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斷學》是根據(jù)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研究診察病情、判斷疾病、辨別證侯的基礎(chǔ)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中醫(yī)診斷學要主包括診法、辨證、診斷綜合運用和病案書寫等內(nèi)容。中醫(yī)診斷學也是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的必考知識點,阿虎醫(yī)考小編整理了中醫(yī)診斷學關(guān)于氣血兼病辯證的知識點,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氣屬陽,血屬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和血兩者,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guān)系病理上??上嗷ビ绊?,或為同時發(fā)病,或為先后因果,形成多種兼病證候。臨床氣血同病常見的證候有氣血兩虛證、氣虛血淤證、氣不攝血證、氣隨血脫證、氣滯血瘀證。 一、氣血兩虛證 氣血兩虛證是指氣虛和血虛證同時存在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或自汗,頭暈?zāi)垦?/font>,動則加劇,心悸多夢,唇甲色淡,形體消瘦,舌淡嫩,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多由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或先有血虛,氣失生化之源而隨之匱乏;或先因氣虛,不能生化而繼見血少,均可導(dǎo)致氣血兩虛。 氣可生血,血亦可化氣,氣和血互根互化,故本證雖多因氣虛不能生血,由氣虛而致血虛,即氣虛在先、為因,血虛在后、為果;然而也有先血虛而致氣虛者。因此氣血兩虛證的病機,常常是互為因果。 氣虛則形神失養(yǎng),故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加劇;血虛不能充盈脈絡(luò),則唇甲色淡,舌淡嫩,脈細;心神失養(yǎng),故心悸多夢;氣血虧虛,不能上榮于頭面,外養(yǎng)肌肉,則面色淡白或萎黃,目眩頭暈,形體消瘦。 辨證要點:以面色淡白或萎黃,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多夢,舌淡脈無力為辨證要點。 二、氣虛血瘀證 氣虛血瘀證是氣虛運血無力而致血行瘀滯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面色淡白或晦滯或青灰,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或胸脅或其他局部刺痛,痛處不移而拒按,或見青紫,或可觸及腫塊而質(zhì)硬,舌淡紫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是由于各種原因?qū)е職馓摚苿友袩o力,漸致血行不暢而瘀滯,形成氣虛血瘀證。氣虛多在先、為因、為本,血瘀在后、為果、為標。本證為虛中夾實,以氣虛和血瘀的證候表現(xiàn)為診斷依據(jù)。 氣虛不榮于面,則面色淡白,舌淡;元氣不足則臟腑功能減退,故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脈細無力。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緩慢,以致脈絡(luò)瘀滯,故面色晦暗或青灰,舌淡紫或有瘀點瘀斑,或局部青紫;瘀血內(nèi)阻,經(jīng)絡(luò)不通,則胸脅或其他局部刺痛,痛處不移而拒按,脈澀;血瘀日久,結(jié)聚日深,可逐漸形成腫塊而質(zhì)硬。 辨證要點:以神疲乏力,少氣,局部刺痛,舌淡紫,脈無力為辨證要點。 三、氣不攝血證 氣不攝血證是指氣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而表現(xiàn)以出血為主癥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有吐血、便血、尿血、齒衄、肌衄、崩漏等出血癥,并見面白無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頭暈心悸,動則加劇,舌淡嫩,脈弱或芤。 證候分析:本證多由久病、勞倦、飲食不節(jié)等導(dǎo)致氣虛,以致氣不能統(tǒng)攝血液的運行,血溢脈外而成為氣不攝血證。本證氣虛在先、為因,出血在后、為果,但其證候表現(xiàn)則不一定前者重、后者輕。 氣為血之帥,能統(tǒng)攝血液在脈內(nèi)運行,如氣虛統(tǒng)攝無權(quán),血不循經(jīng)運行而溢于脈外,可見吐血、便血、尿血、齒衄、肌衄、崩漏等多種出血癥狀;同時,氣虛則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加劇;氣虛則行血無力,絡(luò)脈不充,加之失血。故見面白無華,頭暈心慘,舌淡嫩,脈弱。 辯證要點:以出血和此前或同時有神被乏力,動則加劇等氣虛癥狀為辯證要點。 四、氣隨血脫證 氣隨血脫證是指由于大量失血而引起氣隨之暴脫的危重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大量出血(如吐血、鼻血、喀血、便血、前漏、產(chǎn)后大出血、創(chuàng)傷出血等)的同時,見面色蒼白,神情淡漠,甚至暈厥,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氣少息微,苦淡,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本證常由外傷,或肝、胃、肺等臟器本有宿疾而脈道突然破裂,或婦女血崩、產(chǎn)后等突然大量出血所致。大失血出現(xiàn)在前、為因,血為氣之母,血以載氣,血脫則氣無所依附,故氣亦隨之而脫。 大量出血時氣隨之而脫,氣脫陽亡,則五臟之氣皆欲衰竭。心主血脈、藏神,其華在面,在液為汗,心氣衰竭,則神情淡漠,甚至暈厥,面色蒼白,脈微欲絕,大汗淋漓;肺主氣司呼吸,肺氣衰竭,則氣少息微。 本證雖因大失血而致血脫在先,但此后元氣隨之亡脫,病勢危急。 辨證要點:以大出血的同時,有神情淡漠,面色蒼白、脈微,氣少息微等氣脫征象為辨證要點。 五、氣滯血瘀證 氣滯血瘀證是指由于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胸脅或局部脹滿疼痛或竄痛;或刺痛,拒按不移;或腫塊堅硬,局部青紫腫脹;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或面色晦暗;或婦女乳房脹痛,或痛經(jīng)、閉經(jīng),或經(jīng)色紫暗夾血塊;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本證多由情志不遂,或跌仆閃挫,或外邪侵襲,使氣機郁滯,血行不暢而成。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本證大多氣滯在先、為因,血瘀在后、為果,由氣滯而致血瘀;然而也有先血瘀而致氣滯者,因此氣滯血瘀證的病機,常常是互為因果。 肝主疏泄,具有條達氣機,調(diào)節(jié)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導(dǎo)致疏泄失職,氣機郁滯,而見胸脅脹悶疼痛,或竄痛,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行不暢,氣血瘀滯,可見疼痛更甚,呈刺痛,拒按不移,腫塊堅硬、局部青紫腫脹,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肝主藏血,肝血瘀滯,沖任受阻,可有閉經(jīng);肝脈繞陰器,抵小腹,過兩乳,肝氣郁滯,血行不暢,女子可見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夾血塊,乳房脹痛。 由于氣滯無形,血瘀有形而難消,本證臨床表現(xiàn)多以血瘀為主。 辨證要點:以胸脅脹滿、刺痛,情志抑郁或易怒,舌紫暗為辨證要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