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林(1925年—1991年),是河北省大興縣人,曾是北京礦業(yè)學院深造出來的專業(yè)技術領導干部。他在棗莊工作期間,曾先后任棗莊礦務局地質測量處處長、市地方煤炭工業(yè)局黨的核心組組長(主持全面工作)等職。我自1965年底—1978年,曾兩段在他直接領導下從事勘探工作,1979年他調到省地方煤炭生產建設指揮部(今省煤炭局)任副指揮、副局長、總工程師,也常向他匯報請示工作。因而,對這位“老處長”的找礦業(yè)績,至今記憶猶新。 組織八一找煤會戰(zhàn) 1965年孫廣林任棗莊礦務局地測處長、兼任局鉆探隊黨支部書記。當時為更好的適應局屬礦井勘探的需要,在他親自領導下,對鉆探隊進行充實、整頓,趁冬季組織職工學習,我就是此時調入鉆探隊的。在學習中,他那有條不紊的報告,富有邏輯性的語言,字字句句都說到職工的心坎上。記得,有一天下起了鵝毛大雪,他便即興吟詩一首:“豐年瑞雪學大慶,曲膝盤坐論生產”,以此反映了當時學習的情景。 經過三個月的冬訓,提高了職工的思想覺悟,增強了為國家找煤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四部鉆機整裝待命。我被編入503鉆機,機長是鞏敦標。1966年3月初,三部鉆機開赴到八一煤礦工地。為便于對找煤會戰(zhàn)的領導,由領導干部和地質人員等組成現場指揮部,孫廣林任總指揮。他經常吃住在工地,及時解決生產關鍵問題,有時在夜間冒著風雪到鉆機檢查指導工作,從而鼓舞了職工積極性。我們在壩上村北施工,從安裝到封孔均嚴格按標準進行,真正把“質量當成命根子”。此鉆孔巖石相當硬,是厚層狀礫巖,由于職工不畏困難、分秒必爭,創(chuàng)造了鋼粒鉆進月進尺270多米的記錄。三部鉆機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從而查明了八一煤礦東翼煤層的賦存情況,為該礦擴大井型提供了可靠的地質資料。 創(chuàng)建地方勘探隊 1972年,孫廣林調市地方煤炭局任領導職務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尤其“批林批孔”社會混亂,連國營煤礦生產都很不正常,為了地方煤炭事業(yè)的發(fā)展,他卻團結帶領廣大干群,不辭勞苦的晝夜奔波。在組建市局之后,即著手考慮建立健全適應地方煤炭發(fā)展的一套生產管理系統(tǒng)。當時大礦生產不正常,國家急需要煤,號召地方“有水快流”,尋找新的后備煤田是當務之急,于是,在興建局址的同時對鉆探隊等直屬單位也進行了規(guī)劃。恰逢省地方煤炭指揮部,按照省計劃會議精神布署有關地市建立地方隊。孫廣林抓住這一時機,及時的向省煤炭主管部門申報了勘探項目,并于1973年5月,利用張山子煤礦10萬元勘探資金,親自過問籌備為地方煤礦服務的小型鉆探隊伍。在“一無人、二無物”的艱難情況下,他找臺兒莊區(qū)和棗局鉆探隊商量,借調了王傳玉、王畋基、張書寶、蔣克香進行籌備,從礦務局求援了一臺300米舊鉆機,之后調來機長陳正寬、任守業(yè)等四名技術骨干。該年12月底,鉆機在張山子煤礦一號井東開鉆。我于次年也由礦務局調來,參加到地方煤田勘探的行列。當時,棗莊隊在省統(tǒng)一布署淄博、泰安、濟寧、臨沂五地市中籌建是行動最早,也是最先開鉆,曾多次受到省煤炭局的贊揚。 原棗莊市煤炭局鉆探隊辦公樓 盡心竭力多找煤田 1974年,省、市為加速韓臺煤田的開發(fā),國家投資100萬元,用于張山子井田資源勘探。由臨沂礦務局煤田勘探隊擔任主勘,市局鉆探隊配合施工,至1975年圓滿地完成了會戰(zhàn)任務。這期間至1978年,孫廣林對勘探施工盡心竭力,大至隊的發(fā)展,小至物資材料,他總想方設法滿足生產需要。 帶頭搬遷。搬鉆機是項重體力勞動,在當時無自動吊車的情況下,全用人力。孫廣林為加快工程進度,常帶領局機關人員參加鉆機搬遷,并善始善終,從而鼓舞了職工的積極性,往往是頭天搬,第二天就能開鉆。 小車送料。在鉆探隊缺少車輛的情況下,每逢鉆機缺配件或小材料,只要找到他,總是急生產所急,派局唯一的北京吉普車,將材料送往工地,有時夜間也這樣做,而他自己卻寧愿吃苦受累,騎自行車去開會或下礦。 夜聽匯報。1975年9月10日,省召開臨沂隊、棗莊隊聯席會,隊派我和會計趙璋參加,為加速找煤進程,省要求棗莊隊“十一”上第二部鉆機。當時情況是:“既無人、又缺料”,為趕時間,返回路經泰安時求援了材料。17日回棗莊找孫廣林,他即表示:按省意見辦,并連夜召集局領導任思倫、胡廣敬等人聽取匯報,決定幫助解決人員和急需物資,確保按時開鉆。在他的全力支持下,隊黨支部書記陳鳳芝帶領職工加速籌備,一臺嶄新的鉆機在伊家河北姚莊高高立起,塔上紅旗招展,鉆機響聲隆隆,10月1日上午開鉆的喜訊傳向濟南省煤炭局。 實現誓言。1975年局鉆探隊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了“一年任務半年完”的戰(zhàn)斗誓言,為張山子井田探明1100萬噸的煤炭資源。