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里面有兩句話,第一句叫做“骨正筋柔,氣血自調”。一般來講,急性的因為事故或者突發(fā)的“寸勁兒”暴力導致骨骼偏歪了,這個跟骨骼關系更大,應該趕緊去正骨復位就能夠解決。但是長期慢性的一些骨骼的錯位、偏歪、變形,都跟筋有關系,長期肌肉的緊張讓肌肉喪失了對骨骼、脊柱的保護能力,導致脊柱開始錯位和變形。所以筋骨是互相影響的,骨骼錯位,軟組織、筋也會拉傷,所以經常把筋骨放在一起,說“骨正筋柔,氣血自調”。 第二句話叫做“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陽氣在人體內有兩大作用:一是養(yǎng)神,陽氣足的人,神會足,精力充沛,心態(tài)莫名樂觀;二是養(yǎng)筋,陽氣充足通暢,筋就會柔軟有彈性。陽氣由臓腑產生,運行在經絡里。 長期局部肌肉僵硬的人應該考慮兩點:我們常做按摩,但很多人發(fā)現一揉變軟了,不久又硬回去了。一是因為我們只按摩了緊硬的局部,它的周圍,忽視了上下游和全身的調理;但更多人可能是第二個原因——臓腑。雖然疏通經脈,放松了肌肉,但因臓腑本身產生的陽氣就不足以養(yǎng)筋。即便揉軟、揉開,但難以保持。不久又僵硬回去了,這個時候就該去調臓腑了。以肢體疼痛部位對應臓腑問題,也是中醫(yī)思維的一個特色。 以督脈為例,健康營“經絡課”里面,會講督脈,督脈旁邊分布著“俞穴”。我們常聽心俞、肝俞、膽俞,那么這些俞穴所相對應的脊椎如果長期疼痛難受的話,就應該考慮對應臓腑的氣虛或淤堵。 例如,督脈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叫“神道”穴,旁開腧穴為心俞,如果這個區(qū)域難受,基本代表心臓的問題。這里的心臓問題不等于心臓病,而是說心氣不足或不通,說明雖然沒有器質性病變,但是心臓已經不太給力了。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長期伏案傷了胸椎,會不會影響心臓呢?答案是外形和內臓互相影響。從臓腑的角度看,心氣不足的人,第五胸椎“神道”就容易疼痛錯位;另外,心氣不虛,但長期不良姿勢脊柱扭曲錯位,也會反過來影響心氣的疏通,進而影響心臓。兩者互相影響,這也是古人為什么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原因之一,站樁靜坐的時候,都要求脊柱的狀態(tài)。 除了“神道”之外,另外一個愛疼的地方,就是“腰區(qū)”了?;旧先袊硕贾姥鄹I虛有關系,也就是中醫(yī)講的“腰為腎之府”。“命門”到“腰陽關”,也就是二、三、四節(jié)腰椎疼痛的話,其實都有可能跟腎有關系。另外還有幾個“府”:“背為胸中之府”,胸中泛指胸腔內部,指心肺,個人認為更多指的是心臓。即我們剛才講的神道。心臓病早期的一個征兆是后背難受、后背疼痛。 “膝為筋之府”,也就是說當你的膝蓋疼痛的時候,說明整個人筋的狀態(tài)都不好了。而肝主筋,所以膝蓋的好壞,跟肝關系非常大。以上這些,只算是為大家打開個思路,以便日后舉一反三,比如后背疼痛時去對應俞穴,知道將肢體疼痛和五臓所對應的一個聯系,也算是中醫(yī)思維獨特的一個地方。 好,回到《內經》那句話:“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想把自己的筋養(yǎng)好,按摩疏通是一方面;另外就是補充陽氣,方法呢站樁、艾灸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如果你上過健康營,沒掌握非藥物療法的話,起碼可以曬太陽,可以去網上搜索練練“金剛功”。明白了原理,照著方向,一樣可以舉一反三,最后祝大家都能夠“骨正筋柔,氣血自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