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慶年間,隨著政權(quán)的逐步鞏固,社會日趨安定,經(jīng)濟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繪畫領(lǐng)域也呈現(xiàn)出繁榮的景象。“宮廷繪畫”可謂名家輩出,人物畫家如郎世寧、冷枚、丁觀鵬;山水畫家如袁江、袁耀;花鳥畫家如蔣廷錫、鄒一桂,等等。這些畫家的出現(xiàn),都為清代中期宮的廷繪畫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揚州八怪”也誕生于同一時期,且在畫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我們先介紹丁觀鵬繪畫作品。 ![]()
丁觀鵬,生卒年不詳(生于康熙晚期,約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后),清代畫家,藝術(shù)活動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順天(今北京)人。丁觀鵬雍正四年(1726)進入宮廷成為供奉畫家,他擅長畫人物、道釋、山水,亦能作肖像,畫風工整細致,受到歐洲繪畫的影響,其弟丁觀鶴同時供奉內(nèi)廷。 丁觀鵬擅長畫道釋人物,也善畫山水。曾與弟弟觀鶴同供奉于南熏殿。他的畫作清宮收藏很多。傳世作品有:《乾隆洗象圖》《太平春市圖》《太族始和圖》《無量壽佛圖》《乞巧圖》《爛柯仙跡圖》《寶相觀音圖》《普賢菩薩圣誕日畫像》《畫人物軸》《乾隆帝是一是二圖》《宮妃話寵圖》《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極樂世界圖》《法界源流圖卷》《摹顧愷之洛神圖》《墨妙珠林》《仿仇英漢宮春曉圖》《夜宴桃李園圖卷》等。 清代中期丁觀鵬《乾隆洗象圖》賞析 ![]() 《乾隆洗象圖》紙本設(shè)色 縱132.5厘米 橫62.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宗教題材繪畫,但是畫中的普賢菩薩,卻分明是乾隆皇帝的形象。眾人正在觀看洗刷白象,而那頭白象就是普賢菩薩的坐騎。畫中除去乾隆皇帝外,另有數(shù)人帶有肖像特點,當為郎世寧所繪;而人物的衣紋,線條拌動,很有特色,應出自丁觀鵬之手筆。畫上只署了丁觀鵬一個人的名款,其實應當有歐洲畫家參與其事。畫幅左下角署款:“乾隆十五年六月臣丁觀鵬恭繪”。 清代中期丁觀鵬《太平春市圖》賞析 ![]() 《太平春市圖》 描繪新春農(nóng)村熱鬧歡慶春節(jié)情景,爆竹、太平鼓、果品、鳥魚挑攤,以及各種行業(yè)的耍猴貨郎、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戲的表演藝人。松樹下文士席坐品茶閑聊,朱漆托盤內(nèi)置有紫砂大壺與青花碗,盛裝泉水則用綠地花卉大壺、茶銚。挑夫擔子盛放糕點使用的是青花與描紅龍紋碗、盤,均是乾隆時期宮廷用器,可知街上買賣藝人都是由宮中侍仆所裝扮。 清代中期丁觀鵬《太族始和圖》賞析 ![]() 清代中期丁觀鵬《太族始和圖》 紙本設(shè)色,90×54.5厘米。故宮藏品。 此乃畫家新春試筆之作,畫中因而洋溢著喜悅歡快之情。祥云低垂,青山點翠。遠山之崇俊,更顯市鎮(zhèn)之繁華。 戲臺商鋪,騾馬車旅,喧囂吆喝之聲似在耳畔;屋宇鱗次櫛比,人物衣著鮮亮,一派富庶景象。近景的描繪,盡展畫家的高深造詣。其飛檐畫棟、橫廊階梯,以及一切陳設(shè),無不逼真肖似。一靜一動,趣味橫生。 清代中期丁觀鵬《無量壽佛圖》賞析 ![]() 清代中期丁觀鵬《無量壽佛圖》立軸,瓷青紙金畫,縱99.3厘米,橫61.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雖題為無量壽佛圖,其實應為如來佛圖。用金粉畫佛像,面容慈祥,頭現(xiàn)佛光,以示功德無量。祥云朵朵,周圍站立四大金剛及佛祖兩大弟子伽葉、阿難,前有女信徒合掌跪拜,旁立哼、哈二將。線條工細,佛像臉部、手部及蓮座,均用暈染法,顯出明暗凹凸之感。衣紋流暢,形象各異。 清代中期丁觀鵬《乞巧圖》賞析 ![]() 清代中期丁觀鵬《乞巧圖》長卷紙本墨筆 縱27.8厘米橫384.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 此卷用白描法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nèi)紶T齋供的情景。