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蘇州府有位姓楊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歲,仍然沉溺于聲色犬馬,不務(wù)正業(yè)。 有一次,這個楊公子為了嫖妓,偷著拿了家里一千兩銀子,被父親發(fā)覺后挨了一頓責(zé)罵。他本來就身體虛弱,精神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一開始像是傷寒,后來漸漸的神智昏迷,臥床不起。 其父請來一位醫(yī)生,診視之后,認(rèn)為是純虛之證,只有大補(bǔ)一法,每日用人參三錢。 誰知愈補(bǔ)痰火愈結(jié),最后竟身僵如尸,皮下還大大小小地生出了上千個痰核。家里人都以為他不行了,已開始哭哭啼啼地準(zhǔn)備后事。 這時,有一位鄰居對其父說:“葉天士是當(dāng)今名醫(yī),他的住處離這兒也不遠(yuǎn),何不請他來看看,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其父一聽,心想也對,反正死馬當(dāng)作活馬醫(yī)了,于是立即派人去請。 葉天士診視之后,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 那些圍在四周的親屬們都吃了一驚,頓時止住哭聲,朝他觀望。 葉天士說道:“你們哭哭啼啼地準(zhǔn)備后事,都以為病人無救了是不是?你們拿來大板,重打他幾十下,他都死不了。” 其父一聽葉天士出言不遜,大不以為然,當(dāng)即對他說:“我這個兒子自得病后,光吃人參就花了一千兩銀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兩銀子作酬謝。” 葉天士搖搖頭,說道:“這樣一大筆銀子,能讓別人動心,對我卻動不了心。再說,我自從行醫(yī)以來,還沒有收受過這么豐厚的診金,咱們還是先治病人要緊?!闭f罷,便開了一張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類的普通藥。然后,又留下些自帶的藥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藥之后,三天就能講話了,五天便坐了起來,一個月便行動自如了。 此時,正值楊家花園里的牡丹花盛開,全家人會同親友飲酒賞花,以慶賀公子病體的康復(fù)。葉天士此時剛好出診路過此處,順便來看看楊公子病體恢復(fù)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謝之辭。 葉天士杯酒下肚后,對其父說道:“令郎服了一千兩銀子的人參差點兒送了命,吃了我?guī)У哪欠N藥末轉(zhuǎn)危為安,少說也得把藥的本錢還給我吧!” 其父連忙點頭稱是,說道:“那天一時疏忽,未能付給藥金,這當(dāng)然是少不了的,還請先生說個數(shù)目?!?/p> 葉天士回答道:“治病人參,價值千兩,去病藥末,自當(dāng)倍之,不多不少,兩千兩銀子!” 其父一聽,頓時面露難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覷,一言不發(fā)。 葉天士突然又放聲大笑起來,說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實相告吧,那藥末是我花八文錢買來的蘿卜籽(中藥名'萊菔子’)研成的?!贝蠹疫@才知道葉先生方才是故意開的玩笑,便也一齊大笑起來。 中藥-萊菔子 為蘿卜的種子。全國各地均產(chǎn)。初夏采收成熟種子,曬干。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性味歸經(jīng): 辛、甘,平。 歸脾、胃、肺經(jīng)。 功 效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應(yīng) 用: 用于治療食積氣滯、咳喘痰多、胸悶食少等。 主治 1、食積氣滯: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積之中,尤善行氣消脹。 2、咳喘痰多,胸悶食少:本品既能消食化積,又能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服,6-10g。 注意事項 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及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后重,發(fā)瘡疹?!?