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的生花妙筆無人不知,臥龍鳳雛也因此成了天下聞名的傳奇人物。然而,縱觀全書,作者對二者的態(tài)度卻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在描述諸葛亮時是“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而在寫龐統(tǒng)的時候便成了孫權見了“心中不喜”,劉備見了也是“心中亦不悅”。這為后來他身懷諸葛推薦函而不用埋了下伏筆,劉備求賢若渴人盡皆知,當年三顧茅廬家喻戶曉,如今我主動投懷你卻熟視無睹。如果拿出了推薦函,那本與諸葛齊名的名頭豈不是砸了,以后我龐統(tǒng)更是永無出頭之日了。 相比之下,曹操則是“親自出帳迎入”,不難看出雖然《三國演義》對曹操極盡貶損但實際上卻比劉備高明了不少,無論是見識還是眼界都有著極大的差距。正是因為劉備沒有從中看到潛在的矛盾而不能平衡龐統(tǒng)的不合之心,使得龐統(tǒng)為了證明自己具有與齊名的本事而迷失了心態(tài)。 不難看出,龐統(tǒng)在《三國演義》中的結局儼然便是推薦信的續(xù)集。當時西川剛剛歸入劉備之手,諸葛寫信說此行的主將必然兇多吉少,龐統(tǒng)心中早有芥蒂,如今看了又炸鍋了,他認為諸葛此舉是怕他搶功。按理說作為上司的劉備應當清楚二人的間隙當以息事寧人為上,然而卻讓龐統(tǒng)“還守涪關”,龐統(tǒng)心中更是不忿,直言“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tǒng)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如此明顯的矛盾,劉備卻只當玩笑而不加以重視。不僅不加以解釋,還同意了龐統(tǒng)氣頭上的謀劃,為了順其心還將的盧馬送給龐統(tǒng),結果便是落鳳坡的尷尬結局。相比之下,孫權平息凌統(tǒng)和甘寧的手段則高明多了。有人說龐統(tǒng)是諸葛害死的,顯然有失公允,《三國演義》中諸葛的心胸有目共睹,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歸根到底還是劉備領導無方。 領導的主要作用便是統(tǒng)籌全局保持內部力量的均衡以維持穩(wěn)定的局面,即便是萬眾一心有些難度,但也不至于對于互相懷疑熟視無睹,這明顯屬于內耗,不僅嚴重影響整體結果還會嚴重掣肘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 然而這并非劉備有心為之,只能說劉備在這方面的能力有明顯的不足。劉備起家后身邊能臣良將無數(shù),他們對劉備死心塌地,然而劉備卻不能知人善任,對于內部矛盾也時常抱以聽之任之的無奈心態(tài)。不僅龐統(tǒng)受其害,關羽莫不如是,作為《三國演義》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全能武將,其剛愎自負的弱點同樣人盡皆知,看不起黃忠和馬超使得君臣間如鯁在喉,輕視孫權和魯肅惹來殺身之禍,任何結果都非一蹴而就,劉備有許多時間可以糾正但都力不從心。 結語 通過分析三國演義中的龐統(tǒng)和正史中的關羽,不難發(fā)現(xiàn)劉備是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所以,蜀漢雖然經(jīng)過磨礪已經(jīng)成為氣候,但是根基不穩(wěn),內部矛盾眾多,根本是危如累卵吹彈可破。所以獨木凋零后,必然會被摧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