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七夕,婦人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陳瓜果子庭中以乞巧。有喜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得?!眻D中貴夕3成群,或立或坐,或相互交談,或成群結(jié)隊,或輕盈漫步,或仰穿針線,動態(tài)多姿。眾侍女忙于上燈、燒水、。執(zhí)壺、捧盤、抬桌。畫卷結(jié)尾到向天齋供為止,類似連續(xù)畫,反映了七夕乞巧的風俗情景及過程。庭院內(nèi)以翠竹、假山、松、梧等為布景。七夕聚會,沉浸在秋涼夜靜的氣氛中。婦女發(fā)絲,著墨細勻,衣褶線條流暢,飾紋刻畫細致,佩環(huán)飄動,得“吳帶當風”之姿。在此選其中兩個場景。 清代中期丁觀鵬《爛柯仙跡圖》賞析 ![]() 清代中期丁觀鵬《爛柯仙跡圖》手卷,縱24.5厘米,橫54.5厘米,裱為小巧玲瓏的手卷,十分可人。 “柯”字在古代漢語里是“斧柄”的意思。“爛柯”的故事,原出于南朝任棠《述異記》:“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zhì)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zhì)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zhì),如棗核,質(zhì)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zhì)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备峦ǔS脙?yōu)質(zhì)木料制造,要它爛盡,至少百八十年。而這在神仙的時空里只是“俄頃”之間事!難怪王質(zhì)回家后與他同時的人都死光了。這段神話,情節(jié)生動有趣,而且富于哲理。故一千多年來膾炙人口,是詩文常用的典故,也是繪畫習見的題材。不過畫師往往將神話中下棋的“童子數(shù)人”改易為老翁兩位,使之更具典型的神仙風采。丁觀鵬的這卷《爛柯仙跡圖》便是如此。 乾隆帝當時曾制作了許多便攜“百寶箱”,內(nèi)盛小型書畫文玩,專為外出巡游時旅途遣悶。此卷應為箱中珍品之一。乾隆的心愛玩物,后來都被他的兒子嘉慶帝封存于紫禁城西北建福宮中的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妙蓮華室等舍中,百余年無人過問。1923年,廢帝溥儀出于好奇心的驅(qū)使,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些寶藏,命人清點。不久建福宮就突發(fā)大火,片瓦無存。事后人們估計,當是那些監(jiān)守自盜的太監(jiān)為防止罪行敗露而故意縱火。查《石渠寶笈三編》的著錄,丁觀鵬《爛柯仙跡圖》卷正是貯存于火焚毀的靜怡軒內(nèi),它如何逃過此劫,走出宮門?恐怕是早就被太監(jiān)們盜出了——這么一個小卷,藏在身上是很方便的。其布局設(shè)色,極為考究。畫中三個人物,神態(tài)生動,呼之欲出;衣紋簡澹,清雅脫俗。背景雖為山野,卻饒富貴祥和氣象,正是宮廷繪畫的本色。丁觀鵬的全副本領(lǐng),幾乎盡在于斯。乾隆御題,雅有拙趣,亦是親筆無疑。撫卷遐思:二百多年來,人海滄桑,而此畫紙墨如新,似有神物護持。 清代中期丁觀鵬《寶相觀音圖》賞析 ![]() 清代中期丁觀鵬《寶相觀音圖》材 質(zhì): 絹本 設(shè)色 畫芯尺寸: 縱122.7cm 橫55.6cm 觀音為佛教大乘菩薩之一,佛經(jīng)上說此菩薩能“救苦難眾生”,示現(xiàn)種種形象,名為“普門示眾”,一般形態(tài),多作女相。此圖繪千手寶相觀音一尊,各手分別持小斧、蓮花、寶劍、弓箭等各種法寶;頭上祥云朵朵飄蕩,云中托出小佛十尊,花朵飛揚。觀音面容和手臂作多層烘托,有較強的立體質(zhì)感。說明作者在繼承傳統(tǒng)技法的同時,也吸收了西洋畫的明暗、透視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清代丁觀鵬《普賢菩薩圣誕日畫像》賞析 ![]() 清代丁觀鵬《普賢菩薩圣誕日畫像》瓷青紙泥金白描縱99.3cm橫61.9cm本幅款署:“乾隆二十六年長至月。臣丁觀鵬恭繪。”鈐“臣觀鵬”白方印、“恭畫”朱方印。清內(nèi)府收藏印有:“乾隆御覽之寶”朱長圓印、“乾隆鑒賞”白圓印、“三希堂精鑒璽”朱長方印、“宜子孫”白方印、“秘殿珠林”朱長方印。