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村——南上湖吳立梅 文/圖 ![]() 八面山頂所見南上湖全景 一、村名由來 南上湖,譜牒稱南湖,習(xí)稱上湖。村名來歷有二說。一是面對八面山(即禹山),八面山頂有天池,亦名“上湖”(道光《東陽縣志·建置志三·禹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高七百丈,周二十里,上有天池。”隆慶《東陽續(xù)志·禹山上湖》:“山頂有池,曰'上湖’。”)因南對“上湖”,因此命名南上湖。二是民間傳說,大禹治水之前,此地原為一個大湖泊,因處湖之上游,故名上湖,又因處于縣域南部,稱南上湖。(見《東陽地名志》) ![]() 南上湖得名之八面山頂 “上湖” 二、地理山川 南上湖背倚林深樹密、山高谷幽的大常山(又名獅子墳)、紫荊山、安山(又名鳳凰山)、饅頭山(又名龜山)、和尚山和門前山,前對綠水長流、風(fēng)光旖旎的南江之荊江段,隔江遙對孤峰突起、雄奇險秀的禹山。東與樓店、湖口等村相鄰,西與夏溪灘、半傍山接壤。膏腴平疇,物產(chǎn)豐饒。整個村莊長一公里余,寬500米;東西長,南北狹,呈條狀;舊時形如首在東、尾在西的神龜。 三、姓氏淵源 南上湖的最早住民有曹、楊、施、郭、倪、趙、陳、龔等姓,后逐漸他遷或式微。1950年土地改革時,南上湖分東西兩村,盧塢和楊坑分別并入。東村以呂姓為主,張姓次之,李姓又次之;西村以何姓為主,李姓次之;若按入遷南上湖的先后排列,四大姓氏為何、呂、張、李。其他有南江水庫呂姓、徐姓、金姓等部分移民及趙、錢、斯、吳、應(yīng)、陳、周、郭、劉、杜、施、董等二十余姓。2017年底,共有1596戶約3900人。 何姓為廬江何氏,遠(yuǎn)祖為唐叔虞裔孫韓王安。北宋嘉祐年間,何知言(1024~1095)自金華梅花門遷居?xùn)|陽古竺(張山塢何殿口)。知言之孫何元卒后,政和六年或七年(1116或1117),何元妻駱氏攜次子汝能(1098~1139)、幼子汝錫(1106~1151)卜居南上湖。東陽何氏大多由南上湖分衍。 呂姓有兩支。一為太平呂氏,以呂玖(1049~?)為始祖?!短絽问献谧V》(也包括《南湖呂氏宗譜》)對呂玖以前的世系語焉不詳。太平呂氏的祖源說法有五種,其中之一是東平呂氏后裔、南朝梁領(lǐng)軍將軍呂僧珍之裔呂伸、呂昌兄弟在唐代旅宦至金陵(今南京),呂伸的孫子呂從慶、呂從善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避黃巢之亂,舉家從南京遷居安徽旌德和歙縣,形成旌德——歙縣呂氏望族。呂從慶之裔呂玖從歙縣遷永康,衍為太平呂氏巨族。明永樂初年,呂玖十三世孫、何氏外孫呂鐩(1376~1433)自太平遷衍南上湖。 呂氏另一支為青山呂氏,呂頤(1432~1498)及其長子呂敦于明代弘治初年自永康青山避難徙居石獅橋北側(cè)趙氏之莊戶,稱趙莊呂氏,后逐漸北移,匯入南上湖。此外,1971年南江水庫建設(shè)時瑞山呂氏有宅口二十多戶移民南上湖。 張姓為托塘張氏,以五代時出宰東陽的張潮(872~945)為始祖。張潮十九世孫、大四宗四房張阜(1420~1488)、八房張鶴(1445~1505)兄弟倆于明代景泰、天順年間自城內(nèi)托塘先后遷居南上湖之下宅和上宅。 李姓也有兩支,一為桂坡李氏,唐宗室之裔李舍(1045~1121)從福建徙居睦州,于北宋元祐庚午(1090)遷居?xùn)|陽城內(nèi)南門積慶坊里仁里。李舍玄孫李侃(1122~1180)南宋初年遷城內(nèi)東北隅新安街為中心的區(qū)域,以其地多桂花樹,“桂發(fā)而子孫必應(yīng)科目”,稱桂坡李。以地處城東,也稱東李。李侃三子、翰林侍講學(xué)士李大璞八世孫李沂遷衍李宅,李沂曾孫李瓚(1479~1541)于嘉靖十年(1531)從李宅遷居單閣嶺,數(shù)年后再遷南上湖東村。 李姓的另一支為孔山李氏,也稱堂鶴李氏,孔子后裔。南宋建炎四年(1130),孔子四十八世孫孔端任避金兵擇東陽南岑居住,其子孔琪娶東李女為妻,生孔袺、孔裕二子。因妻舅無嗣,孔袺過繼給李氏,改姓李。孔裕也無嗣,李袺意欲歸宗,但已考取秀才,不能改姓,只能死后歸宗孔氏,俗稱“活李死孔”。后遷李宅,再遷堂鶴。其裔李林武(1810~1881)道光年間(其裔稱是道光七年,即1827年)避亂自堂鶴奔南上湖,娶何氏為妻,遂定居南上湖西村。 