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謙金文書法作品) 百體書法——金文書法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郭 謙 金文,又稱鐘鼎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于鐘鼎之上。1925年文字學家、金文學家容庚編著的《金文編》記載,共計收錄金文文字3722個。1935年,又集秦漢金文而撰成《金文續(xù)編》。1959年出版的增訂本《金文編》,據(jù)歷代出土的青銅器三千多件的銘文,共收字18000多。商周秦漢銅器銘文中已識與未識者,從中可盡覽無遺。這是一部相當完備的金文字典。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于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在筆法、結(jié)字、章法上都為書法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西周初期,甲骨文衰微,金文主流地位得以建立,全面開啟了筆法演變的源流。西周厲王到幽王的一百年時間,是西周金文書法繁榮階段。一是銘文數(shù)量多、篇幅長。如:《散氏盤銘》、《史頌簋銘》、《頌簋銘》、《虢季子白盤銘》、《毛公鼎銘》、《叔專父盨丁器銘》。二是在主流風格上,前期那種隨意和自由的面貌消失,筆法規(guī)范,工整秀麗,整齊端莊,不同銘文的風格大同小異。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也出現(xiàn)了一些與主流風格不同的銘文,如:《散氏盤銘》、《圅皇父簋銘》、《楚公鐘銘》等。 ![]() (西周《散氏盤銘》及銘文拓片) 西周末年,幽王暴虐,導至諸侯叛亂,犬戎殺幽王,滅西周;前770年,周平王由鎬京遷都于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即春秋戰(zhàn)國。此后,周王室衰微,周王朝政令形同虛設,諸侯國霸主頻出。因此,這個時期的金文明顯帶有諸侯國的地方色彩,產(chǎn)生了形式多樣的金文:齊魯金文、西楚金文和先秦金文等等。這些金文,雖然保留了西周金文的基本構成,但其字形架構、線條形態(tài)、筆畫運用有了明顯的區(qū)別。有的字體修長,形態(tài)優(yōu)美;有的筆畫緊湊,小巧玲瓏;有的略帶草意,字形變扁,出現(xiàn)向隸書發(fā)展的影跡;也有裝飾性字體(如鳥蟲篆、玉筋篆等)出現(xiàn)。其中,楚國金文阿娜多姿,獨具魅力。如圖:《王孫遺者鐘銘》(春秋時,楚國)、《鄂君啟節(jié)銘》(戰(zhàn)國時,楚國)、《楚王酓鼎銘》、《陵公戈銘》等。 ![]() (楚國《王孫遺者鐘銘》拓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實施了“書同文”政策,推行了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書體“秦篆”(亦稱小篆)。并且,鐵制品被廣泛使用,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金文也就逐步衰落。漢代以后各個朝代對金文以整理研究的學術為主,金文脫離了應用。南宋后期,直至元明,金文的研究不多,基本停鑼息鼓。 清代,金文研究掀起熱潮,取得很大發(fā)展。一是專門的著錄多,二是考釋水平高。金文研究的著名學者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吳大澂,他著的《說文古籀補研究》開啟了清代金文研究的先河。 民國時期,金文研究成果更加顯著。一批著名的金文學者有羅振玉、唐蘭、于省吾、容庚、郭沫若等相繼出版金文方面的學術著作。而羅振玉、吳昌碩、蔣維崧等文化大家開始進行金文書法的創(chuàng)作,他們推動了金文書法向?qū)挾?、深度發(fā)展。 吳昌碩(1844-1927年)是清未民初影響最大的書畫家、篆刻家。他早年多以篆刻為主,在他年輕時就喜歡臨石鼓文,晚年他的臨石鼓書法更呈渾厚雄偉的氣勢,字形多取斜勢,變橫為縱,章法靈活,姿態(tài)萬千。他不拘泥于每一筆劃,而注重氣勢、重筆力,晚年更顯蒼老拙重之感。且能融石鼓筆意于行書、繪畫中,開一代繪畫新風。然而他臨習金文較單一,多為大篆集句,少有詩文作品。且他的金文多用小篆筆法和結(jié)體規(guī)律,與金文的本來面貌有一定的距離。 ![]() (吳昌碩金文扇面) 羅振玉是清末杰出的學者,在古文字學、金石學、書法、篆刻、書畫鑒定諸方面成就極高。他杰出的貢獻不僅在研究甲骨文、書寫甲骨文方面,在金文研究上也是成果斐然。如他出版了專著《三代吉金文存》等。他臨金文的書法,不刻意追求古物的驚世駭俗之貌,而是從小篆與古隸中汲取營養(yǎng),形成了高雅含蓄內(nèi)斂高古的風格。他掌握資料多,且涉獵金文極廣,作品有橫幅、條屏、扇面、冊頁、通屏,風格秀潤古樸、筆力雄強內(nèi)蘊、敦厚秀雅,頗得古趣新韻,顯示出深厚的學養(yǎng)功力。他的出現(xiàn)是中國書法的幸事,他對后代的影響最為深遠,然而,由于歷史原因,他的金文書法多自小篆出,故其章法、筆法、墨趣也無不取法小篆,且以臨寫金文書法較多,鮮有金文詩文作品。 