乾隆。 普賢菩薩圣誕日畫像。普賢,梵名Samantabhadra ,或 Vis/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跋陀菩薩、邲輸跋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cè),普賢乘白象侍右側(cè)。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清代中期丁觀鵬《畫人物軸》賞析 ![]() 《清丁觀鵬畫人物軸》絹本,設(shè)色畫規(guī)格縱:63.7公分,橫:32.7公分是清代丁觀鵬創(chuàng)作的一幅人物繪畫作品?,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上人物開臉暈染,用筆精微,衣裳處理,敷色華麗,重質(zhì)感,同時兼顧傳統(tǒng)線描技法,正符合清朝宮廷品味。主題內(nèi)容為宮廷仕女秋天賞月的活動,四周遍植桂樹點出時節(jié)。以界畫法繪建筑物,圓攢尖頂亭子、卷棚廊子繪有彩畫,人物布置于漢白玉須彌座月臺上。畫家在處理人物時,刻意安排出正面、側(cè)面、背面的角度,強調(diào)仕女彼此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畫上題款:「臣丁觀鵬恭畫」并鈐「臣觀鵬」、「恭畫」二印。 清代中期丁觀鵬《乾隆帝是一是二圖》賞析 ![]() 清 丁觀鵬 《乾隆帝是一是二圖》軸絹本,設(shè)色,縱76.5厘米,橫147.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也稱《弘歷鑒古圖》 乾隆御筆題清人畫《是一是二圖》橫幅。(乾隆御筆梅屏并題清人畫)畫中:乾隆帝坐在一個羅漢床上,身后屏風上的“四王”(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畫家: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風格的山水,如意;玉璧和青銅觚。圖微微的仰視,堂皇富麗的宮廷書齋。畫屏對面的小盆景因為視角的關(guān)系,演沒在珍稀古董的光芒之中。 從形式看《弘歷鑒古圖》借鑒了《宋人人物圖》構(gòu)圖風格,基本坐姿和手部姿態(tài)與《宋人人物圖》雷同,書房中家具擺放格局也沒有過多變化,只是書房家具整體呈現(xiàn)出皇家繁復華貴的風格。誠然,畫作更深層次地在刻畫乾隆的思想和內(nèi)心活動,以及展示乾隆精于鑒藏,并且在詩律、書法等方面同樣有著驕人的一面。此幅畫作在中國畫散點透視的基礎(chǔ)上,借鑒西洋透視和設(shè)色技法。畫面以線描淡彩渲染為主,用色淡然、素雅,低調(diào)而不張揚,更顯中國文人雅士含蓄內(nèi)斂、脫俗的風范和所追求的意境。 縱觀圖中器物類別、檔次、數(shù)量等,足以反映乾隆精于鑒藏和鑒賞品位。畫面中這些藏品絕不是杜撰出來的,更不是隨意選出來裝飾畫面的,今天在兩岸故宮舊藏中依然能尋覓到器物原型。顯而易見,器物內(nèi)涵反映著中國傳統(tǒng)佛、道、儒、墨的傳統(tǒng)思想理念,以及共存、和諧、不可分離的理念。這與乾隆自題詩句“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不無關(guān)聯(lián),同時也充分反映了乾隆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清代中期丁觀鵬《宮妃話寵圖》賞析 ![]() 《宮妃話寵圖》畫面:表現(xiàn)的是宮中女子閑適生活的情景;圖中的仕女,古盆與盆景繪畫得十分精簡。宮廷畫家丁觀鵬擅長運用西畫的明暗設(shè)色與焦點透視法,在畫面制造立體感。人物造型生動自然,通過對人物眼神、姿態(tài)、衣著等的具體描繪體現(xiàn)出宮妃們相互閑話時的神態(tài)與心境。不僅描述了6位宮中人物,且精心刻畫了3件古盆與盆景,欄桿等,均暈染明暗,有凹凸感。體現(xiàn)了時代風格。 清代中期丁觀鵬《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賞析 ![]() 清 郎世寧、沈源、周鯤、丁觀鵬等合繪《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款識:“臣郎世寧、沈源、周鯤、丁觀鵬合筆恭繪。”下鈐“臣沈源”朱文方印、“恭畫”白文方印。