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葉,別名:地芙蓉、芙蓉、山芙蓉、胡李花、三變花、木棉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夏、秋季采收,曬干。葉多卷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狀心形,3~7淺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暗黃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脈7~11條,兩面突起。氣微,味微辛。 芙蓉葉的功效與作用芙蓉葉的功效 【性味】 辛;苦;涼 1.《本草圖經(jīng)》:“味辛,平,無毒?!?/p> 2.《綱目》:“微辛?!?/p> 3.《玉楸藥解》:“入手太明肺、足厥陰肝經(jīng)。” 4.《貴州草藥》:“性涼,味甘。” 5.《四川常用中草藥》:“味微苦?!?/p>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肺涼血;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目赤腫痛;癰疽腫毒;惡瘡;纏身蛇丹;膿皰瘡;腎盂腎炎;水火燙傷;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1.《本草圖經(jīng)》:“敷貼腫毒。” 2.《滇南本草》:“箍瘡出頭?!?/p> 3.《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p> 4.《玉楸藥解》:“清風泄熱,涼血消毒?!?/p> 5.《藥用植物圖鑒》:“消疔腫。瘡毒?!?/p> 6.《四川常用中草藥》:“明目?!?/p> 7.《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清腫排膿,涼血止血。主治肺熱咳嗽,月經(jīng)過多,白帶;外用治癰腫瘡癤,乳腺炎,淋巴結(jié)炎,腮腺炎,燒燙傷,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內(nèi)服:煎湯,10-30g。 芙蓉葉的作用: 1.治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束),等分,蜜水詞涂四周,其毒自不走散。(《古今醫(yī)統(tǒng)》鐵井欄) 2.治腮顴腫痛,或破成瘡芙蓉葉不拘多少。搗爛敷之,以帛系定,日一換。(《奇效良方》芙蓉敷方) 3.治赤眼腫痛芙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4.治毒蛇咬傷(木芙蓉)鮮葉、花適量。洗凈,加食鹽少許,搗敷傷口周圍腫脹處,每日換2次。 5.治跌打扭傷(木美蓉)鮮葉、花適量,搗爛外敷;或曬干研粉,酒、酷或茶汁調(diào)搽。(4、5方出自《浙江藥用植物志》) 6.治小兒鎖喉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囟門及肚臍。(《嶺南采藥錄》) 7.治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取(木美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熱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6、7方出自《嶺南采藥錄》) 現(xiàn)代研究化學成份 葉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及蘆丁即蕓香甙(rutin)。經(jīng)預試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還原糖等。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芙蓉葉水煎劑(3g/kg腹腔注射)對小鼠巴豆油耳郭水腫。(3g/kg、5g/kg腹腔注射;10g/kg、20g/kg灌服)對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10g/kg、20g/kg皮下注射)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3g/kg、5g/kg腹腔注射)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組織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無解熱作用。 2.其他作用:10%芙蓉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毒性 芙蓉葉水煎劑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22g/kg;灌胃給藥最大耐受量為100g/kg。長期毒性:分別給大鼠每日灌胃10g/kg、14g/kg、20g/kg連續(xù)2個月,狗分別灌服4g/kg、8g/kg連續(xù)2個月,動物一般狀態(tài)正常,心電圖、血液學、肝、腎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病理學檢查也無明顯病理損害,局部刺激試驗提示芙蓉葉水煎劑對粘膜無刺激性,過敏試驗也未見過敏反應。 芙蓉葉的禁忌孕婦禁服。 芙蓉葉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