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北京城每逢“春節(jié)”,盡管勞動人民們談不上“歡度”,但是,每當(dāng)節(jié)日到來,也要買年畫兒、貼春聯(lián)兒、放鞭炮……用來表示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春節(jié)期間,有些活動雖然帶有封建的迷信色彩,但卻有一定的“民俗學(xué)”意義。隨著社會的前進(jìn),那些不切合時代的東西,會逐漸地被自然淘汰。 春節(jié)是民間最隆重的節(jié)日。千百年來,圍繞著春節(jié),在節(jié)日前后形成了許許多多的風(fēng)俗習(xí)慣。 過去,北京城有一句俗語:“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的‘關(guān)東糖’!”意思是說:熬“臘八粥”給人們送來了春節(jié)即將到來的信息,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活動,將要開始;“關(guān)東糖”是祭灶王的必需供品。從二十三祭灶起,債臺高壘的平民百姓就開始發(fā)愁債權(quán)人來要帳! 祭灶,要在“灶王龕”前燒上三炷香,供上一碗茶和一盤“糖瓜兒”。到了午夜,把“灶王碼兒”(就是用紙彩印的灶王像)從龕上取下來燒掉,這就意味著“灶王爺”上天去了。 “祭灶”是把“灶王爺”送上天;“除夕”夜再“接灶”,重新請一張“灶王碼兒”粘在龕上,燒香上供,就真把“灶王爺”又接回來了。 “祭灶”以后,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就該忙過年了:辦年貨、買供品、高香、蠟燭;準(zhǔn)備門神畫兒和春聯(lián)兒。至于雞鴨魚肉,燒黃二酒和干鮮果品……也都要在年前備齊。另外,還要“撣塵”、“掃房”——打掃房屋、洗家具、拆被褥,準(zhǔn)備千千凈凈過“春節(jié)”。 很早以前,把“春節(jié)”,大掃除叫做“掃年”,這種習(xí)俗是古代人民驅(qū)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皰叱憋L(fēng)俗,也說明了我國人民歷來就愛清潔、講衛(wèi)生。 三十兒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啦”的聲音。這是那些貧寒人家的子弟從紙店買來成批的“財神碼兒”,在沿街叫賣?!柏斏駹敗闭l不歡迎?于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的代價,從小孩兒手中“請”過一張財神碼兒,取個“吉利兒”!把財神碼兒拿回家中,恭恭敬敬地供起來。 當(dāng)晚院內(nèi)要鋪灑一些“芝麻秸”,家人來往,踩在上面,咯吱作響,這叫“踩碎’(即“踩歲”之意)。為什么要有這種措施呢? 據(jù)傳說,三十兒晚上諸神下界,行路有聲,神仙可以躲避,以免凡人沖撞。這當(dāng)然是一種迷信說法。另外,還有一種現(xiàn)實作用——因為“除夕"夜不許關(guān)街門,灑些“芝麻秸”可以防盜。 “財神”,按到家中,供上素餡餃子,祭完祖先,家中的晚輩要向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歲”、“祟”同音),以取吉利。 午夜就該“守歲”了——家人們聚在一起,有的圍爐共話,享受天倫之樂;有的玩牌、捻“升官圖”,要熬個通宵。目的在于避免睡覺蓋棉被(因為‘被’、“背”同音),取其不走“背字兒”(這當(dāng)然也是迷信)。俗語說:“打一千,罵一萬,不要忘了三十兒晚上這頓飯。”黎明前,要吃一頓紅棗.栗子、青絲、紅絲、葡萄干……做成的糯米年夜飯。 除夕過去,就是新年。從正月初一到初五,不準(zhǔn)生米下鍋,不準(zhǔn)動刀切菜,說話也有許多忌諱,“死”、“窮,、“離’、“別”一類不吉利的字眼兒不能出口。 天亮之后,開始拜年(也叫“賀歲”)。首先是家中的晚輩向長輩拜年。初二到初十,戚友往還,登門拜賀。見面之后,互相抱拳作揖,揚聲高語:“見面發(fā)財!”拜年說‘發(fā)財”,似乎有些離題,實則為取吉利。 一般交誼,投片(寄賀年卡)祝賀。寄賀年片的風(fēng)俗,比親身拜年尤古。據(jù)《良齋雜記》載:“拜年之風(fēng),有帖到人不到者,宋時已然?!?/span> 孝服在身的人,在街門貼上用藍(lán)紙書寫的對聯(lián)兒,這樣就既不拜年,也不回拜了。 