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初接觸歸納,是看Marie Kondo的節(jié)目,小小的她把歸納整理做到了極致,腦洞大開之余只有佩服:居然還可以這樣整理家! 只是當時我還不舍得丟東西,總覺得可能還有用。年初好友Kimmy考了極簡師證,開始了一天一丟,看著她家一天一天變得越來越整潔,我也開始熱情滿滿的處理家里不曾用或很少用的東西。 極簡主義者都說,他們永遠也不會回到之前的生活方式,我簡直不要太認同:在一個簡單有序的空間里生活感覺太好了,我們根本不需要很多物件來填充我們的家。可惜現(xiàn)在丟東西阻力太大,我看女兒的一個玩具都掉皮了,就隨手扔到垃圾桶了,不料第二天在女兒房間又神奇地看到了它,隊友則明確表示不需要我動她的任何東西。 英國藝術評論家John Ruskin被人稱為“美的使者”長達50年,他說:“每一樣增加的物品,都會增添我們新的疲倦。” 當我成功把自己的衣物、家里不用的日用品及廚房沒用過的玩意兒減了3大袋,游走在精簡過的空間,立刻感覺神清目明。 02. 極簡師說,大范圍的極簡有很多個方面,物品,人際關系,思想,飲食,設計甚至體重等。 我們普通人如果能做到三個方面,生活就有很大的變化,那就是:物質極簡,人際關系極簡和信息極簡。 ◇ 物質極簡 在追尋極簡的過程中,在網上看到了這么一段:
嗯,人類實在造了太多孽。 疫情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精心布置的家,而不是充滿了各種毫無意義的雜物,我們也應該學會對過多的物件說不,用更少的東西生活。這次疫情給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超載運轉的地球,及時按下了暫停鍵,也給人類提了個醒:地球未必需要我們,而我們需要它。 Facebook的CEO Mark Zuckerberg 因為經常穿一種T-shirt曾經被員工懷疑不洗澡,直到他Post了一張照片。他說:“ 我盡量不做任何對于社會毫無貢獻的決定,每天決定吃什么穿什么這類小事,不斷重復就會消耗能量。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消耗能量,會令我感到自己沒有在工作?!?/span>
不過這種穿衣風格對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我們女人來說,實在過于無聊,但做到“不買不需要的物品,必要的物品買最喜歡的,并且做到完全使用它”也不是一件難事。 一旦我們清理了多余的物品,我們便超越了物質,轉向人生其它重要的方面。 ◇ 人際關系極簡 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家的最新一次研究表明,在社交網站上交到的朋友,不會比真實世界多,就是真正的朋友一生不超過150人,而當面臨危難時,能信賴的人數(shù)不到3%,也就是4個人。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很用力地經營很多朋友嗎? 我們真的需要無意義的社交,繼續(xù)交往互相消耗的朋友嗎? 除了朋友,還有原生家庭。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大多數(shù)人都在有小傷痛但能自愈的家庭中長大,但也有個別沒那么幸運,比如《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 Tara 。 令我感嘆的不是她一個從沒上過學的野孩子逆襲成為劍橋博士,而是有力量做出決定——徹底離開她的原生家庭,不僅是距離上的離開,而是心靈上永遠的訣別。我們普通人,如果原生家庭出了嚴重的問題而又不能改變它,有幾個人能保護好支離破碎的自己,和生養(yǎng)自己的人訣別? 之前覺得談論脫離血緣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現(xiàn)在我不這么認為了,正如Tara和家人:“我每天都想念他們,只是現(xiàn)在我更加舒服與他們的距離?!?/strong> 也許,你的遠去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人際關系的極簡,只是為了讓自己在沒有能力或能量不足以影響別人的時候,從關注自我開始,得到心靈的平靜,再重新出發(fā)。 ◇ 信息極簡 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不看手機簡直覺得自己就是山頂洞人。 |
|
來自: 新用戶78168Ko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