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期末考試兒子考得不好,曉敏想讓他趁著寒假查漏補缺,好好提升成績,又是給他借下學期的資料,又是忙著給他報補習班。
孩子想出去打籃球,曉敏說:哎呀你考這么差,怎么還有心思出去玩?
孩子跟朋友打個電話,曉敏也忍不住說:光想著出去玩,就不是個愛學習的料!
被媽媽這么“打擊”了好幾天,孩子終于受不了了,和曉敏大吵一架,現(xiàn)在都還在冷戰(zhàn),家里的氣氛降到了冰點。
父母們總是懷著一腔好心,想要指點孩子、幫助孩子;
但很多時候,我們出自本能的嘮叨和否定,不僅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還會造成親子關(guān)系的誤解和惡化。
知名歌手李宗盛和父親的關(guān)系,一直都不太親密,之前參加訪談節(jié)目,也幾乎沒有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
他在歌里這樣形容父子關(guān)系:
“對比憂心忡忡的母親,更像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p>
李宗盛從小學習成績很差,唯獨癡迷音樂,而父親一直覺得搞音樂“不務正業(yè)、不靠譜”。
李宗盛一直都在拼命努力,試圖證明自己的才能給父親看。
直到后來,李宗盛憑借自己的驚人才華,成為了樂壇領(lǐng)軍人物,卻始終沒有等到父親的一句當面稱贊。
在他內(nèi)心深處,對父親的期待永遠成了一份空洞的遺憾,難以彌補。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像李宗盛爸爸一樣的父母。
他們想給孩子好的選擇,最后的結(jié)果卻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不是家長用心不夠,只是因為一些溝通方式不恰當、不得體。
恰如一句西方諺語所說:
“地獄之路往往是由好的意圖鋪墊起來的”。
寒假在家,請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言辭,避免以下幾種溝通:
否定孩子
曾經(jīng)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從小到大被否定的孩子,長大是什么性格?
一位匿名網(wǎng)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
他說,自己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否定聲中長大的,事事都被安排好,做錯了會被說教,比不過別的孩子會被說教,就算在公共場合,也會隨時被甩臉子。
慢慢地,孩子長成了一個懦弱敏感的人,總是想討好別人、希望得到認可,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出了什么事就習慣往自己身上推。甚至讀了大學離開了父母也沒有好轉(zhuǎn),甚至產(chǎn)生了強烈的厭世心理。
很多父母總是會去習慣性地否定孩子,犯一點小錯誤,就嚴厲責怪管教,對孩子取得的成就視而不見。
導演姜文曾經(jīng)在訪談中吐露過自己深埋心底的秘密:自己人生最失敗之處,就在于和母親的關(guān)系。
姜文說了兩個令他一生難忘的細節(jié):
他考上了中戲,激動地拿著通知書回家告訴母親這個喜訊,沒想到母親只是淡淡看了一眼,就把通知書扔在一邊:“你的一盆衣服還沒洗呢!”
后來,姜文賺了錢,給母親買房子,但母親堅決不愿去住。
母子間的隔閡橫亙了一生。姜文最后難過地說:“我真的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讓她高興。”
長期生活在被否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孩子一般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一種是對父母逃避、疏遠,另一種則會成長為“討好型人格”,習慣性地遷就他人,來獲得自我價值感。
得不到肯定的孩子,會生活在父母鋪就的陰霾底色之下,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心結(jié)和陰影。
請多給予孩子們一些贊許和信任,幫助他們樹立好直面生活的底氣和信心。
不斷拿孩子作比較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
把3個孩子都送進斯坦福名校的明星媽媽陳美齡曾坦言:她從來不會將孩子與別人作比較,哪怕是親兄弟,她也從不會說“快向哥哥學習”這樣的話。
她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沒有必要去比較。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自我的認知,往往是建立在對環(huán)境反饋的基礎上的。
前段時間,南京一個叫天天的孩子,因為爸爸經(jīng)常拿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氣得離家出走。
他給爸爸留下一張紙條:
“以后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別去責怪孩子的極端行為,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在這之前他積攢了多少辛酸和委屈。
一味拿孩子去比別人,挫傷的不僅是他們的自尊心,更會破壞他們的安全感,時間久了,父母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關(guān)系會愈發(fā)疏遠。
如果真要比較,就請拿孩子自身的變化來對比吧,關(guān)注他的變化,肯定他的進步,就像海明威說的那樣:
“優(yōu)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yōu)于自己。”
包辦強迫
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而不是曠日持久的占有和包辦。
尹建莉老師曾經(jīng)說過: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就是和孩子分離,促使孩子獨立。”
和孩子分離,意味著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心智日趨成熟,父母要逐漸降低對孩子生活事務的參與程度,為孩子獨立自主地生活逐步讓出空間。
為人父母最忌諱的習慣之一,就是下意識去包辦、控制,強迫孩子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還記得那個12年不回家過年,拉黑父母聯(lián)系方式與家庭決裂的北大留美博士王猛嗎?
他寫了一萬多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對他這些年來的操控:
“我母親一直強行把我關(guān)在家里,按照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小時候被媽媽強迫穿上裙子,滿足她對女兒的幻想;
小學老師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表演,但是王猛的母親堅持給他穿長褲;
王猛小學的時候參加奧數(shù)考試,后來發(fā)現(xiàn)隨身帶的文件夾被別人劃破涂黑,回到家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卻沒有安慰他,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上高中之后,王猛曾多次要求到外面上學,但被父母以各種理由勸說,留在離家近的普通學校;
生活在這種密不透風的關(guān)愛之中,王猛的情緒也逐漸走向極端。上了大學之后,父母托人照顧他,他下意識覺得這也是父母的“遠程操控”......
后來,王猛的父母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對兒子的影響,他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過度保護和掌控孩子的行為,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內(nèi)心的感受。
美國教育家弗洛姆說過:
“檢驗一個母親是否真正具有愛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分離,并在分離后繼續(xù)愛著?!?/p>
獨立自主的精神,是孩子們將來安身立業(yè)最重要的心理基礎。
米藍曾經(jīng)看過非洲豹捕獵的故事,成年的非洲豹,會帶著自己的孩子追趕獵物,每當快要追上的時候,就會突然停下來,讓小非洲豹繼續(xù)追趕。
小非洲豹正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看到爸媽的舉動,也會下意識停住。
這時,成年非洲豹就會用嘴咬小非洲豹,催促它們繼續(xù)往前跑,不要停歇,直到小非洲豹繼續(xù)動身追趕獵物為止。
有人說,世界上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唯一一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深以為然。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有一句名言: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xiàn)在你眼前?!?/p>
愛的傳遞過程,是雙向回饋的。你以愛滋養(yǎng)孩子,孩子會回報你更多的愛。
愿我們都能加倍努力,成為孩子信任深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