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是一件快樂的事 就像《大學》中所描述的: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仁者愿意把外在的東西回歸內在。 事業(yè)是渡人的平臺,金錢是利人的工具。 《法句經》中說:“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圣。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span> 一個人惡貫滿盈是怎么來的,就是小小的惡積累而來的。 大善也是積累而來的,不要以為撿一個垃圾,節(jié)約一張紙是一個小善,覺得無所謂。 一個人會有這么大的福報,都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 其實,我們在做這些善德的時候,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當行善變多后,你會慢慢養(yǎng)成習慣,就會發(fā)現,那不僅是善,那是一件快樂的事。 行善好像是為別人在做什么,它變成一種快樂,積微善,成大德。 如何積攢能量和福德 第一個方法叫:種福田。 在《優(yōu)婆塞戒經》里,福田分為三種: 第一、功德田;第二、報恩田;第三、貧窮田。 “田”的意思就是能夠生長,當我們把種子放下去后,種子能夠獲得營養(yǎng)生長,所以我們稱為福田,田里能長出福。 功德田 :對于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就能夠獲得很大的功德與福報,這也就是功德田。功德田是佛教的無上佛田,是“最好”的福田! 報恩田:佛教的第二大福田,顧名思義就是報答父母師長、以及一切幫助過我們的人。 貧窮田:顧名思義就是指缺少福報,正在遭受苦難的眾生。所以遇到需要幫助的眾生我們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盡我們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這樣我們就能夠“種植”我們的貧窮田,將來才不會遭受苦難。 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會去感恩那些成就他的人,一個有智慧的老板一定會去感恩員工和顧客。一塊我們可以種植的福田,是值得我們去感恩而不是炫耀的。 第二個方法叫做:報四恩。 第一個是父母的恩; 第二個是師長的恩; 第三個是國家的恩; 第四個是眾生的恩。 通過報恩,我們可以獲得能量,可以積累福德。 如果一個人沒有最基本的能量,他是無法成就生命中的現象。 就猶如沒有面粉不可能想要有包子、餃子或者油條,因為這些食品都是由面粉變化形式而來的。 所以我們要透過報恩,去獲取能量,再用這份能量去祝福別人。 第三個方法叫做:行十善。 可以幫助我們積累能量。 身方面有三種、口方面有四種、意方面有三種。 佛法中說:“身三”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就是: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三”就是:不貪、不嗔、不癡。 戒除了這十不善業(yè),正能量必定慢慢積聚起來。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我的一個朋友,每年都會偷偷資助幾個家庭困難的高考生,一直是別人替他聯(lián)系,他從來不讓對方知道自己是誰。 我不解,問他原因,他告訴我說: 一是為了維護孩子們的自尊,讓他們有尊嚴地接受幫助。 二是不讓他們有思想負擔,想著以后報答他什么的。 我更加不理解了:“那你圖什么?” 他說: “快樂和安心。這些年,我的公司一直做得很順利,有小到大,由弱到強,我覺得這一切都離不開自己的每一個善念,每一次善行。我做點好事,不是為了揚名,只是讓自己更心安。所以,我做了好事很少有人知道。”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這個天,就是你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 生活自有自己的因果循環(huán),它不滿足于任何人的私心貪欲。 一直善良下去,只問自心,不問得失。 我始終認為,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 不管如何艱難,我們也應該堅持善良;不管多么孤獨,也要堅守人格的高尚。 因為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因為聰明只是一種天賦,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你付出了善良,或許不會馬上回報,但一定會在另外的空間節(jié)點,得以彌補。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