四、古建古跡 古廳堂: ![]() 建于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的東村呂宅大廳“念修堂”(其名沿用永康太平祖地廳堂),由呂兆謨(1823~1899)領(lǐng)頭建造 ![]() 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的東村照廳 ![]() 殘存之東村呂氏小廳照壁 ![]() 東村磚牌樓 ![]() 建于清末的東村下張宅“九如堂” ![]() 東村“九如堂”照廳 ![]() 僅存18米長的宋太傅祠磚砌后壁 ![]() 建于光緒甲辰(1904)的西村孔山李氏文德堂 (文德堂始祖為孔山李氏十九世汝楠1617-1723) 古民居: ![]() 臨街之民國初年建筑,系張柏春(1893~1957)住宅,解放初土匪猖獗,因南上湖的基干民兵力量較強(qiáng),故湖溪區(qū)區(qū)公所設(shè)此。后曾設(shè)郵電所 ![]() 西村“萃和堂” ![]() 西村清末建筑“九間頭”正立面 ![]() 西村“九間頭”的內(nèi)部裝飾 ![]() 西村“七間頭”的梁柱,一牛腿已被盜 ![]() 西村茂德常“九間頭”的梁架與牛腿 ![]() 西村“十三間頭”之前廊 寺廟: 仙巖禪寺。位于西山塢蘭亭公園。公園海拔187米,山塢幽深,林木茂密,崖洞奇險,流水潺湲,飛瀑濺珠,風(fēng)光秀麗,環(huán)境清雅。山門東向。寺距山門350米。寺北150米為梵音亭,歷階而上有登云洞。周邊還有定心寺、思孤亭、凌霄閣、仙虎洞、魁星巖、滴水巖等景點,西端有龍華寺。 ![]() 仙巖寺 ![]() 曹山殿建筑群 曹山殿。在村東鳳凰山麓,坐北朝南。始建于宋,拓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有天門、前殿、雨臺(戲臺)、關(guān)公廟、東靜庵、遺愛亭、趙莊呂氏本保殿、李姓本保殿等建筑。原為呂、張兩姓共建之殿,供奉曹山太祖。相傳曹山太祖以醫(yī)術(shù)濟(jì)人,聲名遠(yuǎn)播。有楹聯(lián):“救苦拯危妙藥挽回恩再造;行仁賜福慈云普遍利群生。” 古戲臺: ![]() 東村古戲臺(俗稱“雨臺”) 古井池: ![]() 西村明代初年的古井,位于友松書院(原南上湖小學(xué)址)東側(cè) ![]() 太平池對面水量豐沛的宋代古井——花臺井 ![]() 東村歷史最悠久的宋代古井——趙宅井 ![]() 1942年在日寇炸彈坑上建造的太平池 古街: 明清之際已設(shè)市,逢農(nóng)歷五、十為市日,康熙《新修東陽縣志》有載。1952年10月起逢二、五、八為市日,1988年起恢復(fù)逢五、十市日。南上湖集市一般延續(xù)半個上午,約二三個小時,稱為“露水市”,意為露水干了,集市即散。 ![]() 從昔日鬧市中心三角店東望古街 ![]() 古街西段,圖片正中為林清橋,右為老供銷社 古道: 單閣嶺古道。經(jīng)山塢口、楊坑橋頭,翻越單閣嶺,過任嶺腳,經(jīng)岙里坑入北鄉(xiāng)平原,主要往李宅方向。 爐塢嶺古道。經(jīng)山塢口,過爐塢嶺,翻越豬頭爿,到白火墻。 西巖嶺古道。經(jīng)西山塢,翻越西巖嶺,進(jìn)入三都和堂,然后經(jīng)大小嶺進(jìn)縣城。此道為南上湖西出縣城、府城的捷徑。始修于南宋初年,距今近900年。何姓歷史上的許多名人都從這條道趕考取得功名。 ![]() 位于西山塢龍華寺右側(cè)的西巖嶺古道 古橋:林清橋。系一座廊橋,位于舊時磐安及湖溪、郭宅一帶至東陽的要道。長13.4米,寬6米,高5米。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光緒三年(1877),何裕啟獨資重建。1922年被洪水沖塌,由公常出資修復(fù)。2009年春,村民集資再次重修。 ![]() 林清橋,其棟梁和兩根金桁均為長13米的統(tǒng)桁,跨三間橋亭 古亭:遺愛亭。位于曹山殿前,系騎路石柱亭,后因道路南移,交通功能不再。呂郁華(1843~1909)、張經(jīng)緒(1843~?)等于光緒戊子(1888)年募建。亭柱聯(lián):“地接南湖引人入勝;山環(huán)西嶺且住為佳?!?/span> ![]() 遺愛亭 ![]() 位于村東的同樂亭,亭聯(lián):“力倦到來稍歇憩;路遙前去莫耽延?!?