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切血癥,日輕夜重,一切氣癥,日重夜輕 3、一切火癥,心急潮熱,一切水癥,脅硬心下怔忡 4、無陽則厥,無陰則嘔 5、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6、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7、晝則發(fā)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8、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9、晝則安靜,夜則發(fā)熱、煩躁,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名曰:熱如血室 10、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于陽中也 11、晝則發(fā)熱、煩躁,夜則發(fā)熱、煩躁,是重陽無陰,急泄其陰峻補其陽 12、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13、內(nèi)侵膻中則為厥 14、初病在經(jīng),久病在絡 15、不懂何經(jīng)何絡,開口動手便錯 16、金水相生,子盜母氣 17、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8、亢則害,承乃新經(jīng)絡 19、暴聾屬實,久聾屬虛 20、欲求南風,先開北窗 21、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22、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23、無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24、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nèi)寒 25、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內(nèi),治宜甘熱 28、熱淫于內(nèi),治宜咸寒 29、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30、導龍入海,引火歸淵 31、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32、月滿勿補,月虧勿瀉 33、肝膽之癥,以下為主 34、清肝必須降火,清心必須豁痰 35、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36、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37、克敵者存乎將,去邪者賴乎正 38、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39、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nèi)經(jīng) 40、培之以黃芪,燥之以白術,補氣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nèi)生之寒溫必兼補。 42、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43、寧舍其穴,不舍其經(jīng) 44、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45、所為邪者,從虧而見 46、濕熱毒火,首見肝經(jīng) 47、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48、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暢通人的大循環(huán),大病化小,小病化無 |
|
來自: 岐黃之舟 > 《經(jīng)方合集、膏方、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