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朱關(guān)田:傳世顏真卿楷書碑志著錄考略(下)

 家有學(xué)子 2021-02-28

一九、柳惲西亭記

顏真卿撰并書。

碑目又稱《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文見《全唐文》卷三三八。大歷十二年四月,立在湖州。著錄首見《顏魯公文集》卷二八引《湖錄》。

碑主李清,天寶十二載進(jìn)士登第,與皇甫曾、劉太沖及鮑防同年,并出楊浚榜下。大歷初年在越州,偕呂渭、鮑防諸人預(yù)唱《柏梁體狀云門山物》。大歷十年出任烏程縣令,十二年四月代受,赴京,皎然有詩送行。生平事跡未詳,惟見是記“清,皇家子,名公之胤……兩參雋乂之列,再移仙尉之任,毗贊于蜀邑,子男于吳興,多為廉使盛府所辟薦”云。至于政績,尤見贊許,有稱:“弦歌二歲,而流庸復(fù)者六百余室,廢田墾者三百頃,浮客臻湊迨乎二千,種桑畜養(yǎng)盈于數(shù)萬,官路有刻石之堠,吏廚有餐餞之資,敦本經(jīng)久,率皆如是……夫知邑莫若州,知宰莫若守,知而不言,無乃過乎?”按,皎然詩題曰《送烏程李明府得陟狀赴京》,又有云:“士林推玉振,公府薦冰清。為政移風(fēng)久,承恩就日行?!眳⑹怯洝罢媲洹瓎⒂谑B優(yōu)詔以旌清之美也”云,李清之移官,蓋升遷,出自顏真卿之啟旌也。

是記有石刻存世,金石經(jīng)籍則不見著錄。《嘉泰吳興志》有記嘉祐中張?zhí)镆祁佌媲渌鶗陡傻撟謺贰斗派乇贰俄?xiàng)王碑述》和《射堂記》于忠烈廟,而不見有是記,蓋早佚于嘉祐之前而或在晚唐年間,而今復(fù)見之。殘碑現(xiàn)藏浙江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


唐 顏真卿 修西亭記原石 圖版由“展玩”團(tuán)隊(duì)提供


唐 顏真卿 修西亭記碑陽、碑側(cè)原石 大歷十二年(777) 浙江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藏


唐 顏真卿 修西亭記碑陰、碑側(cè)原石 大歷十二年(777) 浙江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博物館藏


唐 顏真卿 修西亭記碑陽拓片(部分)


唐 顏真卿 修西亭記碑陰拓片(部分)


唐 顏真卿 修西亭記原石(部分)

二〇、李玄靖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吳崇休鐫。

碑目又稱《玄靖先生后碑》《李玄靖先生碑》《玄靖李先生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君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含光碑》《李含光先生碑》《李含光碑》。全稱《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〇。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八。大歷十二年五月,立在句容縣茅山。《金石萃編》卷一〇〇記:“碑已斷裂,約高一丈余,廣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兩周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書?!鳖佌媲浣Y(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又記:“紹興丁巳(公元七年)五月十四日大風(fēng)折顏碑,霅溪沈作舟扶起之?!眳埻?jì)道光十一年題跋“顏書《茅山元靜先生碑》……紹興七年丁巳為大風(fēng)所折。嘉靖三年甲申玉晨觀火,碑石糜碎”(上海博物館藏南宋拓本)云,是碑明代中葉已見碎裂。王澍《虛舟題跋》記:“原碑?dāng)嘤谒谓B興七年丁巳,不知何時(shí)毀去。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筆畫細(xì)瘦,全乏魯公雄健之氣,且字之訛者七十余處,而原碑不可復(fù)得矣?!蓖蹁宕?、雍時(shí)人,其所見重刻者,或立于晚明。是碑,因前有大歷七年張從申行書柳識(shí)《玄靖先生碑》(李陽冰篆額,世稱“三絕碑”),遂稱為“后碑”。

