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很獨特,就像人一樣,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知道了中藥的行走方式,就明白了中藥效果,光知道一個藥的作用和性質(zhì)還不夠,還得明白它的“行走步調(diào)”。 有的藥往上升,有的藥往下降;有的藥走五臟,有的藥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到底它的行走方式對藥效有什么影響,又有哪些不同的行走方式,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花葉升散,凡子多降降 花和葉是升散的,它們在植物的最表層。葉子上每天蒸發(fā)出大量的水分,這也是在散,用于人體也有升散的作用。花葉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反而降。 植物的種子,比如萊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車前子、川楝子等,種子在枝頭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發(fā)芽,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體,它也有下降的作用。 還有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棗仁,它們不但是種子而且還有很明顯的油性,所以能潤下,潤腸通便。這些種子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偏溫。沒有溫熱,它哪有力量發(fā)芽呢? 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荊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涼,它質(zhì)地輕,可以用于升散頭面之風。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走人體的四肢。我們可以說它們同氣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蘇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發(fā)麻,引經(jīng)藥可用桑枝,如果因為受寒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為臨時受了一點寒,用紫蘇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間的梗子,也叫主莖。養(yǎng)料要通過莖從根部往上輸送;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輸送到根部去儲藏,也要通過莖。所以說,莖是能升能降的。我們經(jīng)常說的紫蘇梗、藿香梗,在人體內(nèi)能通氣、調(diào)氣。 根要分三部 根部入藥要復(fù)雜一點??可喜康母?,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輸送養(yǎng)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須,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質(zhì)偏往下走,治下焦的問題;至于中間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問題。 比如當歸,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為當歸頭、當歸身、當歸尾三部分,當歸頭上行而活血,當歸身守中而養(yǎng)血,當歸尾下行而破血。 藥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 此外,植物的節(jié)則走人體的關(guān)節(jié),皮則走人體體表,心則入心,絡(luò)則通絡(luò),藤則上行,刺則刺破……這都需要我們格物致知,觀察這個藥的本身。 金石、介類藥,即金屬、礦物、化石、貝殼之類,這些藥都很重,藥重就會往下走,這是它們的基本走向。還有動物藥,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體血肉同氣相求,對人體的作用就會非常明顯。 人體有虛,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給你補一下。比如鹿茸,是峻補真陽的;龜板,是大補真陰的,還有鹿筋、鹿鞭等,都是用來峻補人體的。 人體有非常頑固的邪氣時,一般的藥攻不下來,可以用動物藥,尤其是蟲類藥來搜剔。 一塊骨頭,啃完了,上面還剩一些碎肉,咱們怎么啃也啃不下來,有的在縫隙里,剔也剔不下來,扔在地上,很多螞蟻爬上去了,開始吃骨頭上面的肉,很快骨頭就被啃得光溜溜了,這就是蟲類的搜剔功能。 蟲類的藥也會鉆到人體筋骨的縫隙里,把一些頑固的風寒濕邪,像從骨頭上搜剔筋肉一樣剔除,從而達到很好的祛邪的作用。 入氣入血解 蟲類藥也是有入氣分入血分之區(qū)別。葉天士比較善于用蟲類的藥,他總結(jié)說:“有血者入血,無血者入氣。”有的蟲子有血,有的蟲子沒有血。比如說一只螞蟻,你把它拈死,就沒有紅色的血。 當然從生物學意義上你可以說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它顏色,但是它沒有紅色,在中醫(yī)里面就叫無血,這樣的蟲子入藥就往往走氣分。 知了死了以后,你把它剝開,看不到紅色的,知了沒有血,蛇則肯定有血。所以蟬蛻就走氣分,蛇蛻就走血分。其它的藥也是如此。紅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氣分為主。 紫蘇葉一面是紅的一面是綠色,還有的葉子春天夏天是綠的,到了秋天的時候成紅的了。這說明它一定能溝通氣血,或說當它青的時候采就入氣分為主,紅的時候采就以入血分為主。但你不管什么時候采,因為它在紅和綠之間的變化比較快,它是能溝通氣血的。 當然,有規(guī)矩就有特權(quán),有規(guī)律就有例外,凡事沒有絕對。比如紅花是紅色的,入血分,這是規(guī)律;金銀花不是紅的,所以入氣分,這也是規(guī)律;但金銀花也入血分,這又另當別論。 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藥,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么顏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黃色的,里面則是墨綠色的,而且很堅硬。沒聽說它是紅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藥的行走速度 藥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藥走得快,有的藥走得慢;有的藥是走而不守,有的藥是守而不走。比如:大黃,它在人體內(nèi)走得非???,從來不停留,就像關(guān)公過五關(guān)斬六將那樣,那就叫做走而不守。 有的藥則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別慢,甚至會在在某個地方守一陣子,像甘草。其實很多甘甜的藥都喜歡守;而很多苦藥,它都走得相對快一些。當然也有例外,如黃連、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 這些藥怎么配伍呢? 要相互牽引。就好比兩個人,如果他們都是急性子,會互相催促著趕緊走,大黃和芒硝在一起就是這樣,喝下去了馬上就要大便了。有時候我們并不想讓他們走得那么快,這時候可以配點甘草,它走得就慢了,它們就會在路上把滌蕩污濁的工作做得更細。 所以,學習中醫(yī)知識,光知道一個藥的作用和性質(zhì)還不夠,還得明白它的“行走步調(dià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