/p> 古渡口:山荊頭義渡。乾隆年間,南上湖西村人何禮賐(1743~1820)在今石獅橋處設(shè)立渡口,名“山荊頭義渡”(道光《東陽縣志·卷三·建置志三·橋渡》)。何禮賐的族孫、林頭桃園人、乾隆戊申(1788)舉人何豫(1758~1849)在《商房禮一千五百六十七鄉(xiāng)祭酒禮賐公傳》中說:“荊溪故有橋,雨兼旬,蛟發(fā)輒壞,(何禮賐)為渡航,并以田給榜人(船夫)數(shù)椽寢息,翼以亭。”(民國22年重修本《東陽何氏宗譜·文集第四·行述二》)道光私刻本《東陽縣志·卷之二·橋渡》“山荊頭義渡”條下云:“南湖(南上湖)前有荊水(南江),北通寧、紹,南通臺、溫,春夏漲發(fā),行者病涉,賐設(shè)航以渡,割膏腴田十畝為修航及篙工計。復(fù)于岸上建亭,勞者憩,渴者飲,行人感其惠?!?/span> ![]() 石獅橋,古渡口舊址在此上游200余米 古碑石及祭器:何氏蘭亭碑: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法帖》,筆飛墨舞,氣象萬千,達(dá)到了極高的藝術(shù)境界,米芾譽(yù)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王羲之也因此帖被尊為“書圣”。唐初,王羲之書法被視為異寶,唐太宗也酷好此道,派御史蕭翼從辯才處設(shè)計賺取此帖。得帖后,命歐陽詢照真跡勾摹勒石于學(xué)士院。五代朱梁時移置汴京。遼太宗耶律德光破后晉,攜此石北去,后中道崩殂,碑石棄于殺虎林。宋慶歷年間,李學(xué)究得此石。定武太守遵仁宗之命,重金購下置于定州州治(今河北定縣)。定州在唐時屬義武軍,宋時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義武軍”為“定武軍”,該石刻遂被命名為《定武蘭亭》。靖康之變,臘月初一,金兵進(jìn)入汴京,將皇宮內(nèi)苑的物件擄掠一空,此石獨得保留。汴京留守宗澤見到此石,將它封好,次年(1128)送往揚(yáng)州。宋高宗駐蹕揚(yáng)州,將石碑放在身邊,拓印數(shù)本分贈大臣。過了月余,金兵抵揚(yáng)州,高宗倉皇過江。后來向子固任揚(yáng)州統(tǒng)帥,受命冥搜此石,竟不獲。 ![]() 何氏蘭亭碑拓本 三百多年后的明宣德四年(1429),揚(yáng)州石塔寺和尚疏浚水井復(fù)得此石,已缺一角,字有剝損。何士英時任兩淮都轉(zhuǎn)鹽運(yùn)使司運(yùn)使,將此石進(jìn)呈皇上。宣宗念何士英為官清正,遂將此石賜給他。何士英告老還鄉(xiāng),攜此石回南上湖,命子孫世守勿棄。隆慶五年(1571),何士英六世孫何思明(1546~1613,字施之,號靜虛)赴京,請山陰狀元張元忭為此石作序。 明萬歷年間,東陽知縣黃文炳聽說有此碑石,遂命轎往觀。何氏人見父母官前來,不敢拒,也不虞有他,就拿出碑石。不料知縣見此寶物,頓起貪念,命轎工納入轎中,飛奔而去。何姓人聞訊大憤,聚眾攔截。黃知縣見人情洶洶,知不可強(qiáng)取,也自覺理虧,羞惱之下,便將碑石推出轎外?!稏|陽何氏宗譜》載:“明萬歷間,邑令黃文炳到地就觀,畢,納諸輿。族孫遮道喧聚,輿不獲前。黃投諸地,石裂為三?!睌嗉y呈“丫”狀。何姓太婆命孟仲季三房子孫分藏一塊。經(jīng)此一劫,何氏子孫堅藏此石,秘不示人。規(guī)定只于王羲之寫蘭亭序的紀(jì)念日——每年的三月初三,各房攜石到何氏宗祠湊成一體,捶拓若干份,以作厚禮贈送親朋。外人如需捶拓,規(guī)定章程須躉交大洋二十元。新中國成立之初,此碑石捐獻(xiàn)給國家,初藏于東陽文管會,后由省博物館收藏,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何士英1436年所撰關(guān)于何氏蘭亭碑的“自識” ![]() 東村張柏春宅院中字跡漫漶之古碑 ![]() 宋刻“南渡世家”石碑四塊,一字一石 ![]() 太傅祠廟門抱鼓石及祠內(nèi)巨碑。明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進(jìn)士、 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金華人潘徽曾作《太傅公廟門記》 ![]()
