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傷寒雜病論》和《輔行訣》中的兄弟方

 鵝頭山 2021-01-29

—1—

小補心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小補心湯方:

栝蔞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

??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第4條: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輔行訣》中的小補心湯,與《金匱要略》中的栝蔞薤白半夏湯相同。

—2—

大補心湯

?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jié)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者方。

大補心湯:

栝樓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樸二兩

生姜二兩,切 桂枝一兩

上七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當(dāng)從)。

??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第5條:胸痹心中痞滿,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樸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樓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

按:《輔行訣》中的大補心湯,即《金匱要略》中的枳實薤白桂枝湯加半夏、生姜。


—3—

小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小瀉心湯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第17條: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林億等認(rèn)為方中應(yīng)有黃芩。

按:《輔行訣》中的小瀉心湯,即《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若《傷寒論》中的大黃黃連瀉心湯中有黃芩的話,亦與之相同。

—4—

小瀉脾湯

?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小瀉脾湯:

附子一枚,炮

干姜、炙甘草,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傷寒論》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第353條: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第388條: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第389條: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中四逆湯證的條文還有,不一一列舉。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按:《輔行訣》中的小瀉脾湯與《傷寒論》中的四逆湯相同。

—5—

小補脾湯

?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zhuǎn)筋者方。

小補脾湯:

人參、炙甘草、干姜各三兩

白術(shù)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加減法:

1、若臍上筑動者,去術(shù),加桂四兩;

2、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

3、下多者,仍用術(shù);

4、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兩;

5、渴欲飲者,加術(shù)至四兩半;

6、腹中滿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炮;

7、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兩。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炙甘草、干姜、白術(shù)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加減法:

1、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shù),加桂四兩;

2、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

3、下多者,還用術(shù);

4、悸者,加茯苓二兩;

5、渴欲得水者,加術(shù)足前成四兩半;

6、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7、寒者,另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

8、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

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按:《輔行訣》中的小補脾湯與《傷寒論》中的理中湯相同。

《傷寒雜病論》和《輔行訣》中的兄弟方

—6—

瀉心湯

?救誤用清下。其人陽氣素實,外邪乘虛陷入,致心下痞滿,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鳴腹痛方。

瀉心湯:

黃連、黃芩、人參、

炙甘草、干姜各三兩

(一方有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傷寒論》第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按:《輔行訣》中的瀉心湯,即《傷寒論》中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加甘草。

—7—

瀉腎湯

?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瀉腎湯:

茯苓、甘草、桂枝、

生姜、五味子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6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按:《輔行訣》中的瀉腎湯,即《金匱要略》中的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生姜。

—8—

建中補脾湯

?治脾虛,肉極,贏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建中補脾湯: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黃飴一升

芍藥六兩 桂枝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火,令消已,溫服一升,日盡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第36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二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按:《輔行訣》中的建中補脾湯,與《金匱要略》中的小建中湯相同。

—9—

小陽旦湯

?治天行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fēng),鼻鳴干嘔者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

甘草炙,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則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隨服之。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按:《輔行訣》中的小陽旦湯,與《傷寒論》中的桂枝湯相同。

—10—

小陰旦湯

?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方。

小陰旦湯: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者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兩半,一方二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按:《輔行訣》之小陰旦湯,即《傷寒論》之黃芩湯加生姜,或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去半夏。

—11—

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身勞力怯,惡風(fēng)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大陽旦湯:

黃芪五兩

人參、桂枝、生姜各三兩

炙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第14條: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于小建中湯內(nèi)加黃芪一兩半,余依上法。

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jié)M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按:《輔行訣》之大陽旦湯,即《金匱要略》之黃芪建中湯加人參。

—12—

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滿,往來寒熱者方。

大陰旦湯:

柴胡八兩

人參、黃芩、生姜各三兩

炙甘草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湯加減法:

1、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2、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3、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4、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6、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

