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誰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樣子 探索人生哲學 | 追求自我成長 『自言稚語』 人在世上,除了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和為人。 做事的時候要嚴于律己,為人的時候也需要做好自我管理。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的人,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有的人,是通過對自我的探索來認識自己。 在這個標新立異的新世界里,有很多人會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秉持討好型人格,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知地活在別人的世界里。 喜歡揣度別人,想要得到別人認可的欲望,驅使著我們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總是想要迎合別人的想法,滿足別人的期待,卻常常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意別人的評價,就像把自己置身于一只沒有船舵的船,搖擺不定,隨波逐流,卻永遠也到達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你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批評而失落一整天,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贊賞而高興一整天,心情就好像是飛馳的過山車,隨著外界的評價此起彼伏。 可是越在意別人的評價,越想通過別人來認可自己,你的內心就越容易失序,就越無法做好自我管理,也更可能陷入情緒和生活的黑洞。 1 你還是5萬年前的原始人嗎? 在意他人的評價,就像很多本能反應一樣,經(jīng)過了漫長的進化而深刻地烙印在了我們的生活中。 如果回溯到公元前5萬年前,那時候處于采集狩獵時代的人類,也就是我們的祖先都群居于部落里——生活環(huán)境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人們必須聚集在一起,相互幫助相互照應。 這時候,被部落里的其他人接納是一件關乎生死的大事。 因為對于一個人來說,如果他被周圍人評價為無用無趣的怪人,那就意味著他可能不被其他人接納,很可能會被趕出部落。而在那個兇險的時代,一個人要獨自生存下來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有生存這個基本需求,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演化,我們漸漸生出一種在意別人評價,想要得到別人認可的欲望,而這種欲望的根源就是想要獲得一種能夠生存下去的安全感。 在遠古時代,生活很簡單,唯一的目標是團結在一起活下來。而跟隨別人的想法,在意別人的評價,就成為整個部落延續(xù)下去的必需。 但這并沒有給我們的祖先造成太多內心的困擾,5萬年前如此,3萬年前如此,1萬年前也是如此。 可是,經(jīng)過了最近1萬年的歷史變遷,人類社會文化發(fā)生了巨變,人類心理的進化遠遠趕不上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的腳步。 來自于5萬年前的那種在意別人評價,想要得到別人認可的欲望,在當下的新時代,已經(jīng)不再成為生存下來的必需,反而成了一種難以擺脫的人生困擾。 過去,你只要迎合位高權重的部落酋長,選擇從眾,就有更大的概率活下來,可現(xiàn)在,只懂得盲目從眾,隨波逐流,那你失去的往往比得到的更多。 太多人現(xiàn)在依然帶著5萬年前那個“在意別人評價的人格”生活著,而在意別人的評價,想要得到別人認可的欲望所折射出來的不安和恐懼,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會在喜歡的人面前開不了口,遲遲不敢表白,因為害怕被拒絕,害怕自己不夠好。 我們會在做事情的時候左顧右盼,總是要在別人的許可之下才敢邁出下一步。 我們會選擇放棄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而去追逐別人眼里所認可的成功。 你可能是一個被社會操控的木偶,操控者可以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老板,或者是你完全不認識的人。 你的每一個選擇,行動,都被別人左右著,無法獨立做決定,結果你容易被周圍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所裹挾,很難了解自己的真正訴求。 2 不在意他人的評價, 是一種個人戰(zhàn)略 只有當你開始重視自己的想法,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你才能夠管理好內心的秩序,擺脫那個“在意別人評價的人格”,不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如此,我們才會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做正確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過上自己認可的生活。 所謂做正確的事,就是不管別人如何評價,我們都只按照自己的原則和方法去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在這個過程中,別人怎么看你,怎么評論你,那是他們的自由,對你而言,其實并不重要。 你內心是充滿勇氣和擔當?shù)?,你很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你有了一個自我管理的戰(zhàn)略性習慣。 一方面,你不再把精力浪費在揣測別人,迎合別人,想要得到別人認可的期待中,而是專心致志地做好眼下的事情,把關注的焦點從別人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另一方面,因為內心有篤定的原則,所以你變得極度透明極度簡單,你會讓自己逐漸生出一種特別的氣質和氣場——坦然淡定,讓人有安全感。 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并不是對別人的建議和意見置之不理,而是內在總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戰(zhàn)略性原則,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始終把握人生的方向,為自己的選擇負100%的責任。 因為你一直按照自己一以貫之的原則行事,長此以往,因為別人知道你做事情的清晰邏輯,了解你簡單開放的為人處世,也就不再會對你妄下評論。 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就是一種戰(zhàn)略性的自我管理。我們無法左右別人的想法,唯一能夠做好的就是管理好自己,以一種“不變應萬變”的原則,從別人的評價中解脫出來,從而投入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想要做到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 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 聽朋友講過這樣一個相親套路。 她說相親的時候,不要有太多的言語表情,淡定從容最容易發(fā)現(xiàn)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 不管男生在你面前講他家多有錢,在市區(qū)有幾套房,又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大風大浪,你都只是淡淡地看著他,微微地點點頭,接受他這樣表達的樣子,然后你看他慌不慌。 如果這個男生不自覺地說話越來越夸張,越來越想證明自己,那他肯定在揣測你的心思,在意你對他的評價,所以內心總是感覺到不安;如果這個男生在你如此淡然的反應面前,仍然能夠從容自若,大方得體地表達自己,那他內心一定會是那種真正認可自己的人。 大部分非常在意別人評價的人,都喜歡把目光投向外界,外界的評價似乎就成了他們確認自我的一種方式。 從外在尋求自我認可,根本不可靠,獲得了正面評價,你容易自負,獲得了負面評價,你容易自卑,這樣的人總是活得格外敏感而又小心翼翼。 