![]() 明初兩淮都鹽運(yùn)使何士英告老還鄉(xiāng)穩(wěn)船石兩塊 ![]() 太傅祠明代祭器一套 五、傳統(tǒng)物產(chǎn) 絲綢。南上湖為始于唐宋的東陽絲綢的重要產(chǎn)地,紡織業(yè)為傳統(tǒng)家庭手工業(yè),村中女孩從小必學(xué)。所織土布、土綢、土織帶、土織圍裙,式樣不一,花色繁多。婦女擅繡者頗多,制作繡花鞋、繡花帽、繡花圍兜、繡頭額、繡帳額、繡花扇心歷負(fù)盛名。1936年南上湖老廳曾舉辦一次端午節(jié)香包展覽會,所展香包有花、果、瓜、豆、蟲、魚、鳥、獸,無不肖形象物,各競其巧。繡、絡(luò)、編、鎖等技藝,各盡其長。 木雕。村中多百工藝人,泥水匠木匠甚眾,尤以木雕藝人為著。1992年全村有木雕專業(yè)人員400余人。有不少木雕藝人定居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 ![]()
![]() 西村“九間頭”槅扇門腰板古詩集句詩意雕刻 蘋果。南上湖為北蘋南種的典型。蘋果向為北方所產(chǎn),1956年,呂汝德從嵊縣購入蘋果苗,開始北蘋南引栽培試驗。1959年結(jié)下第一批蘋果,至1960年代最高株產(chǎn)136.5公斤。東、西兩村成片栽種蘋果。西村被評為省農(nóng)業(yè)先進(jìn)單位。1968年,縣革委會開現(xiàn)場會推廣蘋果種植。同年,省農(nóng)科院引進(jìn)80余個蘋果品種,在南上湖作南方蘋果栽培適宜性試驗。1979年,東村蘋果產(chǎn)量50噸。1982年,東村被評為省農(nóng)業(yè)先進(jìn)集體。1984年,浙江蘋果栽培適應(yīng)性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東陽召開,會上,專家們再次肯定南上湖蘋果栽培的成功經(jīng)驗。南上湖盛產(chǎn)蘋果三十余年,直至上世紀(jì)末。 六、文化習(xí)俗 戲班。“老紫云”班。創(chuàng)辦早,影響大,是以演唱侯陽高腔、昆腔、亂彈“三合”之典型。1918年,夏陽山行頭主楊時正從嵊縣崇仁鎮(zhèn)買來“裘紫云”行頭,改名“楊紫云”。1923年賣給南上湖“同德堂”藥店老板張經(jīng)友(1845~1933),易名“張紫云”。1925年,張經(jīng)友又向上盧盧永和買來一副行頭。于是將“張紫云”分成“老紫云”和“新紫云”兩個班。張經(jīng)友自己經(jīng)營“老紫云”,“新紫云”給其次子張翊潭(1874~?)管理。1951年9月,“老紫云”與“王新喜”組成“東陽劇團(tuán)”,1954年11月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后更名“東陽婺劇團(tuán)”。“老紫云”擁有劇目:高腔、昆腔各18本,亂彈36本,共計72本,另有一些折子戲。“老紫云”演員陣容強(qiáng)大,名伶眾多,文武兼優(yōu),演藝不凡,名播浙江南半部的金、衢、嚴(yán)、臺、溫、處六府,據(jù)稱花頭臺系其創(chuàng)編。其戲臺鶴頂格柱聯(lián)“紫氣滿乾坤,舞罷天仙割樂府;云風(fēng)彌宇宙,演來怪劇醒人心”,橫批“老實好”。 羅漢班。南上湖尚武之風(fēng)頗盛,中武秀才者多人。其中呂志武(1714~1783)中乾隆元年丙辰恩科第13名武舉人,赴部揀選一等,以衛(wèi)千總敘用。南上湖羅漢班約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間,其時倭寇猖獗,民間習(xí)武以自衛(wèi),后演變?yōu)閺?qiáng)身健體、表演交誼的活動。聘拳師教習(xí)套路,農(nóng)歷七月半開始,于農(nóng)閑夜間集中于祠堂、廳堂或空地演習(xí)。逢湖溪六月初四,橫店六月十四、八月十三,郭莊八月十三,南上湖九月二十廟會時舉旗出演,表演走陣、打盾牌、拳術(shù)、刀槍、棍棒及疊羅漢等活動,也到前山何、后山店、郭莊等地演出。疊羅漢的名目有背獨腳、造牌坊、疊龍亭、疊小井、搭仙轎、劉海戲金蟾、童子拜觀音等。外出表演時羅漢班人一律穿黑衣、紅褲、竹節(jié)襪、黑白幫布鞋,腰系扎縛或花袱,赤膊,不戴帽。 ![]() 武秀才呂齊松(1869~?)練武之石墩、石杠鈴, 另有120斤重大刀兩把,1958年大辦鋼鐵時被賣;呂齊松曾任廈門海防營營長 蓮花頭。