夏枯草12g,蒺藜12g,茜草根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效】活血化瘀,佐以疏肝祛風。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 【方解】方中桂枝活血通脈,白芍養(yǎng)陰活血,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夏枯草清肝火,去濕熱;蒺藜祛風,治血先治風;茜草根活血涼血。 【醫(yī)案】鄭某,男,25歲,初診日期1976年春季?;颊?u>陰部生“癬”1年未愈,初起局部起小丘疹、瘙癢,皮疹逐漸擴大,一直沒有明顯的滲出過程,曾用抗組胺藥、鈣劑、普魯卡因靜脈封閉,外用各種激素制劑及服中藥養(yǎng)血祛風之劑未效。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陰囊皮膚粗糙呈苔蘚樣變、干燥。舌暗紅,邊尖有瘀點,脈弦。診斷為陰囊性神經(jīng)性皮炎。證屬肝經(jīng)瘀滯,疏泄失暢,肌膚甲錯,發(fā)為本病。治宜活血化瘀,佐以疏肝祛風。上方內(nèi)服及外洗連用半個月,瘙癢大減,陰囊皮膚明顯變薄,接近正常。繼服1周,瘙癢消失,陰囊皮膚恢復正常。 【按語】本例患者長期反復瘙癢,搔抓,皮膚肥厚,病久必瘀,皮損增厚,色素沉著,舌質(zhì)瘀斑、瘀點,辨證當屬血瘀之證。上方諸藥共奏活血化瘀、疏肝祛風之功故能奏效。 【方源】引自《皮膚病驗方大全》。 (刺蒺藜:苦,辛,平。歸肺,肝經(jīng)。平肝潛陽,舒肝解郁,祛風明目。) (茜草:苦,寒,歸肝經(jīng)。涼血止血,祛瘀通經(jīng)。)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胃經(jīng)、肝經(jīng)。 【功效與作用】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臨床應用】土茯苓用量15~60克,煎湯內(nèi)服;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用治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F(xiàn)代臨床用土茯苓復方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和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療效良好;還可用于治療乙型肝炎、前列腺炎、急性睪丸炎、陰道炎、潰瘍性結腸炎以及治療痛風、膝關節(jié)積液、淋病性尿道炎。 【使用禁忌】肝腎陰虛者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500克,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shù)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皮炎:土茯苓60~90克,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③治漆過敏:土茯苓、蒼耳子各15克。水煎,泡六一散30克。(《福建藥物志》) ④治尋常疣:土茯苓50克,生地黃30克,苦參15克,紅紫草15克,黃芩12克,甘草10克,每日1劑,水煎,分4次口服。[《廣西中醫(yī)藥》1990,13 (3):20] ⑤治黃褐斑:土茯苓100克,水煎分2次服用,2天1劑。治療期間避免日曬。[《山西中醫(yī)》1987,(6):8] )
(神經(jīng)性皮炎:一種常見的以劇烈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病 與精神神經(jīng)因素密切相關 避免搔抓,以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為主 易復發(fā),部分可治愈 疾病定義 神經(jīng)性皮炎(neurodermatitis)專業(yè)名稱應為慢性單純性苔蘚,但因其發(fā)病與精神神經(jīng)因素密切相關故俗稱神經(jīng)性皮炎,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 該病以一陣一陣的劇烈瘙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通常多發(fā)生在脖子、手腕、手臂、手肘、小腿或尾骨部、肛門等部位,瘙癢會影響睡眠和生活質(zhì)量。 由于瘙癢患者會不斷搔抓,然而會越抓越癢,形成一種“瘙癢-搔抓-瘙癢”的惡性循環(huán)。由于不斷抓撓,皮膚會變得粗糙、肥厚,呈苔蘚樣變。 流行病學 神經(jīng)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常見于30~50歲的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兒童少見。 疾病類型
根據(jù)受累范圍的大小,可分為局限性和播散性神經(jīng)性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