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胸后背痛癥狀: 自我感覺前胸悶、沉痛,后背發(fā)緊、發(fā)沉,有時還出現(xiàn)兩脅脹痛,就好像身體上穿了盔甲且被嘞 檢查: 西醫(yī)院的CT、彩超、心電圖檢查一般均無異常。 后遺癥: 如經(jīng)西醫(yī)檢查未見異常,人們會忽視,前胸后背痛時間長了會導致心肌缺血、心絞痛、失眠、焦慮癥或抑郁癥。 中醫(yī)辨證: 因不正確的生活習慣、錯誤的認知以及來自社會、家庭的不順心的事常常生悶氣,氣於胸中而不出,長期如此氣於導致血瘀而導致胸痛、胸悶、后背發(fā)緊。 中醫(yī)治法: 將胸中悶氣排出去。 治法1:拍打至陽穴、肺俞穴。 1. 至陽穴 主治 《針灸大成》 主腰脊痛,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七椎下,俯而取之。 《中國針灸學》 第七胸椎棘突下,約與肩胛骨下角相平。 《針灸穴位圖解》 《快速取穴彩色圖解》 正坐或俯臥位。取一線過兩側(cè)肩胛下角水平繞胸背一周,在該線與后正中線的交點處,按壓有凹陷處即為此穴。 ![]() 2、肺俞穴 主治 《針灸大成》 主癭氣,黃疸,勞瘵,口舌干,勞熱上氣,腰脊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傳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嘔吐,支滿不嗜食,狂走欲自殺,背僂,肺中風,偃臥,胸滿短氣,瞀悶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兒龜背。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太陽肺俞、肝俞。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肚Ы稹穼θ橐K度之。甄權(quán)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正坐取之。 《中國針灸學》 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旁開一寸五分。 《針灸穴位圖解》 《快速取穴彩色圖解》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先確定大椎穴的位置,由大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第3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治法2:服用血府逐瘀丸 ![]() 中成藥,各大藥店或網(wǎng)上有售。 功能與主治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內(nèi)熱煩悶、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性狀 本品為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辛。 用法與用量 空腹時用紅糖水送服。一次1?2丸,一日2次。(說明:必須用紅糖水送服,紅糖水為紅色入心為藥引子,把藥物引到胸部) 注意 忌食辛冷食物;孕婦禁用。 規(guī)格 每丸重9g 貯藏 密封。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