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戒律作持 目 錄
佛言:聽以梨棗蔗蕤等汁作漿,若不醉人,應非時飲。若諸果汁澄如水色,以水滴凈(滴一滴水到純果汁中,以壞味)。 受者持漿,找一位同樣受持不非時食戒者,鞠躬禮敬,自手捧漿,威儀相順而說: 受藥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某甲,今為渴病因緣,此某漿,為欲經非時服故,今于大德(大姊)邊受。(三說) 所對人:善! 受藥者:爾!(問訊) 酥、油、生酥、蜜、石蜜,可作七日藥。 應在午前,凈洗手,受取其藥,對一同樣受持不非時食戒者,鞠躬禮敬,自手捧漿,威儀相順而說: 受藥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某甲,今為某病因緣,此某七日藥,為欲經宿服故,今于大德(大姊)邊受。(三說) 所對人:善! 受藥者:爾!(問訊) (如果滿七日時,還有藥剩余,可舍給其他受戒人吃。如果不施舍,至第八日明相出時,受戒者都不能吃此藥。) 姜、桂、椒、鹽等屬盡形壽藥,即醫(yī)師處方,膏、丹、丸、散、湯藥之類,其味,咸、苦、酸、辛不任為食者,有病因緣,應盡形壽服。 當凈洗手,受取其藥,對一同樣受持不非時食戒者,鞠躬禮敬,自手捧藥,威儀相順而說: 受藥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某甲,有某病因緣,此某盡形壽藥,為欲共宿長服故,今于大德(大姊)邊受。(三說) 所對人:善! 受藥者:爾!(問訊) 【注】:一位受戒者作了藥凈的藥,作法的有效期可通其他同樣受戒者,其他病者可直接非時服用,不用再作藥凈。盡形壽藥在病好后可繼續(xù)蓄存,病發(fā)時直接服用,不用再作藥凈,但無病時不得服用。 居士違反戒律,都結惡作罪(突吉羅罪),其中按義有品類差別,如弘一律師在《南山律在家備覽》中將居士犯戒結罪分上、中、下三品。沙彌惡作罪也可分上、中、下三品。品類判別如下: 殺、盜、淫、妄是重戒,如果破了根本就是上品罪;如果做了身、口方便,沒犯到根本,就是中品罪;如果只是起心謀劃,沒有動身、口,就是下品罪。四條重戒之外的幾條戒,即飲酒、非時食等,犯了根本,是中品罪,其方便、等流(同流類的次等事)都是下品。違犯四條重戒的等流戒,一般結中品或下品罪,如殺鬼神是中品罪,殺畜生是下品罪;盜鬼神物是中品罪,盜畜生物是下品罪;對鬼神大妄語是中品罪,對畜生大妄語是下品罪,對人小妄語是下品罪等。這些等流戒的方便罪都是下品。但淫鬼神、淫畜生都結上品罪。 居士如果正犯殺、盜、淫、妄等戒,犯上品惡作罪,失戒體,以后不能再受戒(如果用拜佛、誦經等作取相懺而見凈罪相,從寬標準可以再受戒)。如果犯中品、下品惡作罪,可依作法儀軌懺悔。 如果率爾起心(染心、惡心)或者誤犯(例如走路想避開小蟲子,結果還是不小心踩上了,即屬誤犯),可自責心懺悔,其他的可對首懺悔。 恭對圣像,禮拜問訊,心生慚愧,胡跪合掌而說: 懺悔者:我某甲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犯誤斷畜生命、……等(隨所犯而說)下品惡作罪,不憶數(知條數則說條數),我今自責心悔過!(一說) {注:男居士自稱優(yōu)婆塞,女居士自稱優(yōu)婆夷。} 求懺者找同樣受戒而此戒清凈的一位居士(如果找不到居士,可找法師),都站立合掌(若在露天則在相互伸手可及距離內),求懺者問訊,合掌而說請詞(若對法師,則法師坐,居士禮拜,長跪合掌;以下例同): 求懺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犯非時食、飲酒……等中品惡作罪(隨所犯而說),今請大德作懺悔主,愿大德為我作懺悔主,慈愍故!(三請,第三遍說“大慈愍故”)(多條同品的罪可合在一起懺) 懺悔主:善! 求懺者:爾!