碑主李含光(六八二—七六九),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廟諱,改本姓,廣陵江都人。神龍初度為道士,四十八歲從師司馬子微,居茅山紫陽觀,賜號(hào)玄靖。為上清派道士第五代傳人,即陶宏景(隱居)—王遠(yuǎn)知(升元)—潘司正(體元)—司馬子微(正一),傳三洞真法。工篆籀、楷書。又善文,著有《本草音義》兩卷、《〈老子〉〈莊子〉〈周易〉義略》三卷、《內(nèi)學(xué)記》二篇。碑記:“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江節(jié)度,欽承至德,結(jié)慕元微,遂專使致書于茅山,以抒誠懇。先生特令韋練師景昭復(fù)書于真卿,恩眷綢繆,足勵(lì)超然之志?!逼淠松窠?,不及謀面,然欽承、結(jié)慕之情已溢于言表,后之奉道尤特崇于上清派,以至于有出世之想、歸心茅山者,蓋緣起于此也。復(fù)信人景昭(六九四—七八五),字懷寶,丹陽延陵人,俗姓韋氏,父思蕆、祖道會(huì),并為道士。初師事包士榮。乃上清派第七代傳人,即陶宏景—王遠(yuǎn)知—王軌—包方廣—包法整—包士榮。天寶十一載奉詔與李玄靖修功德,造茅山紫陽觀,因而居之。碑稱其為玄靖門人,蓋誤。貞元元年卒,檢校國子司業(yè)陸長源撰碑頌述之。

與《述書賦》作者竇臮友善,有稱“聲同道韻, 理契德源”,見陸長源《華陽三洞景昭大法師碑》,時(shí)任浙江東西道節(jié)度支度判官、檢校尚書兵部郎中、兼侍御史,為之正書銘石,立在雷平山。是碑又稱:“大歷六年……永負(fù)借山之記,而景昭洎郭閎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銘金石,乃邀道士劉明素來托斯文?!惫b,葛立方《韻語陽秋》引陸羽《王維畫孟浩然馬上吟詩圖》序有記“顏太師好異典,郭山人閎贈(zèng)金匱文”云,顏、郭蓋有交游,而時(shí)在修《韻海鏡源》之大歷八九年間。是年來湖托撰者為劉明素,顏氏之與景昭,或亦僅為神交,未曾周旋。

是碑有記顏真卿與李含光門人殷淑、韋渠牟“嘗接采真之游,緒聞含一之德”。道家重養(yǎng)生修攝,李含光有《修真秘旨》一書,是或亦一金丹之術(shù),“采真”乃“修真”之異稱。

碑原存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上海博物館藏有南宋拓本,今較集本,亦見十余處異文。蓋出拓本之異,或?yàn)榭坦に灐?nèi)又有“生門人”與“門人中”三字,“子韋”與“韋渠”二字,“接”與“采”字相疊,顯然出自銘石時(shí)所改,斯亦可見當(dāng)時(shí)上石摹勒,刻工僅依點(diǎn)畫直斤斤然而不論文字。

吳崇休,無考,或與《放生池碑》刻工吳文休并出一家。


唐 顏真卿 李玄靖碑殘石 大歷十二年五月(777) 拓片 私人藏 碑原藏于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


唐 顏真卿 李玄靖碑殘石拓片(部分)

二一、杜濟(jì)墓志 杜濟(jì)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志目又稱《杜濟(jì)墓志銘》《梓州刺史杜濟(jì)墓志》。全稱《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杜公墓志銘》。碑目全稱《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杜公神道碑銘》。文并見《全唐文》卷三四四。大歷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窆(立石)萬年縣。著錄首見《集古錄跋尾》卷七?!赌鼐帯肪硎咦鳌按髿v十三年”,蓋誤。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卷》收有《杜濟(jì)墓志》,謂:“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拓片高33c m,寬35c m。正書?!卑矗侵径男?,行二十四字,不署撰書人姓氏。書法出自顏?zhàn)帧F湮淖?,較之集本多有訛誤,顯然偽鼎。

黃本驥《古志石華》卷十三收有《杜濟(jì)墓志》,首題“友婿顏真卿撰”,不見“并書”字樣。其編次《顏魯公文集》“書評(píng)”條下引《集古錄跋尾》《金石錄跋尾》以及《集古錄目》《金石錄目》有關(guān)文字,所謂魯公書者多出揣測之詞?!都配洶衔病芬延小吧w世頗以為非顏氏書”之記,至黃氏則直言非魯公書,其《顏魯公年譜》大歷十二年條下有“作友婿京兆尹杜濟(jì)墓志并為濟(jì)撰書神道碑”云者,甚為審慎,其筆畫并非宋人所謂“非魯公不能為者也”蓋泛泛之談也。