/p> 2、《醫(yī)林纂要》:“生用,吐風(fēng)痰,寬胸膈,托瘡疹;熟用,下氣消痰,攻堅積,療后重?!?/p> 臨床應(yīng)用 1、治食積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或疼痛,噯氣吞酸,常與山楂、神曲、陳皮同用,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再配白術(shù),可攻補(bǔ)兼施,治療食積氣滯兼脾虛者,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治咳喘痰壅,胸悶兼食積者,與白芥子、蘇子同用。 相關(guān)配伍 萊菔子配木香:萊菔子辛甘性平,能理氣除脹,消食化積;木香辛苦性溫,香氣濃郁,可升可降,通行胃腸三焦氣滯,為行氣止痛要藥,又能健脾消食。二藥配用,專入脾胃大腸經(jīng),有較強(qiáng)的消食導(dǎo)滯,消脹除滿作用。適用于食積氣滯之胃脘痞滿脹痛,噯氣酸腐,腹脹腸鳴,矢氣頻頻等。 鑒別用藥 1、生萊菔子、烘制及清炒萊菔子:萊菔子生品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之功,涌吐痰涎之力強(qiáng),用于痰涏壅盛,中風(fēng)口噤等;炒萊菔子藥性緩和,有香氣,可避免生品服后惡心的副作用,并善于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可用于食積腹脹,惡食噯腐,脘腹痞滿脹痛,痰壅氣滯,咳嗽喘逆等。 2、萊菔子、萊菔葉、地骷髏(萊菔):三者為同一來源、不同部位,分別為十字花科萊菔的成熟種子(萊菔子)、葉(萊菔葉)、結(jié)果植株的根(地骷髏)。萊菔子味辛、甘,性平,消食導(dǎo)滯,降氣化痰,用于食積胸悶,瀉痢后重,氣逆喘咳,食少痰多等;萊菔葉味辛、苦,性平,能消食和中,化痰止咳,生津利氣之效,可用于胸膈痞滿,食滯不消,噫氣呃逆,婦女乳腫,乳汁不通等;地骷髏(萊菔)味辛、甘,性涼,有化痰消谷,下氣寬中,解毒之功,用于食積腹?jié)M,痰咳失音,消渴口干。 一.代表方劑 1.三子養(yǎng)親湯 二.代表中成藥
組成:炙黃芪、白術(shù)(麩炒)、麥冬、陳皮、萊菔子(炒)、山楂(炒)、黃芩。 功能:健脾益胃,理氣消食。 主治:用于小兒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引起的納呆食少,脘脹腹?jié)M,手足心熱,自汗乏力,大便不調(diào),以至厭食、惡食。 2.焦楂化滯丸 組成:山楂(炒焦)、牽牛子(炒)、六神曲(麩炒)、麥芽(炒)、萊菔子(炒)。 功能:消食寬中,理氣消脹。 主治:用于飲食停滯,腸胃不和,氣滯不舒,膨悶脹飽。 3.消食化痰丸 組成:半夏(制)、膽南星、沉香、青皮(炒)、陳皮(制)、香附(醋炒)、紫蘇子(炒)、山楂(炒)、萊菔子(炒)、苦杏仁、漳州神曲(炒)等14味。 功能:順氣,消食,化痰。 主治:用于積食不化,胸膈脹悶,氣逆不順,咳嗽痰多,酒食生痰。 4.痰飲丸。 組成:肉桂、淡附片、蒼術(shù)、麩炒白術(shù)、炒紫蘇子、炒萊菔子、干姜、炒白芥子、炙甘草。 功能:溫補(bǔ)脾腎,助陽化飲。 主治:用于脾腎陽虛、痰飲阻肺所致的咳嗽、氣促發(fā)喘、咯吐白痰、畏寒肢冷、腰痠背冷、腹脹食少。 萊菔子性善降氣,氣降則血不上逆,氣血沖和,血壓自可下降。但臨床必須用較大劑量(30g以上),降壓效果方顯,若限于一般劑量(9~15g),則療效會受到影響。 萊菔子降壓、止呃功效著 血隨氣動,萊菔子降氣的同時并能降壓。筆者曾以萊菔子15g,決明子15g泡水代茶飲,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60余例,均收到良好的降壓作用,茲舉案例以證之。 李某,男,52歲,1991年10月21日就診?;几哐獕翰?0余年,時發(fā)頭痛、頭暈。3年前因腦梗塞住院治療,后遺頭中轟鳴,舒張壓居高不降,長期服尼莫地平、巰甲丙脯酸等效果不著。半月來頭痛頭暈、頭中轟鳴加重,夜不能眠。診見形體肥胖,舌苔白膩,脈滑。血壓28/16kPa。遂用萊菔子15g,決明子15g,泡水代茶頻頻飲服。服藥3天,癥狀減輕,血壓24/13kPa。繼服1個月,睡眠好,諸癥消失,血壓20/11kPa。上方間斷服用,4年來血壓情況良好。 萊菔子對氣逆于上之呃逆,具降逆氣、止呃之功,隨證加用本品,療效顯著。 如治患者王某,女,46歲。患慢性淺表性胃炎10余年,反復(fù)發(fā)作上腹疼痛,多方醫(yī)治,療效不佳。