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峰 案例一 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胃脘痛 梁某,男,42歲。 初診以間斷胃脘痛、納差5年余再發(fā)1月為主訴。癥見胃脘隱痛,納差食少,口苦吞酸,每因進食不慎誘發(fā),伴乏力,大便溏結(jié)不調(diào),舌質(zhì)偏紅,舌苔白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弦。胃鏡檢查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 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半夏10克,良姜10克,香附15克,黃連9克,吳茱萸6克,木香6克,延胡索12克,焦三仙(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克,海螵蛸30克,甘草3克。 二診:患者服藥5劑后,諸癥明顯減輕。 按語:該患者表現(xiàn)為典型的虛實寒熱錯雜,但以脾虛為主。筆者從六君子湯健脾化濕入手,抓住病機關(guān)鍵,應(yīng)手取效。 案例二 升降脾胃法治療口唇干 霍某,男,43歲。 初診以口唇干黏不適半年為主訴??诖礁绅?,夜間尤為明顯,口干不欲多飲,納食尚好,大便偏干,舌質(zhì)淡暗,苔膩微黃,脈細弦,血糖正常。 處方:沙參20克,麥門冬12克,生石膏25克,知母10克,生白術(shù)25克,陳皮12克,茯苓15克,生山藥20克,草決明25克,女貞子20克,肉桂3克。共3劑,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溫服。 二診:患者服藥后大便通暢,口唇干黏明顯減輕,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在上方基礎(chǔ)上加干姜3克,玄參20克。共5劑,水煎服。 按語: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素問·經(jīng)脈別論》記載:“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边@是津液正常的生成、輸布和排泄過程。在此過程中,胃主受納和游溢精氣,脾主散精,也即《素問·太陰陽明論》記載的“為胃行其津液”。該患者以口唇干黏為主要癥狀,說明津液的滋潤功能失常。四診中未發(fā)現(xiàn)患者的肺、腎有病變的線索,而脾又開竅于口,故重點考慮脾胃功能失調(diào)?;颊呒{食正常,說明胃的受納功能無礙,但有大便干,提示胃有大熱,通降不及。由此可知,病變在于胃強脾弱,胃降不及,影響了脾的升清,使脾氣散精、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失常。綜合分析,以胃有燥熱、脾運失常、津液失布為病機特點。故在治療上,以大隊甘涼之品清熱潤降去胃中燥熱,以重用白術(shù)等運脾升清助脾氣散精,二者相輔相成,使升降通暢,口唇干黏得愈。對該類疾病,運脾蒼術(shù)、白術(shù)皆可應(yīng)用,其中蒼術(shù)對兼有脾濕不化者更為適宜。 案例三 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哮喘 吳某,女,58歲,反復(fù)發(fā)作痰鳴氣喘30多年。 病情時有發(fā)作,近年來病情明顯加重,秋季、冬季不敢出門,起居稍有不慎痰鳴氣喘即會發(fā)作,長期應(yīng)用必可酮氣霧劑、異丙托溴銨氣霧劑等西藥治療,每年需多次住院,應(yīng)用抗感染藥物、平喘劑、激素等治療才能緩解,患者苦不堪言。筆者重點抓住患者咳喘痰多、納差食少、氣短乏力、舌胖苔膩等脾胃氣虛等特點,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益氣健脾化痰立法,處方以六君子湯隨癥加減,選藥如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杏仁、厚樸、海浮石、仙靈脾、白芥子、萊菔子、蘇子、魚腥草等,堅持治療半年,哮喘發(fā)作明顯減少,納食好轉(zhuǎn),精神體力顯著改善。隨訪3年來,患者未再因病情加重而住院。 按語:哮病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痰鳴氣喘疾病,病理性質(zhì)本虛標實,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觸發(fā),痰隨氣生,氣因痰阻,相互搏結(jié),壅塞氣道,通暢不利,肺失宣降,而致痰鳴如吼,氣息短促。痰的產(chǎn)生責(zé)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輸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肺、脾、腎三臟中脾、腎尤為重要。該患者脾胃氣虛表現(xiàn)突出,采用健運脾胃之法,可達到一箭多雕之目的:一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運復(fù)常,則生痰減少,去哮喘發(fā)作之根;二者培土生金,使肺氣充旺,以復(fù)其宣肅之職;三者四季脾旺不受邪,減少外邪感觸機會;四者培補后天,可起到滋養(yǎng)、充實先天腎氣之效,使元氣漸充,痰濁漸化,頑疾得愈。故補脾即是補肺、補腎。此時若見痰治痰,見喘治喘,縱獲一時之效,因正氣不旺,痰喘終究難安;若直接補腎,因運化不健,反致壅塞。故抓住了調(diào)補脾胃的治療關(guān)鍵,四兩撥千斤,才能取得良好療效。 案例四 益氣溫陽活血法 治療糖尿病下肢麻涼 曲某,男,72歲,間斷頭暈伴雙下肢麻木、發(fā)涼1年。 患者曾在當?shù)啬翅t(yī)院就診,診斷為“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給予口服降糖藥、降壓藥等藥物治療,血壓、血糖控制理想,但雙下肢發(fā)涼、麻木及頭暈癥狀無明顯改善。患者多方求治,療效不佳,十分痛苦。 診見:間斷頭暈,活動后氣短、心悸,雙下肢膝以下麻木、發(fā)涼,以右下肢為重,行走時雙腳如踩棉花,納差,口干不多飲,夜尿頻多,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緩。查體:雙下肢膝以下皮溫度偏低,無明顯淺感覺障礙。雙下肢血管彩超檢查未見動脈狹窄病變。 辨證:陽虛氣衰,濕瘀阻絡(luò)。 治宜:益氣溫陽、活血祛濕。 處方:黃芪40克,制附子10克,桂枝15克,當歸15克,雞血藤30克,懷牛膝15克,丹參25克,千年健15克,澤蘭20克,茜草15克,桃仁15克,焦三仙各15克。患者服藥3劑后無明顯效果。患者繼續(xù)服用5劑后,頭暈、雙下肢麻木及發(fā)涼等癥明顯減輕。守方加減治療1個月余,諸癥消失。 按語:在中醫(yī)學(xué)傳統(tǒng)觀念里,糖尿病多屬陰虛燥熱,高血壓病多屬陰虛陽亢。該患者既有高血壓病,又有糖尿病,臨床上又見口干、舌紅等內(nèi)熱征象,似不宜應(yīng)用益氣溫陽治療。筆者在臨證時緊緊抓住活動后氣短、心悸及雙下肢麻木、發(fā)涼,脈緩等氣虛陽衰之主要矛盾,重用黃芪、制附子、桂枝等益氣溫陽,以丹參、雞血藤、桃仁、茜草、澤蘭、千年健等活血祛濕通絡(luò),守法守方,取得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