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改于”是關(guān)于清世宗(雍正帝)流傳最廣的傳說。那么,這所謂“十改于”真的存在嗎?“干勾于”這個字并不屬于簡體字,其在中國古代便已經(jīng)存在,這也是“十改于”傳說得以廣為流傳的最大前提。如果"于"是簡體字,無論一簡還是二簡,這個傳說都無從說起。 清朝的語言文字使用習(xí)慣 前面說到,于字在中國古代早已存在。因此,“十改于”理論上是可能成立的。但清朝對皇子的稱呼卻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清朝為了強調(diào)皇子身份的尊貴,在口頭或書面語中涉及皇子齒序時,通常會稱呼皇某子而不是某子或者某皇子。例如潛邸時期的雍正帝,應(yīng)該叫皇四子而不是四子或者四皇子。換言之,在清朝“傳位十四子”的標(biāo)準(zhǔn)寫法應(yīng)該是“傳位皇十四子”。如果“十改于”,那就是“傳位皇于四子”,顯然是說不通的! 滿文的問題 除了稱呼習(xí)慣之外,還有一點我們也無法回避,那就是清朝的正式檔案都是滿漢雙語對照的,著名的道光帝秘密立儲詔書就是實證。直到道光年間,傳位詔書依然使用滿漢雙語對照,康熙年間滿語使用更加普遍,自然不會例外。漢字十字可以改成于字,滿文卻是另一套文字系統(tǒng),十字無論如何也是無法改成于字的!綜上所述,“十改于”的傳說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所謂雍正帝篡改遺詔說純屬子虛烏有。 康熙帝傳位遺詔實物尚存 前面說到“十改于”站不住腳,實際上無須太多考證,康熙帝的傳位遺詔實物并沒有遺失,就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里。滿漢對照,很長的一大段文字,并不是簡簡單單“傳位于四子”幾個字!既然有實物,那還存在什么爭議?其實,這個爭議并不是遺詔的內(nèi)容,而是這道遺詔本身!這道所謂遺詔并不是康熙帝親筆所寫。那么,問題就來了——雍正帝即位之后,玉璽掌握在他手里,偽造出一道“真”遺詔并不困難,僅僅只是操作層面的問題。 現(xiàn)存的康熙帝傳位遺詔是真是假 現(xiàn)存康熙帝傳位遺詔的真?zhèn)螁栴}我們已經(jīng)無從確認(rèn)。就遺詔本身而言,紙是真的詔書專用紙張、印也是真的玉璽印、所寫內(nèi)容與真實繼承皇位者也是一致的……從這幾個層面而言,這就是一份真遺詔!如假包換??蔀槭裁床皇强滴醯塾H筆所寫呢?首先,晚年康熙帝身體違和,或許已經(jīng)沒有什么氣力親自動筆了。其次,彼時不是雍正之后的秘密立儲,正式詔書通常情況下都是皇帝口述、專人代筆,并不需要皇帝親自動筆。當(dāng)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康熙帝根本沒有留下書面詔書,傳位只是口述。為了留下“實質(zhì)性證據(jù)”,雍正帝事后命人弄出了這么一個東西,但內(nèi)容應(yīng)該沒有太大出入的。 康熙帝到底準(zhǔn)備讓誰繼承皇位 關(guān)于康熙帝原本選定了皇十四子允禵作為繼承人這個問題,個人認(rèn)為可能性并不大。很多人認(rèn)定康熙帝選擇了允禵,無非是帶兵的問題,將那么多軍隊都交到允禵手里了,難道還不是“繼承人”嗎?但個人認(rèn)為,這恰恰否定了允禵是“繼承人”的可能性!您見過皇帝去世前把皇位繼承人支到千里之外的嗎?這里面變數(shù)是在太大了,一天都可能使形勢發(fā)生永久性逆轉(zhuǎn),更何況是從青海返回北京,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得很多天!等允禵回來,黃花菜早涼了……更何況,國不可一日無君,康熙帝不太可能讓皇位虛懸那么久等允禵回來??墒?,康熙帝并沒有提前宣召允禵回京,由此可見允禵并不是康熙屬意的繼承人。 再就是康熙帝把允禵大軍的后援補給“承包”給年羹堯的問題。年羹堯是誰?雍正帝的“奴才”兼大舅哥之一!二人之間既是名義上的主仆,又是實際上的姻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讓年羹堯出任川陜總督,等于是從東線和南線兩面堵死了允禵的后援補給線。而提拔年羹堯出任川陜總督的不是別人,正是康熙帝本人!康熙帝是實權(quán)皇帝,直到去世手里一直緊握著權(quán)柄,潛邸時期的雍正帝還沒有能力跳過父親康熙帝直接任命年羹堯出任川陜總督。更重要的是,川陜搭配在清朝總督中并不常見,更多的是陜甘搭配。陜甘搭配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在南線四川給青海允禵所部“開了天窗”;而川陜搭配則完全堵死了允禵的后路!這種搭配,只要不傻誰都能看得出用心。康熙帝這么搞目的何在?就是讓允禵變成紙老虎,不是嗎?年羹堯升任川陜總督是在康熙六十年,而這正是康熙帝著手準(zhǔn)備身后事的時期!一年之后,康熙帝去世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可見康熙帝從來就沒有準(zhǔn)備讓允禵繼承皇位。那么,又何來“傳位十四子”之說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