幅中鈐乾隆皇帝“八征耄念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鑒藏印。 這是由中西畫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幅畫,擅長人物肖像寫實畫的郎世寧畫乾隆帝像,中國畫家沈源、周鯤、丁觀鵬等人畫小童、房舍、樹木。這件中西方繪畫藝術(shù)在皇權(quán)之下有機交融的成功之作,不僅渲染出了皇家歲朝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同時展示出了乾隆帝與諸皇子間融融的親情。 清代中期丁觀鵬《極樂世界圖》賞析 ![]() 清代丁觀鵬《極樂世界圖》軸欣賞,紙本設(shè)色,縱160厘米,橫80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中期丁觀鵬《法界源流圖卷》賞析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此卷用工筆重彩大描金法,畫佛界諸形象,有衛(wèi)護神、觀音、禪宗六祖、十八羅漢及各種佛會。場面宏大,人物繁多,洋洋大觀。原本為宋代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所畫(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乾隆認為原件諸神祗錯訛不倫,于是聘章嘉國師為顧問,對該畫進行整理,命丁觀鵬將首尾部分摹成《蠻王禮佛圖》,中間部分為《法界源流圖》。此卷完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用筆細致非凡,設(shè)色濃麗,端莊典雅,為其精心杰作。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一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二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三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四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五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六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七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八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九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十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十一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十二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十三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十四 ![]()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局部之十五 縱觀此圖,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氣勢磅礴。內(nèi)容主要描繪的是諸佛菩薩、天龍八部、法會、禪宗六祖和十八羅漢等形象。每個人物無論從裝束、姿態(tài)、大小還是表情上都各具特色。佛祖釋迦牟尼居于畫面的中心,他坐臥于佛案上,身穿寬大的佛袍,面向觀者,代表著佛界的最高權(quán)威。他神態(tài)平和而威嚴,似乎世間的一些都在其掌控之中。 《法界源流圖》分大三部分:1、規(guī)模——十界儀像再現(xiàn);2、卷首——乾隆皇帝御識;3、卷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斗ń缭戳鲌D》堪稱佛教圖像學百科全書。圖像細分九部分內(nèi)容:1、護法天王與神龍八部;2、觀世音;3、佛陀;4、菩薩與佛母;5、十八羅漢;6、禪宗六祖;7、藥師琉璃光佛;8、護法神;9、帝釋、梵王和舍利寶塔。 