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編經(jīng)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連載02(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 我國內(nèi)陸主要河流一一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都是從西向東流,在這幾條大河之間,從南到北,有一條人工河縱貫其間,這就是世界最古最長的大運河。 這條運河把長江、黃河、淮河、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聯(lián)系起來,形成遍及全國的水運網(wǎng)。 這條河是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對隋朝以后的唐宋經(jīng)濟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兩漢時期,我國的經(jīng)濟重心是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jīng)濟比南方進步很多。據(jù)司馬遷說,直到漢武帝時期,長江以南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仍然是“火耕水褥”。 三國以后,特別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由于長期戰(zhàn)爭,人民大量南遷,他們用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南方人民共同開發(fā)這塊富饒的處女地。經(jīng)過幾百年的開發(fā),江南經(jīng)濟有了顯著發(fā)展。 南方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首推兩浙,特別是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成了士族門閥盤踞之處。這些地方的土地“畝值一金”,其肥沃程度可與關(guān)中相媲美。 但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北方城市和邊防軍所需要的糧食,有很大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qū)供應。依靠馬車和人力車運輸,不僅運量小,速度慢,而且費用很大,無法滿足北方各地的迫切需要。 利用水路運輸,是當時最切實可行的辦法。由此可見,開鑿大運河,是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要求,即使沒有隋煬帝,這一時期必定也要開南北運河的。 從政治方面看,江南的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始終是比較尖銳的。開皇十年(590),江南士族沈玄檜、汪華等聚眾反隋,或稱天子,或稱都督。隋文帝派楊素調(diào)集大軍,歷時兩年才平定江南的叛亂。 開皇二十年(600),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慶市),第二年,潮州僚民起義。 由于南方人民的不斷起義,隋文帝下詔沒收天下兵器,嚴禁私造。同時更禁止江南人私造大船,凡是三丈以上的船只,一律由國家沒收。 隋煬帝為了加強對江南人民的統(tǒng)治,下令開鑿大運河,使南北運輸暢通無阻。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游玩享樂也是煬帝開運河的動機之一。他過去長期擔任揚州總管,駐扎江都,并且到過建康吳會,醉心于江南的豪華生活。所以唐朝小說寫他由于懷念江都美景,并為挖掉睢陽王氣,而興工開河。 01、大運河 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征發(fā)河南、淮北100余萬民夫,開鑿通濟渠。這條運河是利用古代運河渠道,加以拓寬的工程。從這年三月開工,八月完成,2000里的渠道只用了100余天。如果是新開的河道,這樣短的時間,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完成的。 通濟渠的具體路線,是以東都的西苑為起點,然后引谷水、洛水入黃河。進入黃河后,利用黃河的一段河道直達板渚(今河南汜水東)。從板渚再引黃河水南流,使河水進入古鴻溝系統(tǒng)的睢水。這條睢水經(jīng)過現(xiàn)在的中牟、開封、陳留、杞縣、葵邱、寧陵、商丘、下邑、永城、宿縣、靈璧、泗縣,入泗水而進淮河。 在淮河與長江之間,隋朝以前有邗溝相通,但是到了隋朝,邗溝由于多次改道,河道狹窄,根本無法通行大船。隋文帝平陳以前曾下令治山陽(今淮安)。但是隋文帝整治的是邗溝入淮的水口,并沒有徹底清理河道。 隋煬帝時期,組織十余萬民夫,把舊有的邗溝拓寬取直,從山陽到達揚子(今江蘇儀征),位置在邗溝的西側(cè)。這次又把邗溝改直,不經(jīng)過射陽湖而直通長江。 大業(yè)四年(608),開鑿永濟渠。這條運河主要是利用自然河道,溝通沁水和淇水,引沁入淇,在武陟北部會合,一直北流從天津入海。 永濟渠就是利用這條天然水道向北伸展,然后合永定河,北達涿郡(今北京)。 大業(yè)六年 (610),開江南運河。在隋朝以前,長江以南的人民開了不少小河,這次開河主要是利用舊日的小運河,把小河拓寬。然后引長江水,穿小河,繞過太湖,以達杭州,便成了江南運河。這條河全長800里,寬10余丈,是江南10余萬人民的勞動成果。 京杭運河北起涿郡,南達杭州,連開皇四年(584)隋文帝命宇文愷率水工開的廣通渠(自大興城至潼關(guān),長300余里)計算在內(nèi),大運河全長2700余公里,是世界最古老和最長的運河。 大運河不僅長度在世界運河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其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 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是勞動人民用血汗開鑿的。當時,隋朝統(tǒng)治者役使勞動人民特別殘酷。據(jù)《通典》卷七《食貨》載:“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筑長城東西千余里,皆征百萬余人。