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忞琿 石云 DrShiyun 昨天 【一藥】 巴戟天 《藥性賦·溫性》云:巴戟天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 文獻(xiàn)記載: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經(jīng)》:味辛微溫。主大風(fēng)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生山谷。 《中國藥典(2015版)》 性味:甘、辛,溫。 歸經(jīng):歸腎,肝經(jīng)。 功效:補腎陽,強筋骨,祛風(fēng)濕。 主治:用于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冷痛,風(fēng)濕痹痛,筋骨痿軟。 用法用量:3~10g。 云說:此為補腎佳品,不似肉桂、附子大熱,其性溫,補腎而具益胃之用。 【一方】 《醫(yī)方考》鼓脹門第三十七 六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半夏(姜煮) 陳皮 甘草 脾虛鼓脹,手足倦怠,短氣溏泄者,此方主之。 經(jīng)曰∶脾主行氣于三陰。三陰者,太陰脾、厥陰肝、少陰腎也。其脈皆行于腹里,脾病則三陰之氣不行,故令鼓脹。手足倦怠者,四肢受氣于脾,脾病則無以受氣,故倦怠。短氣者,脾病而中氣弱也。溏泄者,土弱不能制濕也。是方也,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甘溫益脾之物也。半夏、陳皮,快脾利氣之物也。然溫者益氣,甘者守中,下咽之后,必增脹滿,此勿疑之。經(jīng)曰∶塞因塞用,故用補劑以治脹滿,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惟精達(dá)經(jīng)旨者知之,庸醫(yī)未足道也。 云說:此健脾以逐水,五行的思想,其虛人,當(dāng)用此方。 【一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jīng)-小腸俞 定位:在骶部,當(dāng)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疝氣,腰腿疼。 針法: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壯。 云說:對我而言,更多用在腰痛,現(xiàn)在辦公室就坐傷腰者眾,用此穴手法針刺皆可。 (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luò)) |
|
來自: 風(fēng)聲之家 > 《一味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