7、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按:《輔行訣》之大陰旦湯,即《傷寒論》之小柴胡湯加芍藥。

—13—

小青龍湯

?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按:《輔行訣》中的小青龍湯與《傷寒論》中的麻黃湯藥物相同。

—14—

大青龍湯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喘咳不已者方。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jié))、細辛、芍藥、

炙甘草、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無干姜,作七味,當(dāng)從)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湯洗) 甘草三兩(炙)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加減法: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按:《輔行訣》中的大青龍湯與《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藥物相同。

—15—

小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dāng)?shù)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小白虎湯: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粳米六合

甘草炙,二兩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傷寒論》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當(dāng)為表里俱熱),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219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輔行訣》中的小白虎湯與《傷寒論》中的白虎湯藥物相同。

—16—

大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大白虎湯: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炙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傷寒論》第38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粳米半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輔行訣》中的大白虎湯與《傷寒論》中的竹葉石膏湯藥物相近,即去掉了人參、加上了生姜。

—17—

小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nèi)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小朱鳥湯: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按:朱鳥亦稱朱雀?!遁o行訣》中的小朱鳥湯與《傷寒論》中的黃連阿膠湯藥物相同。

—18—

大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shù)十行,贏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者方。

大朱鳥湯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干姜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等四物,得四升訖,內(nèi)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

次內(nèi)膠于內(nèi),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輔行訣》中的大朱鳥湯即《傷寒論》中的黃連阿膠湯加人參、干姜。

—19—

小玄武湯

?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nèi)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小玄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shù)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第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按:《輔行訣》中的小玄武湯與《傷寒論》中的真武湯藥物相近,即以干姜易生姜。

—20—

大玄武湯

?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小便不利,大便鴨塘,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大玄武湯方: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輔行訣》中的大玄武湯即《傷寒論》中的真武湯去生姜,加干姜、人參、甘草。亦可以看成是真武湯合理中湯的合方。

王三虎,男,1957年生?,F(xiàn)為廣西省柳州市中醫(yī)院腫瘤一科主任、教授、主任醫(yī)師、醫(yī)學(xué)博士,兼任柳州市中醫(yī)腫瘤研究所所長,廣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醫(yī)藥專家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壯)醫(yī)優(yōu)秀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dǎo)老師。兼任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會腫瘤分會委員、《世界腫瘤研究》編委等學(xué)術(shù)職務(wù)。2008年被評為廣西名中醫(yī)。

多年來堅持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的治學(xué)觀,提出了“燥濕相混致癌論”、“寒熱膠結(jié)致癌論”、“人參抗癌論”、“把根留住抗癌論”、“肺癌可從肺痿論治”、“風(fēng)邪入里成瘤說”等新論點。共發(fā)表論文170篇,主編、參編書籍30部,以第一作者身份3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2次獲軍隊優(yōu)秀衛(wèi)生音像制品獎。由其學(xué)生撰寫的《中醫(yī)抗癌進行時——隨王三虎教授臨證日記》一書出版發(fā)行后,至今暢銷不衰。個人專著《中醫(yī)抗癌臨證新識》獲多位專家發(fā)表好評,已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較大影響。全國10余家新聞媒體曾多次報道了他的成才經(jīng)驗和學(xué)術(shù)成就。

案例一

組成

土貝母12克,浙貝母12克,山慈姑12克,瓜蔞皮15克,青皮12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15克,連翹15克,漏蘆10克,路路通10克,甘草6克。

功能

化痰散結(jié),解毒抗癌。

主治

乳腺癌、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癥等痰毒交阻,正氣不虛,以乳房腫塊,脹痛難消為主癥。

用法

一日一劑,水煎服。

方解

乳腺癌與情志失調(diào),肝氣郁結(jié)有關(guān),也與心強氣盛,超負(fù)荷工作,《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謂“生病起于過用”密切相連,以致日久天長,氣機運行障礙,經(jīng)絡(luò)痞塞,津液不循常道,痰濁內(nèi)生,郁久化熱,成毒成積變癌。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癥也有類似病機,只不過程度不同,尚未質(zhì)變而已。