即蓮花落,也稱“討飯蓮花”。表演者穿著特殊服裝載歌載舞,以娛樂勸善。其服裝樣式,已歷三次演變。第一代,頭戴稻草編的箍圈,前額箍上插有雉尾或象征羽毛的稻草稈辮,白色內(nèi)衣,外披稻草衣,胸前畫有朱砂圖案,下圍稻草編成的短裙,赤足。第二代,身著類似清代朝服的褂子。第三代是長衫,外套羊皮褂,戴茶色眼鏡。1983年2月,東村李松良以此參加浙江省民族民間舞蹈現(xiàn)場交流會表演,文化部和浙江電視臺現(xiàn)場錄像。 七、史事傳說 皇帝賜字定排行 修玉牒官何淡和監(jiān)修何夢然叔侄為本族修家譜,嘉定十二年(1219)八月初一,寧宗趙擴(kuò)皇帝下詔:“家之不可無譜,猶國之不可無史也。史以紀(jì)萬世帝王之統(tǒng),譜以載一家衍派之詳,有國有家,此為巨務(wù)。乃者玉牒維新,既賢勞而奏績;廬江貽遠(yuǎn),可合族以聯(lián)宗。特假爾淡爾夢然三月,編修家乘。且賜男女行號二十代,世世欽承,永沐光寵。男行:百千萬慶清,得衍貴曾成,紹宗衍惠澤,崇禮永安和。女行:次正晉彝敬,訓(xùn)重勝義榮,淑慎常貞靜,端定??祵??!?/span> 第六世何淡這一輩開始為“百”字輩。皇帝賜字定排行的情況,除了皇室和孔子家族外,似不多見。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皇帝也給女子排行,可能獨此一家。 東陽五府何為首 東陽五府,指的是五位宰相級別的高官葛洪、喬行簡、馬光祖、厲文翁、何夢然的府第。五府有個排序的問題,如果按這五人的出生先后排列,就是上面的順序,何夢然排在最后,進(jìn)入宰執(zhí)行列也遲于葛洪、喬行簡。但由于宋度宗的一道敕旨,何府一躍而成為五府之首。宋度宗于咸淳二年(1266)十月十五日給何夢然的敕旨中說:“爾何夢然,朕親臣也,又師臣也。則他日為國家世臣可知,特賜爾世世云仍,永稱何府,蓋殊恩也。夫喬也,厲也,馬也,葛也,彼既累世稱之,朕亦仿寵嘉焉。五府同稱,百世罔斁,均沾一視之仁,宜分先后之序?!庇捎诙茸诘碾分迹煊泻?、喬、厲、馬、葛的順序。而何氏則頗以度宗的敕旨為榮,其宗祠楹聯(lián)赫然書曰:“理學(xué)名宗,豫秦晉皖浙,幾經(jīng)遷移,德高望重,榮居五府之首;南渡世家,公孫姬韓何,數(shù)易姓氏,丁旺才宏,名列吳寧望族?!?/span> 兩朝君王敬師臣 何夢然在理宗、度宗兩位皇帝的心目中,地位頗重。理宗皇帝趙昀與何夢然可謂“君臣之間禮義兼至”。理宗皇帝曾有御詩二首,其一為:“經(jīng)帷講誦得元龜,三百余年厥鑒垂。易暴從仁開令緒,任賢去佞衍丕基。時觀往牒宜加省,日近諸儒賴進(jìn)規(guī)。坐致太平今日事,愿歌既醉萬年詩?!逼涠椋骸按呵锶f古一權(quán)衡,削筆昭昭揭日星。道貫百王垂大法,義先五始定常經(jīng)。是非褒貶寓深意,理亂安危燭未形。內(nèi)夏外夷歸一統(tǒng),燁然治家炳丹青。”除這兩首詩外,景定年間,還對何夢然下了四道圣旨,從中也不難看出君臣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 景定三年三月五日,理宗皇帝還蔭封了何夢然祖上三代七人。景定四年癸亥春日,理宗皇帝為何夢然的《千里馬圖》御書“蕭蕭千里馬,個個五花紋?!辟n名其書房為“月齋”,以示他為官清廉,又下旨建府。贊揚(yáng)他“忠實平實”,又親書 “平實堂”三字。 何夢然又是度宗趙禥做太子時的老師,彼此感情深厚。咸淳五年(1269)春,度宗問侍臣曰:“朕在青宮時,何夢然教朕'去讒遠(yuǎn)色,賤貨而貴德’。其人安在?”侍臣曰:“已作古矣!”上哀悼不已,加贈紫金光祿大夫、少傅、永國公,食邑四千八百戶。度宗帝命宮殿畫師為何夢然制作了一幅遺像,并寫了御贊。 巨賈報恩曹山殿 ![]() 曹山原為曹姓太祖之地,曹氏絕嗣后歸屬張氏。呂、張兩姓商議,共建曹山太祖廟,名為曹山殿,其后演變?yōu)閰?、張兩姓的本保殿。建成后,太祖化一老丈云游四方。蘇州一巨賈病入膏肓,命若游絲。太祖妙手回春,巨賈康復(fù)如初。為答謝再造之恩,巨賈特地來到南上湖拜謝老丈。到后方知并無老丈其人。到曹山殿,見殿內(nèi)太祖像與老丈一毫無差,才明白自己是太祖化身所救,連忙跪地叩謝。遂斥資擴(kuò)建廟宇,重貼金身。此后四方求醫(yī)問禱者絡(luò)繹,農(nóng)歷九月二十為曹山太祖廟會。 何精神學(xué)法奪雨 何精神,南上湖人,不知其生卒年月,也不知是何時人。