志(碑)主杜濟(jì)(七二〇—七七七),字應(yīng)物,襄陽人,望出杜陵,杜甫從侄。太子中舍人韋迪三女婿, 即顏真卿妻妹夫,有友婿之份。解褐南鄭主簿,后官至京兆尹,終于杭州刺史任上。三子:匡、陟、肅?!缎卤怼贰跋尻柖攀稀睏l記“匡、陟、緝、寧、楊”五子, 蓋誤讀碑文,以“緝寧家殘”句中之“緝寧”為杜濟(jì)兩子名。黃本驥《顏魯公文集》卷十于碑后已考正之。“楊”為“肅”之訛???、陟、肅為顏真卿襟侄,是時(shí)未見職守,或尚未入仕。杜氏三兄弟,見于史者,僅陟一人,《宋高僧傳》卷十六《唐錢塘永福寺慧琳傳》有“元和丁亥,太守、禮部員外城南杜陟,請(qǐng)出永福寺登壇”云。元和丁亥,即元和二年。另,《唐才子傳》卷七“李遠(yuǎn)”條記“大和五年,杜陟榜進(jìn)士及第”。元和二年、大和五年相距二十五年,兩杜陟,蓋非一人。杭州刺史杜陟當(dāng)是。進(jìn)士杜陟,為別一人。四女,長女時(shí)適校書郎盧少康。

《唐會(huì)要》卷七九《謚法上》“簡”條下記有“杭州刺史杜濟(jì)”。碑、志,并不見,蓋出追謚。

杜濟(jì)為元載集團(tuán)中人,京兆尹任上為徐浩妾弟侯莫陳怤冒選違典,為御史大夫李棲筠彈劾,史稱:“始, (徐)浩罷嶺南節(jié)度使,以瑰貨數(shù)十萬餉(元)載,而(杜)濟(jì)方為京兆,(薛)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載所厚,棲筠并劾之?!保ā缎绿茣肪硪凰牧独顥迋鳌罚?jì)為之違典,雖承元載意旨,蓋亦出自徐浩請(qǐng)托。又,杜濟(jì)永泰元年劍南節(jié)度行軍司馬任上,因節(jié)度嚴(yán)武故,奏請(qǐng)郭英乂為節(jié)度,見《新唐書》卷一四四《崔寧傳》。按,嚴(yán)武卒于四月庚寅,郭英乂為成都尹、充節(jié)度使在翌月癸丑,其奏請(qǐng),蓋在四月庚寅至五月癸丑間,并見《舊唐書》卷十一《代宗紀(jì)》,而前年十一月十五日顏真卿因郭英乂諂事軍容使魚朝恩有《與郭仆射書》,先后未隔半年。顏、杜為聯(lián)襟,而視右仆射郭英乂清濁如是,其與權(quán)相元載者更有墨朱之別矣!

《集古錄跋尾》卷七稱《杜濟(jì)碑》:“已殘缺,銓次不能成文,第錄其字法爾?!彼未w已殘甚。其別稱《梓州刺史杜濟(jì)碑》者,洵有由也。

二二、殷君夫人顏氏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殷夫人墓志》《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碑》《杭州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碑》《殷府君夫人碑》《錢塘縣丞殷履直夫人顏氏碑》。全稱《有唐故杭州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顏君神道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四。大歷十二年,立在洛陽。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七?!秾毧填惥帯肪矶鳌伴_元二十六年”。參《金石萃編》卷一〇一,是碑標(biāo)題記顏真卿結(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公”,蓋書于湖州刺史任上。

顏真卿湖州任上不見上計(jì)歸京事,其洛下掃祭伯母當(dāng)在大歷十二年五月后歸京次洛之日?!伴_元二十六年”,蓋殷氏夫婦合葬之日,《類編》誤?!遁途帯酚洠骸氨畠擅婵?,連額高七尺七寸五分,廣二尺二寸三分,各九行。兩側(cè)各四行。每行并二十九字。正書。額題'唐錢唐丞殷君夫人顏君之□’十二字,篆書?!笔潜没?,至清復(fù)顯,見黃叔璥《中州金石考》卷六引《金石補(bǔ)遺》:“四面環(huán)刻……在河南府學(xué)道居寺天王殿前,新自地中掘起者?!卑矗瑒⑶噢肌督鹗m(xù)錄》卷三有記“《唐殷夫人墓志》。右志在河南舊府治門內(nèi)掘土得之,委棄糞壤。學(xué)博齊君懷瑜言于當(dāng)事,移置關(guān)將軍廟中。剝落殊甚,其可識(shí)者:篆額'唐錢塘丞殷’,余缺。首行'錢塘縣丞府君夫人□□’,側(cè)書'并序’二字。次行'第十三侄男金紫光□□□□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公真卿撰并□’。志云'君(號(hào))□定,瑯邪臨沂人。北齊黃門侍郎之推府君之元□,皇朝壽(秦)王記室思魯府君之曾□,著作郎弘文□賢□之孫,天皇曹王侍讀贈(zèng)華州刺史昭甫□君之季女’。以下文字漫漶不可句”云,所謂墓志者,誠誤。

