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一定在大人身上。 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審視自己。 作者丨葡萄媽 來源|媽媽抱團原創(chuàng) “家長的思想觀念會影響到孩子的整個人生?!?/p> 一個孩子能成長為什么樣子,歸根結(jié)底看父母是什么樣子。 在糾結(jié)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會成為“問題”孩子的時候,也應(yīng)該反過來問問自己是不是成為了“問題”家長。 家長身上常見的3個毛病,最容易影響孩子的成長。 記得韓國有一個節(jié)目。 一位老師說:“我總跟家長說,不要給孩子報那么多班,有本事你自己去考??!” 家長理直氣壯地回答:“我的腦子不是那塊料?!?/p> 于是老師回懟:“那你的孩子又能好到哪里?” 有很多人成為父母后,就放棄了自我成長,卻時刻要求孩子要爭氣,把他們沒做到的事情、那些高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知乎有網(wǎng)友分享了一個故事。 他媽媽平時最喜歡看各種奇葩小視頻和無聊電視劇,不管是做飯、吃飯還是洗漱,基本手機都不離身地播著電視劇。 爸爸也一樣,下班回來就是抱著手機看球賽、打游戲。 但是父母總是逼著他去學(xué)習(xí),逼著他要考第一,只要他想玩一會兒手機游戲,就是玩物喪志,后來還直接把他的手機沒收了。 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
英國心理學(xué)家希爾維亞·克萊爾在《挖潛能》一書中說的: “如果你自己都不準(zhǔn)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p>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是怎樣的人,很大程度決定了孩子會變成怎樣的人。 曾經(jīng)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媽媽,在49歲的時候,和兒子一起考上了研究生。 不是媽媽天生厲害,而是媽媽成為了孩子的好榜樣。 在孩子小時候,孩子不愛學(xué)習(xí),她就陪著一起學(xué)習(xí)。 孩子讀書,她考證。孩子考研,她考研。 她說: “你想讓孩子做什么,你跟他一起成長一起做,而不是只看著他做?!?/strong> 因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正如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說: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長的航標(biāo),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應(yīng)該先努力成為那樣的人。 有一個父親因為孩子犯錯,就用繩子將年僅7歲的孩子綁得嚴(yán)嚴(yán)實實,要把孩子吊到河里。 孩子不愿自己下去,父親竟說不下去就用腳踢下去。 在這種暴力威脅下,孩子自己用手抓住繩子,被父親慢慢吊著放到河里。 孩子被嚇得臉色慘白,稚嫩的雙手緊緊拽著繩子,雙腳彎曲縮起,在晃蕩中還時不時撞到河堤。 他哭得撕心裂肺地跟爸爸求饒:“求你了,爸爸,別再放繩子了。” 但是爸爸紋絲不動,還不停地出算術(shù)題,讓孩子算出答案。 孩子一邊害怕地盯著湖面,一邊哭著回答問題。 有人問爸爸為什么要這樣做,爸爸兩手一攤,說: “道理說了一萬遍,孩子屢教不改。” 在大多數(shù)父母的觀念里,孩子必須接受懲罰,才能有收獲。 甚至,有時候自己不想管,直接就把孩子丟給警察管。 前段時間總是看到這樣的新聞:
這樣的教育方式,確實能讓孩子“長記性”。 但卻把教育當(dāng)成了別人的事情,也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行為方式是否被孩子接受,是否真的能達到教育目的。 珍妮艾里姆在《養(yǎng)育兒女》中說:
家長不懂反思,用錯誤的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的教育永遠有缺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有一個媽媽,在孩子上小學(xué)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孩子總是容易分心,就算天天盯著孩子讀書寫作業(yè),甚至打過孩子好幾次。 但孩子還是老樣子,她就開始找原因,最后發(fā)現(xiàn)是因為自己把孩子盯得太緊,讓孩子覺得有壓力。 于是她就在閑暇的時間,看一些育兒書,學(xué)習(xí)正確的教育方法。 最后,通過這些方法,不打不罵就讓孩子專注起來。 養(yǎng)育孩子不是一道無解的題目,相反它有千萬種解法。 總有一種方法,會成為教育孩子的最優(yōu)解。父母要做的,就是慢慢摸索學(xué)習(xí),然后找到它。 蔡康永在《給殘酷世界的善意短信》中寫道:
《虎媽貓爸》里就有這樣一幕: 一次家長會,老師走過來對茜茜媽說,茜茜日記寫得很好,以后可以當(dāng)作家。 茜茜媽頓時得意了,眉開眼笑地點頭說:“孩子一下子就通了?!?/p> 坐在隔壁的杜一諾爸爸也以退為進,問老師:“杜一諾數(shù)學(xué)沒考好是怎么回事,孩子的附加題只對了兩道題?!?/p> 老師一頭霧水地告訴他:“孩子數(shù)學(xué)考得是第一名,考得很好。而且背后的附加題是高年級的難度?!?/p> 旁邊的家長聽到以后都驚訝了,杜一諾爸爸卻搖頭嘆氣。 不甘落后的茜茜媽追問自己的孩子考了幾分,得到92分的回答后,她臉都黑了。 杜一諾爸爸也冷嘲熱諷:“很不錯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杜一諾?!?/p> 拿孩子來炫耀、比較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少見。 過年的時候,有親戚朋友來拜年。幾個大人們圍在一起閑話家常,三兩個孩子在一旁嬉鬧。 因為都有孩子,不可避免談到孩子的事情時,表嫂語帶自豪的說:
表姐也夸自己的孩子年紀(jì)小小,已經(jīng)會不少英語,甚至還能用英語跟他們對話。 大家都夸孩子,表嫂就把孩子喊過來表演一段。 看到別人的孩子都這么厲害,有幾個親戚面子掛不住了,對著孩子連吼帶推搡,弄得孩子放聲大哭。 好好的拜年,最后不歡而散。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不少家長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xí)班,結(jié)果盲目投入,收效甚微。 最后苦了家長、毀了孩子。 教育家徐浩淵每年收到幾千名孩子的來信,信中說著他們的焦慮:
孩子不是父母自尊心炫耀的產(chǎn)物,更不是父母私心的強加品。 家長拿孩子跟別人比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和別人的家長比,是不是也做得最夠好了? 在網(wǎng)上看過一段對話: 父親:知道嗎?當(dāng)林肯像你這樣大時,他是班上最好的學(xué)生。 兒子:我知道爸爸,但他像您這么大時,早已是美國的總統(tǒng)了。 要想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首先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家長”。 孔子曰: “欲教子先正其身?!?/p> 意思是父母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 因為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先自我成長,自我完善。 希望所有的家長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