其藝術(shù)價值堪與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媲美,被譽為世界“佛文化、繪畫“藝術(shù)顛峰之作,世界無價之寶。 清代中期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賞析 ![]() 《清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為圖卷,紙本,縱28.1公分,橫587.5公分 本卷雖說是摹本,與原卷比較,相同者是圖隨賦文的段落、人物神怪的造型與相關(guān)位置。然而,青綠山水畫法,又用泥金勾勒,不但顯示成熟的金碧山水畫法,樹木的造型與筆調(diào),乃至于設(shè)色,已經(jīng)是明代中期吳派畫風。 《清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是清代丁觀鵬的作品。該畫是丁觀鵬臨摹《洛神圖》的作品,采取了光影與透視法。該畫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洛神圖》是以曹植(192-232)著名的愛情詩篇《洛神賦》為題材所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賦文內(nèi)容描寫黃初三年(222),曹植覲見魏文帝后,自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途經(jīng)洛水之時,邂逅洛水女神宓妃并與之相戀,互傾愛慕之情,惟人神道殊、終致別離。本幅依情節(jié)發(fā)展擘畫場景如下:休憩、驚豔、嬉戲(采芝、桂旗)、眾靈(戲流、翔諸、湘妃、游女)、榜徨、備駕(屏翳、川后、馮夷、女媧)、離去、悵歸(泛舟、夜坐、東歸);經(jīng)比對敘事結(jié)構(gòu)與景物關(guān)系,丁觀鵬奉敕臨摹的稿本應是北京故宮所藏《傳顧愷之洛神圖》卷。 清代中期丁觀鵬《墨妙珠林》冊賞析 ![]() 丁觀鵬 《墨妙珠林》冊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此冊右幅描繪唐中宗與修文館大學士,君臣吟詩撰文的盛會或成名事蹟,左幅為莊有恭書寫學士名號及歷任官銜。全冊共二十四開。 清代中期丁觀鵬《仿仇英漢宮春曉圖》賞析 ![]() 清丁觀鵬《仿仇英漢宮春曉圖》絹本,34.5x675.4公分,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時節(jié)宮闈之中的日?,嵤拢簥y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yǎng)、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斗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畫后妃、宮娥、皇子、太監(jiān)、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tài)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顯示了畫家過人的觀察能力與精湛的寫實功力。此幅雖稱“漢宮”,但圖中的樓閣并非漢代建筑,人物皆唐以來衣飾,取名漢宮,是當時對宮室的泛指,完全出于畫家自己的奇思妙想。勻直的線條勾畫出房屋的各個細部,繁密的斗栱,玲瓏的窗格,顯示了高超的界畫技巧。同時作者注意周圍環(huán)境與自然氣氛的烘托,玲瓏剔透的太湖石被放大成橫越宮墻的巍巍巨巖,構(gòu)思巧妙,極富動勢。晨霧渺渺,掩映著遠景的層層殿宇,漸漸深遠。楊柳青翠,突出了春的季節(jié)特色,使畫面具有詩一般的意境。 清代中期丁觀鵬《夜宴桃李園圖卷》賞析 ![]() 清,丁觀鵬,《夜宴桃李園圖卷》。此圖以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為題材,描繪李白與其堂弟們在桃李園“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的斗酒賦詩情景。作者生動地刻畫了入夜時分宴會還在進行,文士們酒酣后的各種情態(tài),有的尚清醒,有的則已經(jīng)酩酊爛醉,他們詼諧的體態(tài)令人忍俊不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