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機制 文/蔡朝陽 我今天要聊的是一個家長朋友提出的問題,請問阿老師,你總是說,要喚起孩子的原力覺醒,可是言之不詳,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其實我?guī)缀跛嘘P于家庭教育的文章都在談這個話題,只是沒有用問答體的形式而已。此外,家庭教育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在朝夕相處里的,我們不能說,是哪一次深談,哪一次機緣,促發(fā)了這個孩子的學習。而是,這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非得家長用心不可。上次文章,我說我不佛系,很在意,在意的,就是等待這個孩子的原力覺醒。 其實,所謂“原力覺醒”,是個比喻,大概就是喚起孩子的內驅力而已。 內驅力這個東西的原理在哪里呢?就是,一個人的唯有去從事他自己所愿意從事的工作,他才會將生命的熱情去賦予。否則,低效、摸魚、磨洋工,什么都來了。打工人是這樣,我們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也是這樣。孩子關于學習的所有怠惰,幾乎都因為,他不愛體制內學校的這種所謂學習。 不愛,而又必須去學習,剩下一條路,就是逼迫?;蛘哂屑记梢稽c的家長老師,會用到交換,用一個虛擬的美好未來,去交換當下的煎熬。但是這個虛擬的未來,究竟是否美好,又另當別論。出于交換,很多人都在考進大學之前耗盡了他的忍耐。一旦考上大學,就再也不想主動學習了,除非為了文憑。好容易有了文憑,可以工作了,于是再也不學習了。我說中國人為什么三十歲之后就不再進步了,根源在于這個人的青少年時期,他全部的學習熱情被消耗殆盡了。 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則問題,就是終生學習。一個能處事從容、游刃有余的人,都是保持了持續(xù)的學習力的人。不是這個人運氣好,而是,他一直在不斷學習。所以我常說,好運氣屬于那些時刻做好準備的人。而這個學習的動力,來自于他提升自我,改變自我,嘗試一切新鮮事物的內在渴望。這就是原力覺醒。 所以,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探索能力,這才是我們的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內容。這是需要從小開始呵護并鼓勵的。以及,這種守護,會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要求家長本人,是一個開放的,熱愛學習的家長。 這不是一篇嚴密的論文,只是感想,我隨便聊,關于如何去喚起孩子的原力覺醒,我覺得最重要的有三點。 首先,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這是需要從0-3歲就開始培養(yǎng)的,從日常生活里開始培養(yǎng)。比如吃飯這件事,中國家長多喜歡給孩子喂飯,孩子不吃,一邊玩玩具,一邊喂。我看到過一個場面,一位奶奶還不知道外婆,給一個4-5歲的娃喂飯,一手拿小碗,一手持瓢羹,從小區(qū)里,一直追到鬧市區(qū)。令人莞爾。 當然這都是不對的。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暗示,吃飯,這是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吃的。而不是自己的事情。其實2歲開始,可以讓孩子自己吃了。當然他會把飯粒菜肴弄得一桌子一地。很多爸媽都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怕把地弄臟,為了方便,就給孩子喂飯。但這種為了方便,就耽誤了一個極好的契機。孩子把桌子和地板弄臟,那就打掃一下唄。2歲的娃,學習自己吃飯,也是需要過程的,過一陣子,孩子熟練了,就好了。家長多鼓勵,孩子就會帶來驚喜。 喂飯這件事,可能會導致一個后果。孩子長大一點,要是跟你鬧別扭,就會賭氣不吃飯。為什么家長讓孩子不爽了,孩子卻要懲罰自己呢?因為,家長給他的心理暗示里,吃飯都是為家長吃的。你現(xiàn)在讓我不爽,我就損害你最愛的那個寶貝,就是他自己。 當然,學習為自己負責的契機無處不在,曾經(jīng)喂飯也沒關系,別的日常生活能自我料理也一樣。 最關鍵的大概就是上學這件事了,一定要把學習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否則,學習也是為了爹媽而學的,考試也是為了爹媽而考的,這個孩子就沒有辦法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的經(jīng)驗是,關于學習,從小學開始,你可以關心他,但不要替代他。 