相傳他在年輕時即尋訪名山,求道學(xué)法,善于鉆研,不恥于問。十年辛勤,年方而立的何精神已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驅(qū)邪捉鬼更是小菜一碟。某年盛夏,連月不雨,禾苗枯焦。何精神見此情形,也焦慮萬分。大旱望云霓,有一天,果然從西邊飄來大片黑云,但被風(fēng)裹挾向東疾飛而去。百姓只能望著老天干著急。何精神見狀,就到村子西南靠近南江叫“云頭背”的地方披頭散發(fā),步罡踏斗,仗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不一會,云層止步,大雨傾盆而下,一直下了一天一夜,直下得河滿池滿。旱情也得以徹底解除,莊稼也有了收成。人們都十分感激何精神。但過了不久,一個晴天霹靂將何精神劈死了。原來,那大片黑云是到天臺去降雨的,何精神作法將其攔截,違犯了天條,因此遭天磔。還有一說,何精神對此已有預(yù)知,躺到棺材里,囑其母勿開。后提早開啟,何精神得破傷風(fēng)而死,葬在草橋。何精神為民奪雨而殞身,百姓感念不已,就在今供銷社東邊修了一座五間兩居頭的“道院”紀(jì)念他,何的塑像在東邊居頭。每年六月迎花燈和除夕祭祀必到道院和草橋墓地。塑像系立像,解放初被毀。 八、著名人物 何椿(1136~1196),字伯壽。南上湖始遷祖何汝能第三子,現(xiàn)居南上湖何氏的直系祖。譜載任邵武軍通判。《宋登科記》1922頁載:“何椿……(何)松弟。孝宗朝登進(jìn)士科。曾任福州侯官縣丞,遷攝長樂縣令。(宋唐士恥《靈巖集》卷八《府判何公行狀》)”《府判何公行狀》一文見《四庫全書》第1181冊,第588頁。 何逮(1153~1203),字思順。力教諸弟何造、何逵、何淡。擅詩,陸游見其遺稿,感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超然于世俗毀譽(yù)之外”。以不得見其人深為遺憾,為何逮作《墓表》。陳亮則為何逮母杜氏作墓志銘。 何逵(1163~1216),字澤可。南宋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傅行簡榜進(jìn)士。歷任高安教授、浙西提舉司干辦公事,以子夢然貴,累贈太師、惠國公。何逵于嘉定乙亥年(1215)親手制訂了《遺訓(xùn)》,俗稱《太師惠國公遺訓(xùn)》,共十四則。第一則,歷數(shù)當(dāng)讀之書,“欲知立身不陷過惡,須熟讀《童蒙訓(xùn)》,并《名臣言行錄》,并晦庵《小學(xué)》之書,欲習(xí)舉業(yè)進(jìn)取功名,須熟讀《古文關(guān)鍵》、《蘇文進(jìn)策節(jié)》、《史記》、西漢八書諸志事實及其間文之雅麗者記誦之。又看《麗澤集》文,熟此諸文,則出筆自然,遠(yuǎn)過于人”。第二則,“寧可欠飯食,不可不每歲請先生,或往就師讀書”。第三則,講孝道,“惟孝可動天地,能謹(jǐn)事后母,尤最稱孝感”;其他有講家和,務(wù)勤儉、懲忿怒、戒酒色、禁賭博、講薄葬等。《遺訓(xùn)》重視教育,眼光高遠(yuǎn),對何氏家族影響深遠(yuǎn)。六子皆出仕,其中夢開、夢祥、夢然皆進(jìn)士。 何淡(1165~1222),字履常。何逵之弟。太學(xué)上舍生第一,嘉泰三年(1203)成為免試成進(jìn)士的三人之一(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六·選舉四》2233頁進(jìn)士名錄)。歷任武岡軍學(xué)教授、兩浙轉(zhuǎn)運(yùn)司干辦公事、國子學(xué)正、太常博士、國子丞秘書、宣教郎。著有《通鑒手抄拙錄》、《賢關(guān)漫錄》、《武攸錄》、《武林錄》。其子何塾為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吳叔告榜進(jìn)士。 何夢祥(1201~1260),字視履,號愛山。中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徐儼夫榜進(jìn)士。歷官余姚尉、軍器監(jiān)、監(jiān)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直寶章閣浙東提刑、直敷文閣、紹興知府、浙東安撫使、徽猷閣直學(xué)士、主管建寧知府武夷山?jīng)_佑觀、直寶文閣太平州知州。 