蔣維崧(1915-2006年)是現(xiàn)代文字語言學家、書法篆刻家,他在古文字學、書法、篆刻、考證方面的學養(yǎng)使其大大有利于金文研究與創(chuàng)作。他以嚴謹?shù)奈淖謱W家的態(tài)度去集金文,以篆刻家、書法家、美術家的態(tài)度去創(chuàng)作金文,并不斷從古璽印、古陶文、詔版、簡帛中汲取營養(yǎng),寫出了當代一種融古為新、典雅俊逸的金文書法。在晚年他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古詩文作品,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意義與價值。他相繼出版了《蔣維崧臨商周金文》(1998)、《蔣維崧書跡》(2001)、《蔣維崧書法集》(2005)等作品集,成為后世之人學習金文書法的典范。 ![]() (蔣維崧金文書法陶元亮句) 新中國建國以來,金文研究全面展開,雖有起伏,但規(guī)模很大,人數(shù)眾多,成果很大。于省吾的《商周金文錄遺》、徐中舒的《殷周金文集錄》、楊樹達的《積微居金文論》等學者的專著陸續(xù)出版。其中,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收錄齊全,影響很大。容庚的《金文編》成為字形方面的最權威的工具書。一批優(yōu)秀的金文書家:大康、邱星、許思豪、戴月、樊中岳、葉金福等人在書壇涌現(xiàn),使越來越成熟的當代金文書法書體得到了業(yè)界認同和社會的青睞。 當代金文書法利用金文的原始幼稚,在結(jié)體上隨意夸張變形,表現(xiàn)出純個人化風格的“隨意性”書寫。這種外在形式上的書寫性再創(chuàng)造,確實呈現(xiàn)出金文的蒼茫渾厚、端莊嚴謹?shù)耐庠陲L格特征。從整體來講,已基本完成了羅振玉時代的實用書寫向純書法創(chuàng)作的成功轉(zhuǎn)換。它不僅使古老的文字表現(xiàn)出新的藝術語言形式,而且因其造型奇異,給人耳目一新,這就為今后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 當代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金文書法家有: 許思豪,1955年生,浙江寧波人,上海筆墨博物館館長。他精通各體書法,尤善金文、行書、章草、大草。他的《金文拾貝——集金文書詩詞百首》,是金文書法的一次十分可貴的探索,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次頗為成功的實踐。 葉金福,1946年生于上海,擅長工筆畫虎、山水畫,尤精于金文書法。1986年失聰,自強不息,在山水畫、金文書法上刻苦鉆研、勤奮創(chuàng)作。其金文長卷《金文唐詩一百首》、《大篆千字文》、《大篆岳陽樓》等作品備受收藏界青睞。其金文書法已有自己的面貌。 邱星,1914年出生,浙江吳興人,1949年入秦并定居西安,早年從事舞臺美術工作。幼承家學,喜愛書法,攻篆籀、篆印,熔兩周金文于一爐,初習《顏勤禮碑》、《鄭文公碑》諸碑,后臨《嶧山碑》、《石鼓文》,并受清吳大澄影響專攻金文,摹習鼎拓。書作古樸典雅,師古而不泥古,時出新意。尤擅金文大篆,風格高古、鼎力沉雄。書印作品多次入選國內(nèi)外大型書法展覽并在專業(yè)報刊發(fā)表,為各地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或被刻碑。現(xiàn)為西安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樊中岳,1943年生于武漢。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書法專業(yè)導師。曾任《書法報》主任編輯,書法報社社委委員等職。已編著出版“書法篆刻工具叢書”一套十冊:《金文》、《篆書》、《隸書》、《草書》、《章書》《行書》、《漢書》、《鳥蟲篆》等。2015年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他與陳大英、陳石合著的《常用金文書法字典》。 戴月,1947年生于山東濟南市,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書協(xié)副主席,他先后出版了《金文的識認與書寫》、《戴月說文釋字》、《金文書法疑難用字》、《戴月金文書法字帖》和《戴月書法篆刻作品集》等,在書法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17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了他編著的《金文書法用字大字典》。 路世明,1952年生于山東泰安,他對甲骨文、金文、戰(zhàn)國文字、簡帛書、磚陶文、印璽文字無不涉獵。其金文書法,點畫遒勁凝煉、力感極強,堂堂正正、大氣磅礴、高古茂密,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曾為八一電影制片廠高級美術師,現(xiàn)為北京書協(xié)理事。已出版的代表作有《金文論語》、《楷體金文三字經(jīng)》、《金文千字文》、《金文陰符經(jīng)》等。 |
|
來自: 甘泉書屋i30tsw > 《百體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