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講臺】如何與孩子交流?方法比內(nèi)容更重要!(2021034) 昨天發(fā)出文章后,有家長朋友發(fā)來信息,說自己家孩子根本不給大人“商量”的機會,常常是大人還沒開口,他就先皺眉頭,撅起嘴,弄得我只想大嘴巴抽他。 這種情況,是家長與孩子已經(jīng)形成了交流障礙,短時間是無法扭轉(zhuǎn)的,需要尋找時機慢慢交流,慢慢調(diào)整。我想與您說的是,與孩子交流,方法永遠比內(nèi)容重要! 有時候,孩子孤獨無助、迷茫彷徨,他需要傾訴;有時候,孩子取得進步、獲得成功,他也需要傾訴。當他給家長“打開話匣子”的時候,我們無論有多么忙,都應該停下來認真傾聽,作出回應。 他迷茫孤獨的時候,我們給他以安慰,給他以擁抱,讓他感受到溫暖和踏實;給他以理解,給他以鼓勵,讓他感覺到父母就是他有力的支撐,家庭永遠是他溫馨的港灣。 他取得成功的時候,我們給他以贊賞,給他以愛撫,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是父母眼中最大的事情,能給父母帶來無限的快樂和幸福。 如果自己確實有事脫不開身,絕不能粗暴地拒絕孩子,而應該給孩子說清楚原因,表明自己很快就會處理完工作。處理完手頭的工作,應該立即找到孩子,聽他傾訴。 與孩子交流絕不能心不在焉。你的情緒,孩子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進而影響到后續(xù)交流的質(zhì)量。 前邊說的那位家長,請您也反思一下,想一想過往,當孩子希望與您交流的時候,您有沒有不耐煩?有沒有應付?您的不耐煩和應付,換來的正是孩子的“皺眉頭”“撅著嘴”——這是對等的。 我有一個朋友,在某企業(yè)做辦公室主任,孩子上初中二年級。前段時間他給我打電話,說自己的孩子“叛逆”了,說孩子什么話也聽不進去,還揚言“再這樣嘮叨就離家出走”。 他說:還能聊啥呀?初中學習這么緊,他放學后不知道寫作業(yè),就知道跟一幫同學瘋玩兒。 看來,這位朋友整天給孩子絮叨“學習呀”“用功呀”之類的東西,估計孩子聽得耳朵都起繭了。 我向他說出我的判斷:必須扭轉(zhuǎn)目前緊張的親子關系,否則孩子真的有可能“離家出走”。孩子離家出走與他的學習成績比起來,哪一個更重要?顯然,成績好壞已經(jīng)算不上什么了。 如何扭轉(zhuǎn)緊張關系呢?我的建議是:孩子愛玩什么,家長就了解什么,如果能跟孩子一起玩就更好了。 為啥這樣說?這樣一來家長與孩子就有了“共同語言”,然后就可以心平氣和地交流了。 從孩子的興趣聊起,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交流的時候,家長應該多注意傾聽,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困惑,再提出自己的建議,效果往往會更好一些。 孩子漸漸長大,總希望自己被看成“小大人”。如果我們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選擇合適的話題向他“求助”,他一定愿意與我們交流。 比如,孩子在同學交往中存在問題,我們不妨將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同事交往”的困惑與孩子交流,說出自己的處境,講出自己的苦惱,讓孩子給自己想想辦法,出出主意。 孩子被家長當成了“大人”,便真的會“像大人一樣”設身處地地為父母考慮,甚至會安慰和鼓勵家長。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想出的辦法無論是對是錯,都一定會融合著他對“人際關系”的理解,里面可能有許多不正確的地方,這個時候我們給他交流自己的認識、想法,孩子便會欣然接受。 永遠不要以為孩子什么也不懂!許多問題,我們都可以向孩子“求助”,這是與孩子交流的契機,也是促進孩子思考和長大的“武器”。 另外,家長的眼界和境界也非常重要。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即便是您以“求助”的姿態(tài)與孩子聊天,但您的說辭總是那些“陳芝麻爛谷子”,孩子能愿意聽嗎?所以,不斷學習,不?!俺潆姟敝陵P重要。今天的公眾號推文,還有一篇文章——《孩子,所有現(xiàn)在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您不妨讀一讀,再跟孩子聊一聊或讓孩子看一看吧,相信一定能讓孩子有所觸動。
受年齡和眼界的限制,孩子的許多想法都帶有局限性,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否定,只能讓聊天很快結(jié)束,而且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與你交流。 那孩子的說法明顯不對,我們不“否定”,應該怎么辦呢? 三個字:同理心。 舉個例子。 一次,孩子對你說:“自然課無聊死了。” 顯然,如果孩子認為“自然課無聊”,那這一學科的成績一定會受到影響。 怎么辦?我們能不能直接給孩子說:“沒有呀!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呀。自然課到了初中就是物理、化學和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科?!?/span> 你以為這樣說孩子能聽進去嗎?肯定聽不進去。
其實孩子并不是不知道自然學科重要,他說出這樣的活,只是想向家長傾訴一下而已。 這時候我們不妨說:“喔,你能告訴我你覺得什么地方無聊嗎?” 這就是“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認同和接受孩子的看法。
這樣聊下去,我們就會知道孩子為什么會感覺到“無聊”,進而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真正的需求,為幫助他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