北京城有幾句諺語:“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兩張圓面皮中間包餡)往家轉(zhuǎn)?!边@幾句話和財神爺有關(guān)。據(jù)傳說,正月初二是財神爺?shù)纳?。初一吃餃子是催生,初二吃面是挑壽,初三吃“合子,因為“合子”是圓形的,圓的好“轉(zhuǎn)”,“轉(zhuǎn)’、“賺”同音,意思是往家里賺錢。 隨著“春節(jié)”的到來,冷靜的街頭,涂抹了一層活躍的色彩。從正月初,到二月初二,古城郊外的廟宇先后開放。像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德勝門外的“大鐘寺”、西便門外的“白云觀”,游人絡(luò)繹不絕;尤其是正月初二開放的“五顯財神廟”,更是擠滿了求財問喜的香客。 一些善男信女,在太陽還沒冒出地平線的時候,就走出門來,在街上游游逛逛,看看盛會的景象,更主要地是為了焚香祈福。 從騾馬市大街往西,經(jīng)過菜市口,直到廣安門,沿途擺設(shè)的賣“香”和“紙元寶”的攤子,一個挨一個。出了廣安門,更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動。廟里廟外擠滿了燒香的“財迷”!香客們燒香后,用相當(dāng)多的代價做為“香資",向廟里的和尚求借金銀紙糊的“紙元寶”。 為了香客買“元寶”還給財神爺,廟外也擺了不少賣“紙元寶”的攤子,那些小販利用香客的迷信心理,漫天要價,香客決不嫌貴,要多少給多少。 財神廟為什么要加“五顯”兩個字呢?其中有個神話故事: 財神廟俗稱“五哥廟”,建于明朝天順(英宗)年間,明“萬歷”(神宗)和清“乾隆”(高宗)曾先后重修。歷代相傳,該廟所供的神像,名為“五顯財神”: 第一位是明朝永樂時的都天威猛大元帥曹顯聰。生前曾鎮(zhèn)守嘉峪關(guān),歸隱后成“神”。 第二位是橫天都部大元帥劉顯明。生前不喜讀書,愛好練武,俠肝義膽。足跡所到之處,貧者多受其惠。 第三位是丹天降魔大元帥李顯德;世代務(wù)農(nóng),生性猛烈,遇不平,對弱者舍命相助,暮年聲名遠(yuǎn)震。 第四位是飛天風(fēng)火大元帥葛顯真。自幼好武,膂力過人,壯年為人保鏢,鏢旗所指,暢行無阻。為人仗義疏財。 第五位是通天金目大元帥張顯正,奉親至孝,樂善好施,每見鰥寡孤獨,竭力周恤。喜與俠義結(jié)交,經(jīng)常做些扶弱抑強(qiáng)之事。 在明英宗復(fù)位時,五位元帥“顯靈”,護(hù)國裕民。天順二年,英宗皇帝敕封為“五顯元帥”,建廟祭祀。 “五顯財神廟”的由來,傳說如是,姑妄聽之。 “破五兒”(就是正月初五)絕大部分的住家戶都要吃一頓包餃子,從這天起,可以動刀切菜了。街市上的商號、買賣鋪,也都開門正式營業(yè)了,這時候也正是梨園界的“旺季”。 在春節(jié)前后,戲曲班社也有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活動。 過了臘月二十三,就要陸續(xù)地舉行“封臺”、“封箱”、“封毯子”儀式了, 劇場“封臺”之后,就不接戲曲班社演戲了,一直等到正月初一才能開臺。 戲曲班社舉行過“封箱”大典,這個團(tuán)體在年前就不再演出了(名伶薈萃的大義務(wù)戲,另當(dāng)別論)。 科班“封毯子”,學(xué)生放假回家,就暫時停止練功了。 當(dāng)年,程(長庚)大老板主持的“三慶班’,每年“冬”“臘”之交,就以三十六本連臺的《三國志》做為年只一演的“封箱戲”,演畢封箱,各戲曲班社在這時候也都要以智劇、好戲、拿手杰作做為“封箱戲”。 正月初一開臺,劇場要“大擺臺”。 開戲之前,舞臺上擺設(shè)“正場桌”,支起“轅門帳”。桌上陳設(shè)印匣、令旗、令箭、筆墨硯,令箭架中間插寶劍。桌的左右椅背上分別插紅羅傘和黃羅傘,桌后豎“方纛”。 兩旁各擺一張“斜場桌”,下首的“斜場桌”擺上簽筒子。兩個“斜場桌”的旁邊,各立一條長板凳,左邊套上“龍形兒”,右邊套上“虎形兒”,舞臺臺口的欄桿插上紅、綠、黃、白、黑五色“尖纛”。 開演之前,要吹打“三通兒”?!叭▋骸庇小案咄▋骸薄ⅰ疤K通兒”之分。 “高通兒”的武樂,只有嘗鼓和鐃鈸,“蘇通兒”在堂鼓、鐃鈸之外,另加單皮、大鑼和小鑼。 第一、二“通兒”打過之后,第三“通兒”就安“哨子”了—一加上了嗩吶,所以第三“通兒”又叫“吹臺”。
|
|
來自: 倚月臨風(fē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