按,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卷二記:“右碑文廿六行,兩面兩側(cè)環(huán)刻……皆正書。其上橫題,篆書,兩面各六字。在洛陽玉虛觀(道寺居)。嘉慶丁丑虞山張子恂文學(xué)夔游中州,手拓其文,歸以贈(zèng)予?!眲⑶噢妓姟疤棋X塘丞殷”諸字,乃碑陽之篆額。所謂墓志云者,蓋未見碑陰字題額。是時(shí)碑陰當(dāng)已泐損,且其出土地及之移置關(guān)將軍廟者,與《金石補(bǔ)遺》相左,蓋出而復(fù)晦,至?xí)r遂重見之。參劉青藜卒于康熙中葉,其重見已移置關(guān)將軍廟中,則必在康熙初年。

碑主顏真定(六五四—七三七),顏昭甫之季女,顏真卿之姑母,錢塘縣丞殷履直之妻。碑記:“君號(hào)真定……天后當(dāng)寧,旁求女史,太夫人殷氏以彤管之才,膺大家之選,召置左右,不遑顧復(fù)。二弟曰秘書監(jiān)元孫府君、太子少保惟貞府君,藐焉始孩,傾隔怙恃。君躬自誨育,教之詩書,悉擅大名,皆君力也。叔父吏部郎中敬仲府君,為酷吏所誣。君率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業(yè)岑獻(xiàn)妻,割耳訴冤,因獲減死?!逼淠祟佌迅π∨獙O、惟貞之姐。按,顏敬仲遭誣獲免而左遷外郡,時(shí)在儀鳳二年,顏元孫生于乾封三年,正值十歲,見《顏真卿年譜》。太夫人殷氏“膺大家之選”,必出其前。又,《顏元孫碑》記元孫“少孤養(yǎng)于舅殷仲容家”,真定年長十四歲,其“律母師”,代母誨弟,當(dāng)在其后。其為殷仲容侄媳,古制雖族居,然夫亡多寄歸娘家,元孫、惟貞兄弟少孤,隨母寄養(yǎng)于外祖家,亦即遷至姐夫家與之同居于殷家,宜有誨育之恩!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業(yè)岑獻(xiàn)妻,蓋從妹,為敬仲之女也。按,宜芳令裴安期,《新書·世系表》記為汾州司馬,宜芳令乃其父知久。裴謨《唐故陸渾縣令裴府君墓志銘》亦記:“公諱行著,字長裕……五代祖□(立)本,皇朝戶部郎中。郎中生宜芳縣令知久。宜芳生長舉縣令安期。”宜芳令者蓋誤父為子。長舉縣令,乃其終官(元稹《唐故福州等州都團(tuán)練觀察處置等使中大夫使持節(jié)都督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zèng)左散騎常侍裴公(乂)墓志銘》誤為長安縣令)。

三子:長曰嘉紹,武康丞,工小篆,柳冕乃其婿,時(shí)職太樂令;次曰齊望,處士;幼曰成己,晉州長史。碑記顏氏開元二十五年卒于成己尉氏縣尉任上,晉州長史,蓋在其后?;蚺c嘉紹,并為時(shí)職。六女:長適李氏,乃安陸令李銓之母;次適王元淑;次適蔡九言;次適顏昭粹;次適楊欽;季適顏闕疑。碑稱成己每與內(nèi)第曜卿、允南同賦詩,其亦當(dāng)有娶于顏氏也。顏真卿同母十人,七男三女,其顏氏者,蓋居其一,為其長姐。柳冕乃其姻親。


唐 顏真卿 殷君夫人顏氏碑碑陽、碑側(cè)、碑陰、碑側(cè) 大歷十二年(777) 拓片 縱190cm 橫54cm 碑原藏于河南洛陽玉虛觀


唐 顏真卿 殷君夫人顏氏碑碑陽(局部) 大歷十二年(777) 拓片 私人藏


唐 顏真卿 殷君夫人顏氏碑拓片(局部)