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p> 大業(yè)四年 (608),征發(fā)河北百余萬眾開永濟渠,“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婦人 從役" (《通典》卷十《漕運》)。 當時督工的將軍名叫麻祜,非常殘暴,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害怕。 隋朝統(tǒng)治者為開鑿大運河,殘酷地剝削壓榨了人民。從這方面講,大運河是隋末勞役繁重的歷史見證。 大運河通航以后,對南北經(jīng)濟交流起了重大作用。運河是大業(yè)六年(610)開鑿的,第二年,隋煬帝就敕令把江淮糧食北運,并將江淮等地戰(zhàn)爭物資通過永濟渠輸送遼東。因此唐朝著名理財家杜佑說:運河通航以后,“天下利于轉(zhuǎn)輸”。 另一方面,由于運河的通航,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fā)展,如揚州、楚州、魏州、潤州、泗州、河陰等城市很快繁榮和發(fā)展起來。 大運河開通以后,對黃河起了分流作用。這是因為每年六七月間,黃河流域雨量大增,黃河的流量驟然增長,而下游泥沙沉積,河床很淺,在河水上漲之際,容易泛濫成災。 但從開鑿運河以后, 每當黃河漲水季節(jié),部分河水可以通過永濟渠和通濟渠泄出。這樣一來,便減少了黃河本身的壓力。因此,南北運河開通以后,數(shù)百年間黃河未發(fā)生大泛濫。 02、趙州橋 隋朝另一著名工程是趙州橋(即安濟橋),它的建造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 隋代安濟橋位于河北趙州城南五里地方。這里有一條從西向東的大河,名叫汶水(今汶河)。中外聞名的趙州橋就座落在汶河之上,這是一座“舟楫航行其下,人馬車輿通過其上”的大型單孔石拱橋。 趙州橋是我國和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拱橋,是隋朝李春負責設(shè)計和建筑的。從隋朝大業(yè)年間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1400余年,不知經(jīng)過多少洪水的沖擊,今天仍然巍然紇立在汶水之上。 趙州橋全長52.82米,寬9.6米。橋上有三股道,中間走車馬,兩側(cè)行人。趙州橋的凈跨度長達37.4米,是當時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橋。 橋的跨度雖然很大,但拱高只有7.23米。正因為這樣,所以橋面坡度平緩,有利于交通和運輸。 在橋拱的兩側(cè),各有兩個小拱,可以減少洪水對大橋的沖擊力。這種拱上加拱所謂“敞肩拱"的橋型,在歐洲直到14世紀才出現(xiàn),這就是法國的賽雷橋,比趙州橋要晚700余年,還早已毀壞了。 因此,在世界橋梁史上,趙州橋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李春根據(jù)他多年的勞動實踐,研究各種橋梁結(jié)構(gòu),大膽地利用拱形結(jié)構(gòu)原理,用以建筑大跨度的獨具風格的石橋,在我國橋梁建筑史上揭開了新篇章。 李春建橋的時候,注意了汶河下游水流較大的特點,為了防止阻塞,保證河道的暢通,改變于河心置石筑墩的傳統(tǒng)形式,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單拱長跨度的方法。 全橋由28道拱圈組成,縱向并列砌置。每一道拱圈都可以獨立存在,施工時可以一道一道砌,使橋面逐漸加寬,同時還可以節(jié)省橋拱木架。因為同一木架可以使用多次,拱圈如有損壞,可進行局部修補,不致影響整個橋身的安全。 每一道拱圈都是由43塊拱石組成,一塊拱石長度從70厘米到109厘米,寬度從25厘米到40厘米,厚度都是102厘米,重約2000斤左右。 為了加強拱圈之間的聯(lián)系,使用了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整個大橋成一個整體,牢固耐久。 趙州橋的特點是跨度特別大,橋上卻采取了平拱形式,使跨度和高度之間的比例只有五比一左右,這實在是一個大膽的創(chuàng)造,也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根據(jù)現(xiàn)代建筑學家的科學估計,如果把趙州橋修成像盧溝橋那樣“穹隆橋”的式樣,這座橋的高度將達20米左右,幾乎要超過現(xiàn)在橋高的兩倍。 趙州橋的平拱形式不僅橋面坡度小,便于車馬行人往來,而且還節(jié)約材料,并大大增加了橋梁的強度。 另一方面,在大拱兩端又加小拱的做法,不但用料省,又能分洪。據(jù)現(xiàn)代建筑學家分析,這種拱上加拱的方法,可以減少大拱重量500多噸,相當于橋身自重的20%, 大大減輕了橋基的壓力。可以肯定,李春對工程學的理解是他能創(chuàng)造“敞肩拱”形式的科學基礎(chǔ)。 趙州橋的橋基非常堅固,1400多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橋基久已固定,不會再繼續(xù)下沉。 趙州橋的橋基是建筑在汶河床的粗砂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臺僅用5層石料砌成,橋基很淺,構(gòu)造簡單。在1400多年前,李春就敢于 運用這樣的天然基地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說明他對于橋梁建筑是很有研究的。 趙州橋的另一特點是造型特別美觀大方。橋面兩側(cè)石欄桿上那些“若飛若動”“龍獸之狀”的雕刻,令人贊嘆。 石欄桿的全部構(gòu)件,如欄板、望柱等都進行了一定的藝術(shù)加工。現(xiàn)存欄板中屬于隋朝原物的,有雕龍欄板和斗子卷葉欄板。這兩種欄板的特點是刀法蒼 勁古樸,布局變化多樣,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獨特風格。 特別是雕龍欄板,刻有各種樣式的奔龍、交龍,其中兩龍鉆穿欄板的雕刻是最為引人入勝的杰作。有一塊欄板,正面刻有相向兩龍,右邊一龍前腳托著一個寶珠,左邊一龍前腳抓住一朵大花,輪廓清晰,線條柔和,神情逼真。 欄板背面也是兩龍相向,龍身好像鉆入欄板之內(nèi),冷眼看去,好像已經(jīng)鉆穿欄板,正背兩面二龍又互相怒目凝視。這些雕刻,構(gòu)思巧妙,形態(tài)動人,表現(xiàn)出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