何夢然(1207~1267),字子是,號月齋。為文雄深雅健,中南省試第一,登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留夢炎榜進(jìn)士。初任南康軍教授,寶祐年間,歷任國子監(jiān)書庫官、遷國子正、太學(xué)博士、國子博士、國子丞、秘書丞兼右曹郞官、兼莊文府教授、安吉知州。景定元年(1260)任殿中侍御史兼侍講;秋,升侍御史。景定二年四月,任端明殿大學(xué)士、僉書樞密院事,旋兼太子賓客,兼同提舉編修《經(jīng)武要略》,封東陽郡開國公;十月,任同知樞密院事;十二月,兼參知政事。景定四年三月,兼知樞密院事;九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景定五年五月,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建寧府,是年建府于南上湖。五年夏,告老還鄉(xiāng),上允所請,詔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東陽郡開國公。咸淳三年(1267)又建府第于東峴峰下紫金里(今盧宅何府基),同年十月卒。加贈紫金光祿大夫、少傅、永國公。后裔衍于林頭等地。 夢然與兄夢申共同研究注釋《周禮》。宋濂《題東陽二何君周禮義后》稱:“東陽何氏,宋季多以科史發(fā)身。內(nèi)舍生夢申與其弟參知政事夢然,所作《<周禮>義》各一首,皆近道之言。”所著《<周禮>義》,《續(xù)文獻(xiàn)通考》有著錄。文天祥有《謝何樞密啟》,對何夢然的識拔表謝忱。 據(jù)《宋登科記》,廬江何氏在宋代的進(jìn)士共11人,為何松、何椿、何坦、何逵、何淡、何怡、何塾、何夢祥、何夢然、何恜、何夢開。 何士英(1366~1445),字子文,號友松。明洪武丁丑(1397)以薦辟任陜西平?jīng)鲋文觋愓垰w養(yǎng)父母忤旨,被貶廣東廉州判官。永樂元年(1403)復(fù)任平?jīng)鲋?,恰逢有關(guān)部門核實倉儲糧食,前任虧空數(shù)千石,何士英傾家財補(bǔ)償。轄下百姓深為感動,幫他彌補(bǔ)虧空。涼州北臨沙漠,地曠人稀,土瘠民貧,何士英奏罷徭役苛稅。任滿離開,父老遮留載道,禮部郎中邵正贈詩,有“前任只多琴與鶴,此行惟有影和身”之句。被明成祖列為天下十八清官之首。永樂十八年春,升亞中大夫。不久任兩淮都轉(zhuǎn)鹽運(yùn)使司運(yùn)使,此職被視為肥缺,何士英遵循古法,嚴(yán)格按照儒家的道統(tǒng)當(dāng)官,忠于職守,為官清廉。他自號“一白”,立志清白為官。宣德十年(1435),年屆七十,告老還鄉(xiāng)。何氏小宗祠三間三進(jìn),即稱“一白堂”,上世紀(jì)60年代南上湖小學(xué)擴(kuò)建時拆毀。 呂倫成(1617~1697),字汝化。三藩之亂時率眾保衛(wèi)鄉(xiāng)土,名重鄉(xiāng)里,系鄉(xiāng)飲介賓。多做義舉,在八面山北麓建橋。八面山又稱“社山”,南上湖在八面山的北麓有田地。但村莊與八面山之間隔著南江。秋冬之時,尚能涉水而過;夏秋汛期,則洪波翻卷,滾滾滔滔,無法過江。呂倫成見此情景,決定捐資建橋,以解民憂。橋于康熙十三年(1674)建造,長10仞,約合30米。這應(yīng)該是石獅橋前身的前身。為護(hù)橋,在橋南建涵碧庵,招僧住持,并助田數(shù)畝、山若干,以維持僧人生活。 【五點考證】 1.駱太婆遷居南上湖的時間為政和六年或七年(公元1116或1117)。因何元卒于政和五年六月初七,其時駱太婆40歲,長子汝明20歲,次子汝能18歲,幼子汝錫10歲?!柏屎篑樖腺芍偌径幼怨朋茫ㄔ臑椤爸瘛保┻w居上湖,抽棘肇基。”(《東陽何氏宗譜》民國二十二年重修本卷十七“世傳”第七、八兩頁)?!柏屎蟆本褪恰捌浜蟆?,“其”指代何元安葬于向竹塢屏峰。待祭祀秋收等事完畢,已近年關(guān),因此當(dāng)年遷居南上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為此,何豫在道光丁酉譜序中說:“太傅公隨駱氏母再遷南湖,稽其時,在政和六年或七年?!