所以本方以土貝母化痰散結(jié),解毒抗癌為君藥,浙貝母、山慈姑、瓜蔞皮化痰散結(jié)解毒為臣藥,增強君藥的抗癌力量。青皮、夏枯草、蒲公英、連翹疏肝瀉火,消瘡散結(jié)為佐藥,漏蘆、路路通穿透力強,引藥直達病所,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能使諸藥緩慢持久地發(fā)揮作用,均為使藥。共奏化痰散結(jié),解毒抗癌之功。

歌訣

乳病土浙二貝母,瓜蔞青皮山慈菇,

漏蘆連翹蒲公英,甘草路路通夏枯。

“小陷胸湯方(黃連6克、半夏9克、全瓜蔞30克),凡表已解,痰熱阻滯,病在胸脘(呼吸系、消化系)可用。其辛以開結(jié),寒以泄熱,能通能降,藥雖寥寥三味,卻至精至當(dāng),后世方幾無與匹敵者也。”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方(黃連6克、半夏9克、全瓜蔞30克),見《傷寒論》太陽病篇138條。小陷胸湯,原文頗簡略:“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心下,言其病位;浮滑脈主痰熱,言其性質(zhì)。按之痛,則痰熱結(jié)滯,陷于胸脘,氣機不得升降宣通之故。

考《傷寒論》、《金匱》二書中,均無“痰”字,《內(nèi)經(jīng)》亦然,然則仲景時代,豈無痰熱之病乎?有之,此方即典型的痰熱方。半夏,痰飲之常用藥,體滑性降,而不免于辛溫,合黃連、瓜蔞,則辛以開結(jié),寒以泄熱,能通能降,藥雖寥寥三味,卻至精至當(dāng),后世方幾無與匹敵者也。

小陷胸湯證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肺炎、胸膜炎、胃炎、黃疸肝炎等疾病過程中,凡表已解,痰熱阻滯,病在胸脘(呼吸系、消化系),證見:1.脈浮滑而數(shù);2.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3.咳喘而咯痰黃稠膠黏;4.黃疸;5.便秘;6.胃部痞滿;7.胸膈或胃部“按之則痛”者皆有卓效。我很驚訝,仲景的觀察竟如此細致!記得幾年前我為一87歲老人重癥肺炎會診,病已一周,病情日重,已上呼吸機。我按他的胸膈部及胃部,他雖不能講話,神色卻立見痛苦之狀,投以小陷胸湯,立見轉(zhuǎn)機。

小陷胸湯證,多見于傷寒在表誤下而致者。需要提醒:誤下,不要片面理解為是用芒硝、大黃,大凡表未解者,苦寒之劑在某種意義上皆與攻下劑相同,表邪內(nèi)陷而冰伏,邪熱熏灼津液為痰,而釀成痰熱結(jié)于胸脘之候。當(dāng)然,也有痰熱久蘊,為外邪引動,或熱邪直接由表入里煉津為痰者,未必都是表證誤下所致。

小陷胸湯在《外感溫?zé)崞分?,葉天士稱作“苦泄法”或“苦辛開泄”。用于溫邪傳入氣分,痰熱互結(jié),黏滯難解。葉氏強調(diào)小陷胸證“必驗之于舌”,而典型的小陷胸湯舌象便是他說的“舌黃”“或黃或濁”。王孟英則強調(diào)此證真?zhèn)危氨夭煨仉?,如按之痛或拒按,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者,必先開泄,即可用小陷胸湯”。都是對仲景敘證的重要補充,蓋仲景書獨詳于脈而略于舌診也。

