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鹿苑奚浦)人。是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的探花,是東林黨的領(lǐng)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quán)失敗而被革職。明亡后,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quán),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后降清,為禮部侍郎。 錢謙益,萬歷十年九月二十六日(公元1582年10月22日),出生于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 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十七歲成為府學生員。 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考取一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同年,父親錢世楊去世,回鄉(xiāng)丁憂守制。 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出任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轉(zhuǎn)右春坊中允,參與修撰《神宗實錄》。同年,浙江發(fā)生了科場舞弊案,受到牽連,遭到罰俸的處分。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因病告假,回歸故鄉(xiāng)常熟。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再度復出,主要承擔《神宗實錄》的編纂工作.。作為“東林魁首”,受到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排擠,同年,遭御史崔呈秀和陳以瑞的彈劾,錢謙益被革職回鄉(xiāng)。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再度復出任詹事、禮部侍郎。此時正當推舉閣臣的時候,錢謙益考慮如果禮部尚書溫體仁、禮部侍郎周延儒并推入閣,則名在己上,故陰謀阻止,遂派門人、禮部給事中瞿式耜進言主推者,拋棄溫體仁和周延儒,以成基命及錢謙益等十一人面上。這件事讓錢謙益與溫體仁、周延儒結(jié)怨。 錢謙益主考浙江時,考生錢千秋科考作弊,將“一朝平步上青云”寫在每段話的末尾作為暗號,與考場官員金保元、徐時敏勾結(jié),事發(fā)后,錢謙益受牽連被罰俸。此時,溫體仁、周延儒趁機追論錢謙益受賄。崇禎帝在文華殿親自召見對質(zhì),錢謙益引咎撤職,坐杖罰。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受溫體仁指使,常熟人張漢儒誣告錢謙益貪肆不法;巡撫張國維、巡按路振飛上書為其鳴冤,錢謙益曾為太監(jiān)王安寫過碑文,為司禮太監(jiān)曹化淳所知,故求救于曹化淳,刑斃張漢儒,且告發(fā)溫體仁,溫體仁稱病辭職,錢謙益削籍歸鄉(xiāng)。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錢謙益五十九歲時,迎娶二十三歲的名妓柳如是,當時,非議四起?;楹?,錢謙益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云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兩人同居絳云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謙益戲稱柳如是"柳儒士"。柳如是后生有一女。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 史可法、呂大器商議立君江寧,錢謙益暗中推舉潞王朱常淓,與馬士英意見不同。及福王朱由崧即位,錢謙益懼得死罪,上書給馬士英歌功頌德,馬士英遂推薦錢謙益任南明弘光朝廷禮部尚書。錢謙益力薦閹黨阮大鋮為兵部侍郎,此時,東林黨預謀立潞王事被揭發(fā),馬士英盡誅東林黨諸人,但放過了參與人錢謙益。 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兵近逼南京。當清兵臨南京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后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軍統(tǒng)帥多鐸迎降。史敦《慟余雜記》記載:“豫王(多鐸)南下江南,下令剃頭。南明民眾對此議論紛紛。(一日),錢謙益忽然說:'頭皮癢得厲害",突然出門而去。家人以為他去用篦子篦發(fā)。不一會兒,剪了頭發(fā),留著辮子進來了?!睍r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而當時與錢謙益交好的河南巡撫越其杰(馬士英妹夫)和河南參政兵巡道袁樞(兵部尚書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相繼絕食而死。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清廷任錢謙益為禮部右侍郎管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柳如是留居南京。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六月,錢謙益稱疾乞歸,返回南京,清廷令巡撫、巡按隨時監(jiān)視上報,攜柳如是返常熟。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錢謙益突然被逮,鋃鐺北上,關(guān)入刑部大獄。柳如是扶病隨行,上書陳情,誓愿代死或從死。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四月,錢謙益因黃毓祺案被株連,囚南京獄。經(jīng)柳如是全力奔走營救,斡旋,錢謙益才得以免禍,對此感慨萬千:“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出獄后,被管制在蘇州,寄寓拙政園。 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從蘇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復明勢力聯(lián)絡(luò)。曾致書南明桂王政權(quán)桂林留守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痛陳天下形勢,列舉當務(wù)之急著、要著、全著,并報告江南清軍將領(lǐng)動態(tài)及可能爭取反正的部隊。 瞿式耜得書后,上奏桂王說:錢謙益“身在虜中,未嘗須臾不念本朝,而規(guī)劃形勢,了如指掌,綽有成算”,“忠軀義感溢于楮墨之間”。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不顧年邁體弱,多次親赴金華策反總兵馬進寶反清。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李定國克復桂林,承制以臘丸書命錢謙益及前兵部主事嚴拭聯(lián)絡(luò)東南。錢謙益便“日夜結(jié)黨,運籌部勒”。 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鄭成功、張名振北伐,錢謙益與柳如是又積極響應“盡囊以資之”。起事失敗后,錢并未灰心,仍先后與反清復明志士魏耕、歸莊、鶴足道人等秘密策劃,以接應鄭成功再度北伐。還在長江口白茅港卜筑紅豆莊,作為隱居之所,以便與各地聯(lián)絡(luò),刺探海上消息。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鄭成功、張煌言率水陸大軍再度北伐,連克數(shù)鎮(zhèn),錢謙益欣喜若狂、慨然賦詩作《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詩歌,歌頌抗清之師,直斥清廷“溝填羯肉那堪臠”,“殺盡羯奴才斂手”。當這次北伐再度失敗后,他才心灰意冷,痛感“敗局真成萬古悲”?!叭炭茨┻\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遲"。 康熙三年五月(公元1664年6月),錢謙益去世,壽八十三,葬于虞山南麓。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十二月,乾隆帝親詔錢謙益列傳《貳臣傳》乙編,以示與洪承疇之別。 (本篇完) |
|
來自: liuhuirong > 《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