1月來腹痛加重,呃逆頻作,心悸乏力,納呆惡心。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xì)。證屬脾虛,胃氣上逆,治宜健脾行氣降逆。 處方:黨參30g,炒白術(shù)30g,茯苓15g,砂仁15g,雞內(nèi)金15g,厚樸15g,蘇子15g,枳實15g,炙甘草10g。服6劑,除呃逆外余癥皆輕。遂予前方加炒萊菔子30g。服3劑,呃逆若失,繼服6劑,諸癥消失而愈。隨訪1年未見復(fù)發(fā)。 萊菔子降壓效佳 臨床用萊菔子治療高血壓病,常獲較好療效。單純性高血壓病,取菊花10g,澤瀉30g,丹參30g,萊菔子30~40g,鉤藤15g。水煎內(nèi)服,一般7~15劑即可見效。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在辨治冠心病基礎(chǔ)上加萊菔子30g。女性因病過早切除子宮或摘掉卵巢,內(nèi)分泌失調(diào),有部分病人可致高血壓,重者可引起中風(fēng)腦溢血,預(yù)后不好。這類高血壓病人,中西藥降壓效果均不理想。馬老用調(diào)補(bǔ)腎陰腎陽法基礎(chǔ)上加萊菔子治療。 如張某某,女,42歲,患高血壓病10年。頭痛頭暈,四肢無力,心煩急躁,睡眠不實,不能正常上班工作。血壓24~26.7/13.3~14.7kPa,服用多種降壓藥效果不佳。病人12年前因子宮肌瘤、左側(cè)卵巢囊腫行子宮全切,左側(cè)卵巢摘除術(shù),術(shù)后情況良好,2年后漸感頭暈頭痛,血壓逐漸升高。近幾年血壓持續(xù)升高,服降壓藥不理想,改服中藥。予菊花10g,澤瀉30g,茯苓15g,山藥15g,丹皮10g,菟絲子15g,淫羊藿30g,仙茅15g,肉蓯蓉30g,女貞子12g,旱蓮草15g,杜仲10g,枸杞子15g,生地15g,夏枯草15g,黃芩10g,萊菔子40g。連服20劑,血壓正常,癥狀消失,10年未復(fù)發(fā)。 消化系統(tǒng)病、呼吸系統(tǒng)病伴有高血壓者,萊菔子為必用之藥。因本藥除有降血壓作用外,還可消積化食,除痞滿,止咳化痰。如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伴有高血壓者,在辨證治療時加萊菔子,可消食化積,理腸止瀉,降血壓;咳喘病伴高血壓加萊菔子,降肺氣理大腸,止咳平喘,降血壓,均起到雙重治療作用。 高血壓病患者,保持大便通暢很重要。便秘病人,胸腔、腹腔壓力升高,全身緊張,煩躁不安,加重血壓升高,這時服降壓藥療效甚微,常誘發(fā)冠心病、腦血管病發(fā)作。大便通暢,全身放松,適當(dāng)配合降壓藥物治療。常獲較好效果。故用萊菔子調(diào)理腸胃功能,降氣排便,同時有良好的降壓作用。降血壓常用量為30g,重者40~50g,未見副作用。 萊菔子善治高血壓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以萊菔子為主藥治療高血壓,療效滿意,現(xiàn)介紹如下。 以炒萊菔子30g,丹參24g,玄參15g,懷牛膝15g,夏枯草30g組成復(fù)方,治療觀察50例高血壓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4歲,病程2~15年。高血壓分期:I期19例,Ⅱ期24例,Ⅲ期7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周服3~5劑,3周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治療結(jié)果:顯效(舒張壓降至正?;蛳陆?.67kPa以上,癥狀明顯改善)28例(I期15例,Ⅱ期12例,Ⅲ期1例),有效(舒張壓下降1.33kPa以上,癥狀部分改善)17例(1期4例,Ⅱ期10例,Ⅲ期3例),無效(血壓下降未達(dá)以上標(biāo)準(zhǔn),癥狀無明顯改善)5例(Ⅱ期2例,Ⅲ期3例),總有效率90%,尤以對I、Ⅱ期患者療效更佳。 高血壓多因肝陰不足,肝陽、肝風(fēng)上擾,血隨氣逆,氣血運(yùn)行紊亂而致。萊菔子性善降氣,氣降則血不上逆,氣血沖和,血壓自可下降,筆者配以滋養(yǎng)肝陰、潛陽熄風(fēng)之品,其效更佳。萊菔子屬耗氣之品,一般用于高血壓實證,但只要配伍得當(dāng),亦可用于虛證患者。生用易致惡心,故應(yīng)炒黃入藥。臨床必須用較大劑量(30g以上),降壓效果方顯,若限于一般劑量(9~15g),則療效會受到影響。 |
|
來自: 蘇旺0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