在學(xué)習(xí)小陷胸湯之前,先簡單地思考一個問題,小陷胸湯治療的病證病變的部位應(yīng)該在哪里?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小結(jié)胸病病變的部位在胸中。接著又說,“正在心下”,胸和心下是不是一個地方呢?胸在哪兒,胸在胸兒,心下在哪兒?張仲景又說了這樣一句話“按之則痛,脈浮滑者”,要用我們學(xué)習(xí)的小陷胸湯。

下面探討一下“結(jié)胸”之胸,這個胸有幾個呢?前面叫胸,后邊叫什么(背),胸分不分左右(分),這樣一說這個胸應(yīng)該有幾個?有的說一個,有的說兩個,對此必須知道,一個胸是胸肺之胸,一個是心胸之胸,一個是胸膜之胸。

我們從臨床角度考慮問題,應(yīng)該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要知道小陷胸湯既可以治療胸肺之胸的病變,胸肺之胸的癥狀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咳喘;心胸之胸病變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應(yīng)該就是心悸,心煩,心痛;胸膜之胸病變主要癥狀就是疼痛。

學(xué)習(xí)中藥的時候,黃連治療的病證,從中藥學(xué)這個角度是治上、中、下三焦中的中焦,張仲景在論述黃連的時候,可以治療上焦的病證,張仲景是這樣說的:“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心氣不足指的是心中的陰氣不足,換一句話說就是熱占到了主要矛盾方面,這里就是上焦。再個方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秉S連可以治中焦的病證,黃連能不能治療下焦的病證?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又說:“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可以這樣說,黃連清熱是哪里需要哪里發(fā)揮作用。比如說,皮膚上出現(xiàn)了熱的病證表現(xiàn)能不能用黃連呢?也可以,張仲景有沒有這樣的方呢?浸淫瘡用黃連粉方,黃連粉方有幾味藥?最起碼應(yīng)該有一味藥,黃連,這是黃連治療的病證表現(xiàn)以及所在的部位不局限在一個方面。

一個方面。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關(guān)于半夏作用部位。半夏能不能治上焦的病證?沒有一點點問題,我們的《中藥學(xué)》講的半夏就能入肺。半夏能不能治療心的病證?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心下這個概念又發(fā)生變化了,才說心下有三個,一個是胃脘,一個是脅肋,一個是腹部。現(xiàn)在心下又發(fā)生了變化,是兩個概念,一個概念心下,下指的是里邊。心下,下是里邊,心下悸實際就是心里悸,可以治療心下悸,病的部位就是心里悸,“里”人們一般情況下不說,說的是心悸。

舉一個例子,我在門診上班,有一個女同志七十多歲,我問哪兒不舒服,她沒有說任何話,她的兒子給我一個檢查的報告單,一看報告單上寫的是淺表性胃炎,病變部位在胃,我問她哪里不舒服,她說整天心慌,她說的心慌指的是哪里?實際上她說的心慌就是胃慌,她整天感到胃中空虛然。剛才所說的話有原來所說的含義,到現(xiàn)在的又一個含義,半夏麻黃丸治療的病證在哪兒?可能是在心也可能是在胃,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還有一個方叫瓜蔞薤白半夏湯,思考一個問題,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是治哪里的病證?不是張仲景的方,是治療頭部的病證;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的病證是什么?應(yīng)該(張仲景說的)是胸痹,胸有幾個胸?有三個胸。

再想一個問題,半夏能不能治療中焦的病證?應(yīng)該能,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主嘔吐不得入者應(yīng)該用小半夏湯。再想一個問題,半夏能不能治療中焦、下焦的病證呢?張仲景是這樣說的:“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得出一個結(jié)論,半夏治療的病變部位仍然是哪里需要哪里去。

再看一下瓜蔞的作用病變部位在哪里,根據(jù)張仲景的論述,能治療上焦的病證,也能治療中焦的病證。由于黃連、半夏、瓜蔞各自作用的特性,組方合用的聚合性,臨證針對痰熱的切機性,所以辨治痰熱的病變部位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以此才能用活小陷胸湯,辨治諸多復(fù)雜的病證。

