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綿茵陳30g,滑石20g,連翹、黃芩各15g,木通、射干、藿香、白蔻仁各10g,石菖蒲、薄荷、川貝母各9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射干、貝母泄肺氣,利咽喉。黃芩、連翹、薄荷輕清透達(dá),清熱解毒于上。滑石、木通、茵陳清熱滲濕于下。藿香、葛蒲、白蔻仁芳香化濁,醒脾去濕。全方共呈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濕溫發(fā)熱,邪留氣分之病證。 本方具有調(diào)整腸胃道運(yùn)動(dòng)及分泌功能顯著,利膽,抗肝損害,利尿,抗病原微生物,解熱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yùn)用以濕溫病濕熱并重,邪熱在于氣分,發(fā)熱倦怠,口渴尿赤,苔白厚膩或干黃,或見身目俱黃為其湯證之要點(diǎn)。 本方適用于治療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腸傷寒、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感冒、膽道感染、斑疹傷寒、膽囊炎、低熱、血吸蟲病、百日咳、尿路感染、風(fēng)濕熱、過敏性紫斑、病毒性心肌炎等病證。而必須癥見發(fā)熱口渴,肢酸體倦,胸悶腹脹,或吐或?yàn)a,或頸腫身黃,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yùn)用與主治疾病】 1.肝豆?fàn)詈俗冃?濕熱內(nèi)蘊(yùn),經(jīng)絡(luò)不利型)治宜清熱利濕,通利經(jīng)脈。以本方去藿香、白蔻仁,加黃柏、蒼術(shù)、蓽薢、防己、薏苡仁、木瓜各10g為主治方。 若惡心嘔吐者,加竹茹、陳皮。情緒不安,煩躁不寧,吵鬧多動(dòng)者,加炒棗仁、琥珀(另服)。脅下積塊脹痛者,加丹參、玄胡索、五靈脂。腹痛腑實(shí),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后下)、玄明粉、梔子。 2.脊髓灰質(zhì)炎(風(fēng)熱暑濕疫毒,侵犯肺胃型)治宜解表清熱,疏風(fēng)利濕。以本方加減:滑石(包煎)15g,藿香、黃芩、射干、葛根、姜半夏、薏苡仁、焦山楂、焦神曲各10g,白蔻仁(后下)、甘草各6g為主治方。 若煩躁不安者,加朱燈心。嗜睡者,加遠(yuǎn)志、石菖蒲。 3.病毒性肝炎(中焦脾胃濕熱內(nèi)郁型)治宜清熱化濕。 以本方去射干、石菖蒲為主治方。 若惡心嘔吐者,去薄荷,加姜竹茹、半夏。脘腹脹滿者,加枳殼、大腹皮。飲食不香者,加山楂、麥芽。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包)、豬苓、澤瀉。 4.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濕熱蘊(yùn)結(jié)型)治宜清熱利濕。 以本方去射干,加土茯苓20g,秦皮12g,甘草3g為主治方。 5.眼瞼腫瘤(脾胃濕熱型)治宜芳香化濁,清熱解毒。 以本方加白花蛇舌草30g為主治方。 6.頻發(fā)室性早搏(濕熱交阻,氣機(jī)不宣型)治宜清熱利濕,行氣寬胸。以本方去黃芩,加苦參20g,全瓜蔞15g,甘松、枳殼各10g為主治方。 7.病毒性肺炎(濕熱內(nèi)蘊(yùn),邪戀氣分型)治宜清熱化濕。 以本方去薄荷,加蘆根30g,杏仁10g為主治方。 8.慢性胃炎(濕熱中蘊(yùn),和降失司型)治宜先撤濕熱,后祛熱毒。 以本方去黃芩、木通,加蒲公英30g,厚樸10g,川黃連6g為主治方。 9.糜爛性胃竇炎(濕熱蘊(yùn)中型)治宜清熱化痰,通腑泄熱。 以本方加全瓜蔞50g,大黃10g為主治方。 10.急性胃腸炎(外感濕熱,內(nèi)損脾胃型)治宜清熱利濕,健脾和胃。以本方加茯苓、白術(shù)各10g為主治方。 11、腸傷寒(濕熱郁結(jié),氣機(jī)失暢型)治宜化濕清熱,宣氣透邪。 以本方去射干為主治方。 12.急性細(xì)菌性病疾(濕熱相交,壅滯腸中型)治宜清熱化濕,調(diào)氣和血,消積化滯。 以本方去木通、射干、貝母,加白芍、木香各10g,檳榔、神曲各8g為主治方。 13.慢性活動(dòng)性乙型肝炎(濕濁蘊(yùn)中,熱毒壅肝型)治宜芳化濕濁,清解熱毒。 以本方去射干,加澤蘭30g,白花蛇舌草40g,神曲15g,干姜3g為主治方。14.膽囊炎(肝膽濕熱,氣機(jī)阻滯型)治宜清熱利濕,疏暢氣機(jī)。 以本方去連翹、薄荷,加龍膽草15g,杏仁、川楝子各9g,玄胡索8g,皂莢1g(研末沖)為主治方。 15.滑精(濕熱內(nèi)蘊(yùn),流注下焦,擾動(dòng)精室型)治宜清化濕熱。 以本方去黃芩、射干、貝母、加慧苡仁30g,川黃連5g為主治方。 16.膿皰瘡(濕熱郁膚型)治宜清化解毒。 以本方去木通、射干、貝母,加蒲公英15g,冬瓜皮14g,赤小豆、瓜蔞皮、谷芽各12g為主治方。 17.月經(jīng)期鼻衄(中焦?jié)駸嵝?治宜清熱、利濕、涼血。 以本方去射干、貝母,加生地15g,牛膝12g,佩蘭、茜草各10g為主治方。18.產(chǎn)后失眠(濕熱中阻,胃中不和型)治宜清化濕熱,滌濁和胃。 以本方去茵陳、射干、貝母,加姜半夏、厚樸各10g,枳殼、甘草梢各5g,川黃連3g為主治方。 19.小兒麻疹(濕熱蘊(yùn)結(jié),留戀氣分型)治宜清利濕熱,化濁透濁。 以本方加減:滑石6g,連翹5g,佩蘭、藿香、木通、杏仁各3g,白豆蔻、薄荷各1.5g為主治方。 20.復(fù)發(fā)性口瘡(濕濁熱毒,蘊(yùn)中蝕竅型)治宜芳化清解。 以本方加減:滑石、茵陳、澤蘭各20g,藿香、佩蘭、射干、石萬蒲各10g,川黃連、酒大黃、白豆蔻、薄荷各6g為主治方。 21.真菌性口腔炎(濕溫內(nèi)蘊(yùn)型)治宜利濕清熱,化濁解毒。 以本方去黃芩、薄荷為主治方。 22.扁桃體炎(濕熱郁阻型)治宜芳香化濕,清熱解毒。 以本方去白豆蔻、黃芩,加枇杷葉、胖大海、板藍(lán)根各15g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無咽痛者去薄荷、射干。 2.黃疸明顯加大黃、山梔子。 3.嘔吐加生姜、半夏。 4.腸炎、傷寒、副傷寒加地榆、苦參、黃連、鐵莧菜以清熱解毒。 5.腎盂腎炎加瞿麥、篇蓄、石韋、白茅根、大小薊以利水。 6.傳染性肝炎加重茵陳劑量,加山梔子、黃柏、大黃以利膽退黃。 7.鉤端螺旋體病加青蒿、板藍(lán)根、金銀花、穿心蓮、白茅根、大小薊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8.乙型腦炎加大青葉、板藍(lán)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