真正地認可自己,是明確了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也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而當我們按照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去做一件事情,就會把對外界的評判和揣測都放下,保持一個正念去做對我們來說正確的事,而不需要刻意去迎合別人,丟失自我。 2. 真誠地表達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羞于跟別人表達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別人不接納自己。 可就是這些恐懼,讓我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想要從眾,迎合別人。但是這樣反而讓自己非常不舒服,結果是人前委屈自己背后卻郁悶苦惱。 當我們愿意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跟內心的自己和解了,這時候過去在你眼里的尷尬困境,反而會被內心真實的力量所化解。 就像有時候我們跟朋友小聚,當我更愿意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態(tài)度也是真誠并且篤定的話,那別人反而會很欣賞我。 任何評價,本質上都是對他人和自我的一種限制,人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強大的內心,不被外界評價所影響,然后以自由的狀態(tài),去擁抱人生路上的無限可能。 3 選擇真正地做自己 當你開始不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的時候,那不僅僅是做好了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你已經(jīng)開始選擇了做你自己。 隨大流,討好別人是最省力最簡單最安全的,你不需要付出努力成就獨特的自己,也不需要遭受輿論的壓力,別人的嫉妒和失敗的風險。 做自己,并不容易,我們往往會受到環(huán)境,文化,職業(yè)身份的影響,頂著別人眼里的一個角色活著,卻很少為自己而活。 是否擁有了一些特別的東西,是否有自己獨特的喜好,是否擁有與他人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是否走了一條別人都不會走的路,這不是做自己的內核。 真正重要的,是你很清楚自己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種價值取舍背后的“為什么”才是真正構筑你做自己的核心。 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在做一件事情,選擇一己態(tài)度的時候,是不是真正地做自己,那就直接問自己——
如果你沒有明晰的答案,那要么你只是在隨大流,盲目從眾,要么就是你想得還不夠清楚,需要更多的思考。 真正地做自己,需要一套自洽的價值觀體系做后盾,它不是你隨心所欲地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而是在清晰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之后,還能夠勇敢地向生活展示自己獨立的內心取舍。 當你開始真正地做自己,你收獲的是內心的和諧有序,也就是讓我們內心想要的和真實擁有的,趨于一致,避免沖突,這其實是自我管理很重要的部分。 試想,一個喜歡自由冒險的人,你非得讓他去一個穩(wěn)定安逸的體制內單位,那他肯定很難快樂,更難以在事業(yè)上做出成績。 一個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人,你非讓她回歸家庭,成為以老公和孩子為中心的家庭主婦,那她肯定會在生活中滿腹牢騷。 一個喜歡穩(wěn)定簡單生活的人,你非讓他跟隨身邊的人去追求光鮮亮麗飛來飛去的生活,那他往往會糾結會無奈,在看起來自由的生活中茫然無措。 如果一個人選擇真正地做自己,才有機會根據(jù)內心訴求去管理好自己,不以別人的喜好作為取舍的標準,而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外部世界,從而獲得內外一致的和諧人生。 就像鳥兒選擇翱翔于天空,魚兒選擇嬉戲于河流,而真正地做自己,就是選擇遵從內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向外學習,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學習別人怎樣為人處世,我們其實一直都在追隨著別人來認知這個陌生又復雜的世界,可是對于如何做自己,我們卻知之甚少。 我們的一生,不但要走完向外認知世界的路,更要走完向內認識自己的路。 而關于如何真正地做自己,我們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自我探索 想要認識自己,就需要在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的同時,主動地對自我進行探索。 事實上,做自己的關鍵,并不是盲目地堅持自己的性格,立場,而是通過探索自我,找到自身的優(yōu)勢,修正人性的弱點,通過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來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同時又利用這種優(yōu)勢來惠及他人,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2. 自我負責 有些人認為,做自己就是任性地為所欲為,不理會外界的聲音,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這其實只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一種狹隘意義上的做自己。 做自己,并不是不顧及他人,而是知道自己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在為自己負責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他人所裹挾。 3. 自我接納 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不在于別人怎么看,而在于我們自己怎么看。 有的人喜歡自由冒險地滿世界狂奔,有的人喜歡平平淡淡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只要你可以接納自己,那就是真正地做自己,這本身就已經(jīng)足夠好了。 在我看來,不斷地重構自我,持續(xù)地自我成長,與周圍建立更和諧的連接,這才是真正地做自己。而能夠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負責,自我接納的人,才會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做自己,也許就是在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最后的話 你會遭受別人評價,非議和誤解,堅持自我,堅持自己的價值選擇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自我這個東西,其實你是看不見的,沒有什么所謂的自我,它是流動的,沖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邊界在哪兒。 做自己,就需要不斷地與周遭很強的,水準很高,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甚至害怕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 這個過程必然會有不順,甚至會有沖突,這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外界的質疑和鄙夷。 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期待誰都能理解你,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樣子? 所以,做你自己,不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這是一個人心智成熟,能夠做好自我管理的標志。 |
|
來自: z55j03b55 > 《命運、心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