二三、馬璘新廟碑

程浩撰,顏真卿正書,韓秀實(shí)隸額。

碑目又稱《涇原節(jié)度使馬璘先廟碑》《馬璘先廟碑》《扶風(fēng)郡王君璘碑》《贈(zèng)司徒馬璘新廟碑》。全稱《唐故尚書左仆射知省事扶風(fēng)王贈(zèng)司徒馬公璘碑》。大歷十四年七月,立在京兆。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八?!秾毧虆簿帯肪砥咭都配浤俊酚涱佌媲浣Y(jié)銜“吏部尚書”,韓秀實(shí)結(jié)銜“太子中允翰林待詔”。其后久晦,至光緒十六年西安蕃署出土,已殘損裂為五石,存二十二行四百余字及隸額(缺唐、仆、扶、徒四字)。陶子久有跋記之?,F(xiàn)存西安碑林?!段靼脖謺ㄋ囆g(shù)》記“寬114cm”。

碑主馬璘(七二一—七七六),字仁杰,扶風(fēng)安定人,為撫邊名將,官至檢校左仆射知省事,封扶風(fēng)郡王,卒后贈(zèng)司徒,謚曰武。常袞撰有神道碑銘志述之。新、舊《唐書》有傳,見《舊唐書》卷一五二、《新唐書》卷一三八。一九九五年元月,西安洪慶鎮(zhèn)田王村出土《馬璘墓志銘》,全稱《大唐故四鎮(zhèn)北庭行營節(jié)度兼涇、原、穎、鄭等節(jié)度觀察、尚書左仆射、扶風(fēng)郡王贈(zèng)司徒馬府君墓志銘》,亦常袞撰,摯宗正書,并出奉敕。其記卒于大歷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舊傳》所記十二年,蓋誤。其志不記謚號(hào),其謚必在其后?!杜f傳》稱:“廣德初,仆固懷恩不順,誘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陜州……代宗還宮,召見慰勞之,授兼御史中丞。永泰初,拜四鎮(zhèn)行營節(jié)度,兼南道和蕃使。”按,顏真卿扈從幸陜,除尚書左丞,隨駕還京,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時(shí)在廣德二年正月初五日,與馬璘授中丞相先后,詳見《顏真卿年譜》。大夫乃御史臺(tái)長官,中丞為其副手。又,《馬璘墓志》“永泰二年,特加御史大夫”云,是年二月,顏真卿出貶峽州,馬璘之大夫,蓋其后任。顏、馬,蓋有憲臺(tái)同僚,例有行誼。

《舊紀(jì)》:大歷十四年七月“壬申,毀元載、馬璘、劉忠翼之第,以其雄侈逾制也”。此碑曰新廟,蓋其私第為新君德宗所毀者。立碑,蓋其前,以六月為近是。是碑多目,如《金石錄》作《馬璘先廟碑》,《金石略》作《涇原節(jié)度使馬璘先廟碑》,《寶刻叢編》引《集古錄目》作“贈(zèng)司徒馬璘新廟碑”,《寶刻類編》作“扶風(fēng)郡王君璘碑”,蓋出于殘損所致。當(dāng)年毀第之時(shí)殆禍及池魚,隨之顛仆,至宋代已見不完。是石雖存,不見全貌,良可惜也。

篆額人韓秀實(shí),韓擇木之子,與兄秀榮、弟秀弼并繼家業(yè)以隸書名世,歷梁州都督府長史,官至太子中允,以書充翰林待詔。封武陽縣男。所書碑志見于著錄者凡十:《薛嵩碑》(程浩撰,大歷八年十月立)、《郝玉碑》(楊炎撰,大歷九年立)、《李光進(jìn)碑》(楊炎撰,大歷十年)、《李深碑》(大歷十二年三月立)、《鮮于氏里門記》(韓云卿撰,李陽冰篆額,大歷十二年五月立)、《平蠻頌》(韓云卿撰,李陽冰篆額,大歷十二年□月二十五日立)、《李氏墓志》(獨(dú)孤愐撰,大歷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入窆)、《辛浩墓志》(成朝秀撰,大歷十三年入窆)、《禹廟碑》(韓云卿撰,李陽冰篆額,建中元年三月二日立)以及是碑。


唐 顏真卿 馬璘新廟碑 大歷十四年(779) 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唐 顏真卿 馬璘新廟碑原石(局部)