比如,寫完作業(yè),讓孩子自己檢查,看看回家作業(yè)有哪幾項,列一個表格,做完一個作業(yè),打一個勾。而不是家長替代孩子檢查,尤其不必像閱卷老師那樣批改,頂多例行公事簽個字。有的家長怕孩子寫作業(yè)不夠完美,第二天被老師批評。可是獨自面對老師的批評,不也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嗎?孩子要是怕批評,自然下次會認真一點。孩子要是不怕批評,那也不錯,以后他可以作業(yè)寫得更快一點。 再比如,寫完作業(yè),就讓孩子收拾書桌,整理書包,看看明天有什么課,要帶什么書本和文具,做好準備。這些,家長只要提醒就好了,而不是手動幫孩子整理書桌和書包。需知,在你替代孩子去做這些事的時候,你就失去了一次讓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我還有一點心得,就是讓孩子參加靠譜的機構做的單飛的營隊,跟別的小朋友一起混,爹媽不跟著。我曾經(jīng)帶著20多個孩子去日本旅行,一路上孩子們各種狀況。有丟充電線的,有丟涼鞋的,還有丟錢包的。當然,我們盡量幫孩子們找回。但我也跟丟東西的孩子的家長說,這就是成長,是試錯,同時也是游學的一部分。這次丟過了,有教訓了,下次就會有進步。但至少孩子們沒把自己丟了,不是嗎?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把自己管好,把自己的隨身物品管好,這個成長大了去了。 不過呢,這樣的單飛營,也要看孩子的年齡段和心智成熟程度。孩子太小的時候,也不合適推他出去,這也是需要家長自己觀察的。 當然,學會為自己負責,是需要反復練習的。孩子會有很多失誤,有時候你放手了,孩子沒做好,這就是教育的契機。告訴他,這是成長的必然,多失誤幾次,就好了。而不是指責,你看,你又弄壞了。指責會挫傷孩子的信心,而鼓勵則會讓孩子體會到成長的力量。 其次,一定要支持到孩子的興趣。 這里我想糾正一個中國的成語,叫做“玩物喪志”。我覺得玩物非但不會喪志,反而會激發(fā)你的潛力。 以我自己為例。年輕時特別喜歡玩游戲,至少玩過三款游戲,局域網(wǎng)版的《帝國時代之羅馬雄風》、《傳奇》、《魔獸世界》,經(jīng)常會通宵地玩。一直到菜蟲3歲,我玩不動了,才停下來。有一天菜蟲跑到書房,看我在玩游戲,我就把他抱在膝蓋上,跟他一起玩?,F(xiàn)在菜蟲自己跟小伙伴們玩《和平精英》,已經(jīng)不帶我玩了。 當時,常有正能量年長同事,或者正能量的封建遺少,出于惋惜或者鄙夷,就用“玩物喪志”這個詞來形容我。那是20多年前的事情。但是20年過去了,我不知道這些正能量同事他們的“志”,有沒有被消磨,有沒有醉倒在洗浴中心。但至少阿老師本人,還在持續(xù)成長。 有個小花絮。2000年代初的時候,我在玩游戲的同時,還是《計算機時代》這樣的報紙的撰稿人。我當時居然給《計算機時代》這樣的報紙的副刊寫文章。你能想到嗎?一個玩游戲的人,一個文學青年,給計算機類的報紙撰稿,把他玩游戲的故事,寫成了副刊文章。 我講這個故事,不是為了自我吹噓,而是想說一個教育的原理:一定要自己的興趣所在,我們才會煥發(fā)出一種激情。 我一直認為,“刻苦學習”這個東西不存在。一旦一個東西需要你刻苦地去做,這個東西基本上不是你生命熱情所維系的東西。因為你真正喜歡某一個東西,自然不眠不休,甘之如飴。需要你不斷立志,懸梁刺股的那個東西,只是你的飯碗,仍不是你的事業(yè),也不是真正體現(xiàn)你的價值的東西。 所以,支持孩子的興趣,不是鼓勵孩子去“玩物喪志”,而是支持他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從事自己所熱愛的事。這是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個細節(jié)。他一直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從事自己熱愛的事,他長大后一定也能復制這個心理過程。 比如,有孩子喜歡玩泥巴,這是多好的一件事。泥巴絕對是一件高級玩具,富有無窮的可塑性,這比玩樂高還好,有那么多空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釋放。 菜蟲小時候喜歡玩沙子,每年夏天,我們都帶他去海邊沙灘。有一次去澳門,在澳門南邊的海角,沙子都是黑色的,他一直玩一直玩,玩到天黑,天也黑了,沙子是黑的,人也黑了。但我們支持他。 有家長問我,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夠專注,怎么辦?我說,他在做一些大人勉強他做的事,自然不會專注,但是你的孩子的專注力一定是沒問題的,不信,你找一個他喜歡的事情看看,他也會玩到天黑,專心致志,叫他吃飯都不理你。 所以孩子的玩耍不是貪玩,不是無益的,恰恰是最重要的學習。我有個同學,從小跟我不一樣,他對機械格外內行,跟他爸爸一起修拖拉機,弄到滿身機油,還開心的不得了。