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在門診上班,遇到一個病人,頭昏十多年,頭歷來不痛,不昏,也歷來不困,她就是昏,說這昏是什么感覺呢,這是不好用語言準(zhǔn)確表達的,就是影響她的生活質(zhì)量。經(jīng)過多次檢查什么問題也沒有,吃了很多藥,就是感覺癥狀改善不明顯。她整天感到她的頭是在大霧之中,眼困不想睜,自己感覺發(fā)熱,體溫不高且正常,大便溏,身體困重,舌質(zhì)紅,苔黃略厚膩,脈象沉,在這種情況,我把它辨為痰熱上蒙清竅證。

說到這里,我們簡單地認(rèn)識一下小陷胸湯,黃連是清熱燥濕;瓜蔞是清熱化痰;半夏是燥濕化痰??偟膩碚f,黃連雖然是燥濕,也能燥痰,濕與痰的關(guān)系是濕聚為痰,濕為痰之源,小陷胸湯作為一個治療痰熱證的基礎(chǔ)方。當(dāng)時,我給她開小陷胸湯、梔子豉湯與桂枝甘草湯合方。開了黃連、姜半夏、全瓜蔞、梔子、淡豆豉、薄荷、川芎、桂枝、炙甘草,每天一劑,每日服三次;第二次復(fù)診,她說頭昏頭沉減輕,既然減輕,我們就要按前方繼續(xù)治療;第三次復(fù)診,病人說主要的癥狀表現(xiàn)基本上解除,我們又用前方吃了六劑;第四次復(fù)診,病人主要癥狀已經(jīng)消除,自己感覺沒有癥狀,但是由于自己得病多年,還要鞏固治療,又吃了六劑,最后達到了治療目的。一年之后病人告訴我,頭昏已經(jīng)徹底解除。

下面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根據(jù)頭昏頭沉能不能辨清是痰熱呢?頭昏、頭沉,僅僅是痰的基本癥狀表現(xiàn),換一句話說,我們在臨床實際中,凡是見到頭昏頭沉都可以從痰辨治。再換一句話說,都可以從痰去治療,僅僅是痰,還辨不清是痰熱,我們在治療的時候,必須做到既要辨清痰又要辨清痰的屬性,病變屬性就是要辨寒熱,根據(jù)舌紅、苔黃膩,這樣我們就把它辨為痰熱,一定要認(rèn)識到辨痰熱,辨哪里的癥狀表現(xiàn)或者說體征比較重要?舌和苔,肢體困重,告訴我們是濕熱壅滯,更因病變部位在頭,所以我們把病辨為痰熱上蒙清竅證,小陷胸湯清熱燥濕,行氣化痰;梔子豉湯清熱燥濕,宣散郁熱:桂枝甘草湯溫通陽氣,為何還要溫通陽氣?痰阻塞了,不通,遇到寒涼的藥也不容易通,要想通,必須要在寒涼藥的基礎(chǔ)上加上溫的藥,加上薄荷是清利頭目的藥,加上川芎是辛散利血、行氣通陽。

方藥相互為用,最終達到預(yù)期治療目的,說到這里,我們想一下,痰熱在肺能不能用小陷胸湯?瓜蔞能不能化痰?半夏能不能燥濕化痰?黃連能不能清熱?都是可行的。能不能治療痰熱在心?假如說一個人冠心病不是以疼痛為主,就是以胸悶為主,我們看舌質(zhì)舌苔辨為痰熱,用小陷胸湯效果非常顯著。比如說胸脅,如果一個人是胸膜炎,我們知道的癥狀表現(xiàn),看一下舌質(zhì)舌苔,照樣辨為痰熱,照樣以小陷胸湯為基礎(chǔ)方;小陷胸湯治療的病證部位,上中下,不要把它局限在某一個方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xué)好用活小陷胸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