二四、顏勤禮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顏勤禮神道碑》《夔州都督府長史顏勤禮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長史上護(hù)軍顏公神道碑》。文見《全唐文》卷三四一。大歷十四年,立在萬年縣鳳棲原。著錄首見《集古錄跋尾》卷七?!督鹗浤俊肪矶擞洝霸v間,有守長安者后圃建亭榭,多輦?cè)【硟?nèi)古石刻以為基址。此碑幾毀而存,然已摩去其銘文”云,是時(shí)蓋已殘損磨滅。其石久晦,至民國十一年始顯,見宋伯魯碑下題記:“右《唐夔州都督府長史顏勤禮碑》,曾孫魯郡開國公真卿撰并書。民國十一年壬戌十月之初,何容星營長獲之長安舊蕃廨庫堂后土中,石已中斷,上下皆完無缺。”按,碑不見額及銘,蓋已早佚于宋時(shí)。現(xiàn)存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書法藝術(shù)》記:“高268cm,寬92cm,三面刻四十四行,行三十八字?!惫蕦m博物院藏有初拓片,較之集本,集本多誤。故宮博物院所藏初拓本,亦間見奪字,不可句讀以致文理不通,蓋出裝幀之誤。

碑主顏勤禮(?—六六一),字敬,顏真卿曾祖,解褐秘書省校書郎,歷右領(lǐng)(軍衛(wèi))左右府鎧曹參軍(武德中),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監(jiān)(武德九年十一月),兼行雍州參軍事(貞觀三年六月),秘書佐郎(貞觀六年七月),詹事主簿(貞元七年六月),轉(zhuǎn)太子(詹事)直監(jiān)、加崇賢館學(xué)士,出補(bǔ)蔣王文學(xué)、弘文館學(xué)士,擢陳王府屬(永徽元年)。遷曹王友,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后以夫人柳氏受其兄中書令柳奭親累,出貶夔州府長史,顯慶六年卒于任上。夫人,先殷氏,后柳氏。七子:昭甫(即顏真卿祖父)與弟敬仲,出自殷氏;殆庶、無恤、少連、務(wù)滋、辟強(qiáng),出自柳氏,受舅氏柳奭之累,終身不得仕進(jìn)。六孫:元孫、惟貞、會(huì)宗、孝友、澄、潤。元孫、惟貞為昭甫子,會(huì)宗、孝友、澄、潤為敬仲子。十七玄孫: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闕疑、允南、喬卿、真長、幼輿、真卿、允臧以及長卿、晉卿、邠卿、充國、質(zhì)。按,顏真卿《祭侄季明文》自稱第十三叔,《干祿字書》《顏真定碣》自稱“第十三侄”,其行第當(dāng)十三。今列名第十一,之前當(dāng)有二兄。又,《家廟碑》自稱第七子,今列名為弟六,參《允南碑》允南為惟貞第二子,《幼輿碑》幼輿為惟貞第六子,允南、幼輿間當(dāng)有一兄,上引長卿、晉卿、邠卿、充國、質(zhì)五人早世者,必有二人早生于真卿,而其一為親兄弟,另三人少于真卿。按,元孫年長惟貞二十年,真卿親兄一人除外,余下四人蓋并為元孫子。又,《殷踐猷碣》謂其母殷氏中年孀嫠,遺孤十人,未能自立,今可知者僅闕疑、允南、喬卿、真長、幼輿、真卿、允臧七人,加上早世一人為八人,允臧即其第八子,與真卿僅隔周年,不當(dāng)更有早世者,意以為間少二人者必為女子,而殷成己夫人必為其一,其長于允南,蓋長姐也。按,江西觀察使韋丹,韓愈撰有墓志銘稱“以甥孫從太師魯公真卿學(xué),太師愛之”云,甥孫乃姐妹之孫,其祖母即韋政之母,為顏真卿之姐妹。又有沈盈,《顏杲卿碑》稱“從父甥”,《顏氏家廟碑》為“外孫”,其必顏惟貞之女子,即顏真卿姐妹之子。聯(lián)想到顏真卿《沈氏述祖德碑陰記》自稱“江南婚姻之舊”,《授顏真卿太子太師告》又謂“太后崇徽,外家聯(lián)屬”,太后沈氏即沈震之妹,“外家聯(lián)屬”,顏、沈姻誼,蓋出沈盈之母。韋、沈二夫人亦“遺孤十人”中人,偕殷成己夫人為顏真卿之三姐妹。為是七男三女,正合“遺孤十人”之謂。


唐 顏真卿 顏勤禮碑碑陽、碑側(cè)、碑陰、碑側(cè) 大歷十四年(779) 拓片 縱268cm 橫92cm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唐 顏真卿 顏勤禮碑原石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唐 顏真卿 顏勤禮碑原石(局部)

