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
白蘞圖片 白蘞圖片 白蘞圖片 藥材名:白蘞 拼音:Bái Liǎn 別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 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干燥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干。 性狀: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nèi)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棱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zhì)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化學(xué)成分:含粘液質(zhì)、淀粉等。 性味:苦,微寒。 歸經(jīng):歸心、胃經(jīng)。 貯藏:置干燥處。 禁忌: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白蘞的作用 1.15的濃度對共心性毛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300mg/kg顯著抑制谷丙轉(zhuǎn)氨酶(SGPT)、谷草轉(zhuǎn)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內(nèi)服:4.5~9g;--《中國藥典》 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中國藥典》 內(nèi)服:煎湯,1~3錢。--《中藥大辭典》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涂。--《中藥大辭典》 內(nèi)服:煎湯,3-10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涂。--《中華本草》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使用。 ①治癰腫 ㈠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補缺肘后方》) ㈡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普濟方》白蘞散)
白蘞、白芨、絡(luò)石各半兩,取干者。為細末,干撒瘡上。(《雞峰普濟方》白蘞散)
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為散。先以綿拭膿干,用藥一錢匕,綿裹塞耳中。(《圣濟總錄》白蘞散)
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干姜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干)。上藥搗羅為細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白蘞散)
黃柏、白蘞各半兩。為末。先以湯洗瘡,后用香油調(diào)涂。(《仁齋直指方》白蘞散)
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藥、川大黃各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以醋調(diào)為膏,貼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蘞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