這跟我就不一樣,我小時候也拆過鬧鐘,拆了又裝好,發(fā)現(xiàn)零件多了好幾個,但鬧鐘不會走了。我的同學連拖拉機都敢拆。后來,他在中日青年技工大比武中獲得了一等獎,現(xiàn)在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工程師。 要點就在:玩耍就是最好的學習。 最后,要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我想說的是,成功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機制。我們需要對成功這個東西有一個客觀、正確的看法。 多數(shù)家長,一看到“成功”這個詞,就會聯(lián)想到鮮花和掌聲,想到榮譽、名聲、金錢,以及聚光燈。這是世俗意義上所謂的成功,可能也很重要。但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現(xiàn)。尤其是,各人從事的職業(yè)不同,有的人,其職業(yè)就是站在聚光燈下,可也未必成功。 我要說的成功,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機制,就是你所喜歡的一件事,你把它高完成度地做好,這個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愉悅,得到多巴胺的獎勵。我說的是這種成功的心理機制。 否則我的朋友為什么要去跑馬拉松呢?這不是自虐嗎?但我們知道,這件事之中的那種成功的自我獎勵,是任何外在的物質所無法替代的。 我寫過一篇文章,談論《徒手攀巖》這個電影,說,其實寫作也是一場徒手攀巖。阿里克斯得到的成功,絕不是被拍成了記錄片,而是,他享受這件事本身。就像我寫東西,要是我寫出了一篇文章,里面有新的見解,突破了我此前的思想,這才是我所謂的成功。而這個時候,我所得到的自我獎勵,也許與《庖丁解?!防铩盀橹念?,躊躇滿志”比較相近。而這種愉悅,恐怕也只有得到過這種愉悅的人,方可以理解。 再舉個例子,數(shù)學學霸,也有他的成功?!缎撵`捕手》里那個威爾,無非是個清潔工,為什么非要去解教授留在走廊黑板上的那個難題?因為,解題這件事本身是快樂的。 這種成功的心理機制特別重要。因為這種自我獎賞,才是促進一個人不斷突破自我邊界的動力之來源。就像上一點所說,要支持到孩子的興趣,因為這種對所熱愛事物的全身心投入的心理機制是會遷移的,成功這種心理機制也會遷移。甚至可以說,你曾經(jīng)成功過,你就會不斷復制成功,從一個成功走向下一個成功——這樣,就是人生贏家了。 所以,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種成功的心理機制非常重要。尤其是,這種成功并不能簡單得到,即便是自己所喜歡的事物,也會有一個苦心孤詣的過程。有興趣,有過程,有成功——求學階段的學業(yè)如此,未來人生的事業(yè),也無非如此。 有過成功的心理經(jīng)驗的孩子,自然會自信而陽光。這就是為什么體制內學校里,有些體育生,學習成績一團糟,卻又無比開朗的原因。因為,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里,在運動中,在賽場上,得到了成功的獎勵。 那么,如何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呢? 參見第一條和第二條,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去廣泛地玩耍,去支持到他的興趣,家長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出正向反饋和中肯建議。如果再還有追根究底的詰問,容我下次再談。 以上,只是隨便聊聊,不代表全部正確。教育由細節(jié)構成,各家都有自己的背景,紙短言長,言不盡意。我不可能用“知乎”體,來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 又則,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有一種抄小路、走捷徑的傾向。很多人會以為,育兒也是有訣竅,或者秘籍的,只要學到了這個訣竅,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一定會有什么奇遇,弄到了寶典秘籍,從此功力登峰造極。但這只出現(xiàn)在小說里,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每天平凡的生活而已。 但生活需要煉金術,你的頭腦,就是陶冶萬物的熔爐。 |
|
來自: 新用戶2356fYU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