二五、張敬因殘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和州刺史張敬因碑》《贈(zèng)和州刺史張敬因碑》。大歷十四年,立在許州。著錄首見《集古錄跋尾》卷七。參歐陽修云“碑在許州臨潁縣居民田中,慶歷初有知此碑者,稍稍往模之。民家患其踐田稼,遂擊碎之。余在滁陽,聞而遣人往求之,得其殘缺者為七段矣”,北宋時(shí)已殘損過甚。故宮博物院有端方舊拓本。

參端方《匋齋藏石》記:“碑已殘毀,現(xiàn)存之石,廣三尺一寸,高尺寸不計(jì)。前后漫滅,惟中間八行,行存四五字。正書,徑一寸八九分。”是碑至清末光緒年間殘存僅一石,惟得三十余字矣。

碑主張敬因,無考。據(jù)《集古錄跋尾》所記,乃南陽人。祖澄,父連。


唐 顏真卿 張敬因殘碑 大歷十四年(779) 拓本

二六、臧懷恪碑

顏真卿撰并正書,李秀巖摹勒。

碑目又稱《贈(zèng)工部尚書臧懷恪碑》《將軍臧懷恪碑》《右武衛(wèi)將軍臧懷恪碑》。全稱《唐故右武衛(wèi)將軍贈(zèng)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二。大歷中,立在三原縣。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七。《金石萃編》卷九五記:“碑高一丈一尺一寸,廣五尺四分。共二十八行,行字自五十八至六十四不等。正書?!鳖佌媲浣Y(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李秀巖結(jié)銜“翰林待詔、光祿卿”。以其子希晏,卒于廣德而葬于大歷五年,父之重立碑,蓋在同時(shí)?!秾毧虆簿帯肪硎都配浤俊芳啊秾毧填惥帯肪矶鳌伴_元十二年”。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四作“廣德元年”,《金石萃編》所記“李秀巖題額”,并誤。

現(xiàn)存西安碑林。首行題記顏真卿條下有“翰林待詔、光祿卿李秀巖模勒”字樣,為行書,蓋出李氏自題。故宮博物院藏有晚明拓本,較之集本,集本多異,蓋出刊刻之訛。按,是本裱裝亦有訛錯(cuò),如“(又贈(zèng))太常卿,廣德元年”句,“德元”另出一行,移在“太常卿”前;“(促齡)悲于逝晷而積善垂裕余慶,光于后昆,故得業(yè)(濟(jì)艱難)”作三行,為“善垂裕余慶光,悲于逝晷而積,于后昆故得業(yè)”,以致不可卒讀;“我騎如云,我旗連天”,前句誤作“騎好云我”;“令人趨奉”,“趨”訛作“趍”乃出裝幀之不慎。是碑有篆額“唐故東莞臧公神道碑”三行九字,王昶失載。

碑主臧懷?。拧叨模?,字貞節(jié),東莞人,初仕勝州都督府長史,后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zèng)工部尚書,封爵上蔡縣侯。顏真卿與其侄即懷亮子謙為田蘇之游,又為其子希讓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轄下州牧(蓬州刺史、利州長史),自有交誼。是碑記其七子希崇、希昶、希忱、希愔、希景、希晏并有贈(zèng)官,蓋已下世,而于希讓又特加頌述,其撰并正書者,殆出其人之請(qǐng)。一九八五年四月,陜西三原陵前鄉(xiāng)三合村出土顏真卿所撰《臧懷亮墓志》,記祖寵驃騎將軍,父善德銀州郡太守。是碑,誤驃騎將軍為其曾祖滿(《臧氏糾宗碑》同),父德少一善字,蓋誤從李邕碑,銀川郡太守亦從之作贈(zèng)官(張孚《臧希晏碑》作德善)。李秀巖,時(shí)以光祿卿充翰林待詔。其他俟考。 


唐 顏真卿 臧懷恪碑拓片 縱337cm 橫189cm 私人藏


唐 顏真卿 臧懷恪碑(部分) 清拓本 私人藏


唐 顏真卿 臧懷恪碑(部分) 清拓本 私人藏

二七、顏氏家廟碑并碑后記

顏真卿撰并正書,李陽冰篆額。

碑目又稱《贈(zèng)太子少保顏惟貞廟碑》《顏少保碑》《贈(zèng)太子少保薛王友顏惟貞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zèng)秘書監(jiān)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府君碑銘》。文見《全唐文》卷三四〇?!侗笥洝?,見《唐文拾遺》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在京兆,現(xiàn)存西安碑林。