保ā稏|陽何氏宗譜》民國二十二年重修本卷一“文集·譜序”第十九頁)何豫(1758~1849)是何汝能二十一世孫,林頭桃園人,乾隆戊申(1788)舉人,享年九十二,曾在一白堂任教回遷南上湖居住數(shù)年(見民國譜《文集·行述·和字行·和五百五十三孝廉杭州昌化縣訓(xùn)導(dǎo)葕洲公行傳》第八頁),系何氏清代的兩名舉人之一,為著名學(xué)者。“稽”就是“考核”,何豫的說法是合理而可信的。 2016年或2017年,是何氏肇基南上湖900周年。 2.駱太婆插棘占卜在宗譜上沒有依據(jù)。2001年重修之《東陽何府宗譜》卷一《文集·里居·林頭村記》354、355頁:“安人駱氏途經(jīng)山清水秀之南湖,見其寓有鐘靈毓秀之象征,擬轉(zhuǎn)遷于此,遂翦棘培基于其地,以志占卜。翌年復(fù)往省視,所插之棘茁壯成長,應(yīng)驗占卜,即偕同次子汝能、幼子汝錫二公爰居南湖。”涉及遷居南上湖的有多處,如前文所述“厥后駱氏偕仲季二子自古竹遷居上湖,抽棘肇基?!泵駠V卷三《文集·行述·始祖·宋贈太傅六府君行狀》第一頁:“母駱氏攜公與季弟,胥宇上湖,翦棘肇基,構(gòu)堂輪奐。”只提到“抽棘”或“翦棘”。“ 棘”的本義為有刺的酸棗樹,也泛指帶刺的植物;“抽”就是拔去,“翦”通“剪”,就是砍掉。綜合看,就是駱太婆拔去砍掉荊棘之類,也就是“開荒”,并沒有倒插以占卜 。 3.關(guān)于現(xiàn)居南上湖何氏、即三房的直系祖何椿的材料,譜上很少。人物介紹部分的資料來自《宋登科記》,但上面說何椿是金華人。因何氏發(fā)族東陽不久,說成祖籍地金華,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 4.南湖呂氏不可能源于瑞山呂氏。呂玖不是瑞山譜上的呂純玖。《南湖呂氏宗譜》光緒乙巳重修本、民國丁卯續(xù)修本,《太平呂氏宗譜》民國辛未存堂本,均以呂玖為太平呂氏始祖。呂玖,字玉成,排行第五十,生于宋天祐年間,娶清渭芮氏。根據(jù)其子呂遵生于北宋熙寧戊申(公元1068年)上推,天祐應(yīng)是皇祐之誤?!赌虾问献谧V》2004重修本將呂玖生年確定為皇祐己丑(1049),基本合理。太平呂氏的前四代均生于北宋。而瑞山呂氏的《瑞山呂氏宗譜》民國辛巳重修本卷四23頁載呂純玖:“崇五十,諱純玖,字恒初,號玉成,遷居永邑太平,生卒缺。娶清渭芮氏,生卒缺。”瑞山呂氏的前幾代大多生卒缺,僅呂純玖的祖父呂祖烈(即呂祖謙之弟)有“公生當(dāng)紹興之季”。紹興為宋高宗年號,系公元1131—1162年,“季”就是末年,紹興末年應(yīng)在1150年以后。根據(jù)呂祖謙生于1137年推算,呂祖烈上有四位兄長,呂祖謙為長兄,以間隔兩年計算,呂祖烈生年不會早于1145年。如果各以20歲生子推算,呂祖烈之子呂訚年生于1165年,呂訚年之子呂玖生于1185年。這樣,呂玖至少比呂純玖早生136年,比呂純玖的五世祖呂好問(1064—1131)還早生15年,有五代(呂好問——呂弸中——呂大器——呂祖烈——呂訚年——呂純玖)的代差。雖然兩人的排行、遷居、娶妻有相同之處,但字號不同,生年相差太大,呂玖是北宋人,呂純玖是南宋人。 5.南上湖集市的形成應(yīng)早于康熙年間,或在明代后期。康熙二十年(1681)趙衍編纂的《新修東陽縣志·卷一·職方類五·鄉(xiāng)都》已載“有上湖市,五、十日爲(wèi)期”,則集市的形成必早于康熙二十年。橫店在商品經(jīng)濟(jì)比較活躍的萬歷年間厲思恩有義市之設(shè)。從當(dāng)時人口、經(jīng)濟(jì)、地域等因素推斷,南上湖集市的形成應(yīng)該和橫店相近或稍遲。 【參考文獻(xiàn)】 1. 《宋史》 2. 雍正《浙江通志》 3. 《宋登科記》 4. 康熙《新修東陽縣志》 5. 道光《東陽縣志》 6. 《東陽市志》 7. 《東陽市文化志》 8. 《東陽縣地名志》 9. 《東陽何氏宗譜》民國壬申重修本 10. 《東陽何府宗譜》2001重修本 11. 《太平呂氏宗譜》民國辛未存堂本 12. 《南湖呂氏宗譜》光緒乙巳重修本 13. 《南湖呂氏宗譜》2004重修本 14. 《托塘張氏宗譜》民國庚申續(xù)修本 15. 《托塘張氏宗譜》2002重修本 16. 《東李宗譜》2003重修本 17. 《東陽名村志》 2014.6.18脫稿 原載《東陽古村落(上冊)》及《東陽人》第45期 《文化東陽》第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