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晴朗,春色漸漸撩人,我們來看一首春景詩。 《桑茶坑道中》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八齊”部的七絕。 整首詩平仄嚴合,但是首句“時”押“四支”部,與二四句的“八齊”部只能算鄰韻,所以這是一首典型的“孤雁出群格”七絕。 楊萬里的詩歌早期學(xué)習(xí)江西詩派,后來擺脫束縛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形成以他的號“誠齋”命名的“誠齋體”。誠齋體的風(fēng)格特征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從內(nèi)容上和理學(xué)詩對抗,從形式上擺脫江西詩派的限制。 楊萬里以此成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在詞牌大規(guī)模昌盛、詩路逐漸蕭條的時代,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又稱南宋四大家。 這首《桑茶坑道中》,正是充滿了這種意趣的寫景作品。 “桑茶坑道中”,桑茶坑是個地名,在安徽涇縣。那么這首作品就是在詩人去桑茶坑的路上所見所感。 “晴明風(fēng)日雨干時”,起句用大白話交代天氣,寫大環(huán)境,隱隱地透露出作者的心情。雨霽云開,風(fēng)和日麗,誰的心情不好呢? “草滿花堤水滿溪”,承句詳細寫近景,花草滿堤,小溪河槽漲滿春水。注意這里的“草滿花堤”是為了句式節(jié)奏使用的倒裝,實際上就是“花草滿堤”。 “童子柳陰眠正著”,轉(zhuǎn)句不再寫風(fēng)景,而是寫看到的人??墒沁@個牧童卻是在柳樹下睡著了。這里看似娓娓道來,自然親和,實際上作者的寫景是有順序,有心機的。 花草滿堤水滿溪,是自然的靜景,卻充滿了春天的生氣和張力,到了第三句寫牧童,卻是一種酣睡的靜態(tài),一動一靜的反差,人和景色卻和諧共處,畫面不但“活”了,而且“活”的很沉靜。 “一牛吃過柳陰西”,第四句則更加通俗,牧童睡著了,牛吃草走開了。這個動態(tài)和牧童酣睡的靜態(tài)是連貫的,因而這幅畫面又是時靜時動,雖然不靈動,卻一點都不呆板。 從春色萌動,到牧童酣睡,再到牛的游走,一幅生動的春色圖就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形成了這首詩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樸素的美感。 讀著這首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楊萬里閑適愉快的心情,想起平時在鄉(xiāng)間偶爾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也跟隨著一起心平氣和,在平靜中充滿了春天的希望呢? 不言事,不說理,散淡地描寫所見,卻感染了讀者,看似幽默平實的詞語,心境卻浸透紙筆。 誠齋體之淺,值得故作高深者學(xué)習(xí)。 誠齋體之蓄,值得意氣張揚者學(xué)習(xí)。 |
|
來自: 梧桐樹邊羽 > 《詩詞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