著錄首見《墨池編》卷十八?!督鹗浤俊芬云浔柨⒐と眨ㄌ平ㄖ性昶咴滤啡眨┱`以為立石年月。《金石萃編》卷一〇一:“碑連額高一丈一尺四寸四分,廣五尺三寸。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陰同。側(cè)廣一尺二寸,各六行,行五十二字。并正書。篆額題'顏氏家廟之碑’六字,篆書。”顏真卿結(jié)銜“光祿大夫行吏部尚書充禮儀使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唐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碑陽、碑陰 建中元年(七八〇) 拓片 縱338.1cm 橫176cm 私人藏


唐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碑側(cè)原石(局部)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二八、顏氏家廟碑后額

顏真卿撰并正書。

碑目又稱《顏家廟碑額齋堂記》《碑陰額上題字》。文見《唐文拾遺》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于京兆。與《顏氏家廟碑后記》并在碑陰。著錄首見同《顏氏家廟碑》?!督鹗途帯肪硪哗栆挥洝罢龝?,行九字”。

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拓本,校之集本,集本多異,蓋出刊刻之誤。

碑主顏惟貞(?—七一二),字叔堅(jiān),即顏真卿之父,官至薛王友,與賀知章、殷踐猷、陸象先、寇泚、源光裕、崔璩友善。陸據(jù)撰神道碑頌述之。后因子追贈(zèng)秘書監(jiān)、國子祭酒、太子少保。是碑不載夫人殷氏,及出追立,又稱“家廟”,自非同于平常碑志。殷夫人后夫君二十六年卒,其時(shí)歸葬合祔于祖塋,必有碑志,惟已無可考知矣。

惟貞七子,見《大宗碑》:“惟貞七子:闕疑……杭州參軍;允南……累遷司封郎中、國子司業(yè),金鄉(xiāng)勇;喬卿……富平尉;真長,清直舉明經(jīng);幼輿……左衛(wèi)率府兵曹……允臧……江陵少尹。”真卿排名第六,而是碑標(biāo)題稱“第七子”。按,《顏允南碑》稱允南第二子,《顏幼輿碑》稱幼輿第六子,《顏允臧碑》稱允臧第八子。幼輿為真卿兄,允臧為真卿弟,真卿排行第七正是。然碑述僅闕疑、允南、喬卿、真長、幼輿、真卿、允臧七子。黃本驥《顏魯公年譜》以為“公兄之夭者,當(dāng)在允南以下、幼輿之上”者,蓋是。然其早世者真長,亦列名其間。此兄,疑其非出殷氏,且未見功名,故為真卿兄弟所不敘。

《碑后記》記建中元年十月壬子,封子頵,沂水縣男;碩,新泰縣男;侄頂,承縣男;頌,費(fèi)縣男;頎,鄒縣男,并至二品。按,頂,六兄幼輿子,時(shí)為揚(yáng)州都督府法曹。惟頎,浚儀縣尉;頌,清源縣尉,不知何兄之子。按,頌、頎,《家廟碑》為頎、頌,《大宗碑》同?!都覐R碑》列穎、頔后,頂、愿前?!洞笞诒吩诜f、頔(岫)后,顗、頡前。穎為二兄元孫子,頂為幼輿子,頔時(shí)封任城縣男、常熟主簿,行第在頎之前,頎、頌與其必為元孫、幼輿間諸兄之子。顏真卿長子頗,排行二十八,見皎然詩。幼輿四子,頎、頌當(dāng)在二十二、二十三間。

碑后有李準(zhǔn)宋太平興國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記,有稱“顏真卿之隸書,李陽冰之古篆,二俱奇絕也,好古之士重如珠璧。自唐室離亂,其碑側(cè)于郊野塵土之內(nèi),更慮年深為牧童樵□□□(夫之所)毀壞。且夫物不終否能者,即興有都院孔目官李延襲者,真好古博雅君子也。特上告知府郎中移載入于府城,立于先圣文宣王廟廡,其永示多人,流傳千古,乃命南岳夢(mèng)英大師秉筆書記”云?!渡n潤軒碑跋》記有夢(mèng)英“太平興國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譽(yù)記”篆書,十七字,今不可見??芍潜蹼S廟毀而晦,至宋初始顯,歐陽修、趙明誠輩所見皆為重立之石。

篆者李陽冰,結(jié)銜集賢學(xué)士,蓋在院中。唐制,書額者即題碑目必帶碑主職銜,今簡書僅“顏氏家廟之碑”六字,亦為特例。陽冰結(jié)銜亦見簡略。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