1976年1月,在市局“學大慶經驗交流會”上,孫廣林代表局對鉆探隊進行了表彰。 決策補勘。1974年孫廣林率工作隊赴市八里屯煤礦,處理因“動亂”造成淹井,他在抓排水恢復生產之后,于1976年2月中旬為滿足該礦擴大生產的需要,即召集礦方和鉆探隊的聯席會議,研究對礦東、西翼太原群煤的補充勘探問題,孫廣林明確“先西后東”的布鉆原則并提出了具體要求,通過補勘,使八里屯煤礦擴大了儲量,1977年—1978年平均年產量達到12萬噸以上。 真抓實干。后灣資源勘探是項艱巨的系統(tǒng)項目,仍由國家投資,技術要求嚴格,又得提交正式地質報告。市局鉆探隊是支年輕的隊伍,此任務確實是個“硬骨頭”。最初,干群有種種畏難情緒,后在孫廣林等領導的細致思想工作及支持下,該隊克服了測試設備不具備、技術力量不足等困難,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投人工程量6970米,探明儲量1006萬噸,由薛城區(qū)建設了后灣煤礦。在該項目的具體施工中,有兩件事我至今記得很清楚,其一,繼1977年因無電測井儀器,耽誤生產40天之后,1978年5月份,又影響生產半月之多,我同張延友等人到兩省七個地質隊去求援測井。孫廣林得知情況后,即通知隊要我隨他到兗州煤炭生產建設指揮部,去求援電測井儀器,6月4日,我們赴兗煤指揮部,找到他的老熟人機電處的鞠處長,后不久就從兗煤指凍結鉆地質隊解決了測井記錄儀器和組合儀及其配套,價值四萬元,接著孫廣林又從棗莊礦務局勘探隊調撥了測井絞車及電纜等,從此鉆探隊組建了自己的測井隊伍。其二,1978年春,一號鉆機在龐莊北施工77—7號孔,有位青年工人,由于違章操作,造成重大孔內事故。為總結教訓,教育職工,孫廣林親自參加鉆探隊在現場召開的事故分析會,并讓這個工人進行了現身說法。通過此次會議,提高了職工的安全意識,增強了安全觀念,從而加快了工程進度。后灣資源勘探工程,在孫廣林的關心支持下,圓滿地完成了施工任務。在1978年11月上旬召開的全省地方煤炭地質勘探工作會議上,介紹了現場施工的經驗,并受到省局的表彰,之后該隊又提交了合格的地質報告。 尊重知識 尊重科學 孫廣林為了發(fā)展棗莊的煤炭事業(yè),不論在礦務局或在市煤炭局與調省局工作期間,均一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把科技當作第一生產力,因而調動了廣大干群的積極性,為國家多找了煤炭資源。他根據市局鉆探隊技術力量薄弱的特點,從局選派了懂技術富有實踐經驗的地質工程師顧志成,具體分管鉆探隊的業(yè)務工作,對地方煤炭資源的查找作了不少的貢獻。 本文作者(左)與顧志誠工程師合影(攝于2006年春節(jié)) 1978年,在后灣施工時,為加快工程進度,顧工虛心聽取鉆探隊的建議,并經孫廣林批準,在鉆孔上部非煤系地層中開展了無巖芯鉆進,確保了鉆探質量,純鉆進時間比取芯增加20%,效率約提高兩倍,創(chuàng)建隊以來最高記錄達611米,從而實現了時間任務雙過半,其鉆探成本也至少降低20%。1979年,在張山子煤礦補勘期間發(fā)現有柴煤可采點,顧工同隊商量將柴煤列為勘探對象,并納入1980年勘探設計。當時,孫廣林已調省局任職,我們向他匯報即決策“要把好柴煤關”,后探明柴煤2地質儲量162萬噸,并建井試采。 1982年春,我通過地質調查為寫一篇在老礦區(qū)尋找柴煤層的論文,于4月上旬到省局向孫廣林請教,他白天無時間,于晚間聽匯報后,對擬定的專題予以肯定,并相當支持。孫廣林的談話,像一股暖流,堅定了我寫好此文的決心和信心。之后,找煤建議被上級采納,由市地方煤田勘探隊對安陽柴煤區(qū)進行補勘,獲得了予想效果,并陸續(xù)興建了地方礦井。 后 記 孫廣林離休后,還擔任山東省煤管局煤炭經濟學會的常務理事,常赴外地調研,正值發(fā)揮夕陽余熱之際,卻身患重病,但他仍關心地方的勘探事業(yè)。孫廣林于1985年11月12日—16日帶病撰寫了《棗莊市煤炭局鉆探隊的成立和發(fā)展》一文,為編寫《棗莊地方煤炭志》提供了素材;另據國家改革的形勢還寫了篇《對鞏固發(fā)展棗莊地方隊一些想法》的論文,對我市地方煤田勘探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1991年7月3日,當獲悉孫廣林病逝的消息后,我心情十分悲痛,即同市局顧志成工程師聯名,向他的夫人滕靜巖發(fā)去唁電,以表達勘探職工對他的哀思。 在此文的構思中,我一再思索:是什么力量支配著孫廣林能這樣拼搏、奮發(fā)為黨工作呢?我想主要的一點是他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中共黨員,是人民的公仆。盡管在“文革”期間曾一度受盡折磨,就連那句“論生產”的詩作,也被無限上綱說他“不抓革命”。當他恢復工作后,雖近知天命之年,但其工作精神仍不減當年。他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本文原載《棗莊找礦史話》棗莊市地質礦產局編?。?/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