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參又名秧參,是在園地里由人工栽培的人參,由野生人參和移山人參發(fā)展而來,有文字記載的園參大約見于明末,距今400年左右。 園參分為邊條參和普通參,以吉林省產(chǎn)量最大,其次是遼寧和黑龍江兩省,東北山區(qū)家家戶戶在自家的園子里都用人參籽種植人參。 邊條參的主要特征是三長,盧長、體長和腿長,而普通參的特征是三短,盧短、體短和腿短。 園參由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生曬參、糖參和紅參。 生曬參是用新鮮的園參洗干凈,曬1~2天后,再烘干,再次曬干1天而成,生曬參的品種有“白干參”,不帶須的名“白參”,帶須的就名為“全須生曬參”。 糖參是用新鮮的園參洗干凈,置于沸水中浸泡3~7分鐘,再放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曬干后再烘干,在參體上扎一些小孔,浸于糖汁中24小時,重復(fù)2次,沖去浮糖后烤干后制得。 紅參是取園參剪去須根,洗干凈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參皮呈半透明狀,曬干后再烘烤制得。500g的鮮參制成紅參后大約為100~150g。 現(xiàn)代人對人參的化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參主要的功效成分是各種皂苷,如三萜皂苷、倍半萜、黃酮、田七氨酸、多肽和多糖等成分。 現(xiàn)當(dāng)代對人參的利用已不再停留于整株人參直接食用,更多的偏向于對有效成分的實驗性提取分離,分別制劑,如人參皂苷粉,人參皂苷單體膠囊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