(問訊) {注:對男居士或男法師稱大德,對女居士或女法師稱大姊。} 求懺者合掌,懺悔主審察從生罪: 懺悔主:你犯此罪至今,有多少時了,可曾積極當日向人發(fā)露否?(應積極找同樣受戒者發(fā)露,不應覆罪過夜,否則有覆藏罪;如果當天不方便找到同樣受戒者發(fā)露,次日積極尋求發(fā)露,可不算有覆藏罪。)(如果犯戒后有覆藏心,沒有積極尋求發(fā)露懺悔,那么就有最初的覆藏罪,是根本下品罪。如果經過一夜,沒有發(fā)露,那么又有經夜覆藏的從生下品罪。如果第二天以后,還不發(fā)露,那么就每天增加一條隨夜展轉覆藏的從生下品罪。先要懺除經夜覆藏和隨夜展轉覆藏的從生下品罪,然后懺除最初覆藏所產生的根本下品罪,最后正懺原本犯戒罪。如果犯戒后沒有覆藏心,即刻尋求發(fā)露懺悔,那么沒有覆藏罪,可以直接正懺原本犯戒罪)(求懺者回答后,如果說沒有覆藏,則直接作第(5)項正懺原本犯戒罪;如果有覆藏,懺悔主如下說:) 你犯此罪之后,即應發(fā)露懺悔。因最先覆藏,不肯發(fā)露,得根本下品罪;經過一夜,從此下品罪中,生出一品經夜覆藏下品罪;次日就該發(fā)露,又不發(fā)露,復得一品隨夜展轉覆藏下品罪。 據你所說,每條本罪有三品小罪:一品是最先覆藏的根本下品罪,此一品罪,又有經夜、隨夜覆藏的從生下品罪,故云有三品小罪。先懺從生罪,然后再懺本罪。 求懺者合掌而說: 求懺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犯非時食、飲酒……等中品惡作罪(隨所犯而說),最先覆藏,犯覆藏根本下品惡作罪;此罪識知,故不發(fā)露,經宿犯經夜覆藏下品惡作罪,不憶數(覆藏一夜,則根本下品惡作罪條數之上各加一條從生罪;知條數則說條數);經第二宿以去,復犯隨夜展轉覆藏下品惡作罪,不憶數(知條數則說條數)。我今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fā)露,知而不覆藏。我今自責,心生厭離?。ㄒ徽f) 懺悔主:善! 求懺者:爾?。▎栍崳?/p> 求懺者合掌而說: 求懺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犯非時食、飲酒……等中品惡作罪(隨所犯而說),最先覆藏,犯覆藏根本下品惡作罪,不憶數(本罪條數上的覆藏罪條數;知條數則說條數)。我今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fā)露,知而不覆藏。我今自責,心生厭離?。ㄒ徽f) 懺悔主:善! 求懺者:爾?。▎栍崳?/p> 求懺者合掌,誠懇舍罪: 求懺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犯非時食、飲酒……等中品惡作罪(隨所犯而說),不憶數(知條數則說條數)。以故作故,復犯非威儀下品惡作罪。今向大德發(fā)露懺悔,更不敢作。愿大德憶我!(一說) 懺悔主:自責汝心,生厭離! 求懺者:爾?。▎栍崳?/p> 求懺者對清凈居士問訊,都站立合掌而說: 求懺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犯非時食、飲酒……等(隨所犯而說),一(眾多)條中品(下品)可悔罪,及此方便罪,并不向人發(fā)露而覆藏罪。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前,從清凈來,并皆發(fā)露,不作覆藏。由發(fā)露已,便得安樂。(三說) 受懺者:汝見罪否? 求懺者:我見! 受懺者:將來諸戒能善護否? 求懺者:能護! 受懺者:善! 求懺者:爾!(問訊) 一、誤犯罪自責心悔過法 如果率爾起心或者無意而誤犯,歸屬輕下品罪,自責心悔過就可以,正式的作法如下: 對佛菩薩圣像,長跪合掌,心生慚愧,口言:“我某甲優(yōu)婆塞(女居士自稱優(yōu)婆夷),誤斷畜生命(隨所犯而說),犯一(或眾多)下品罪。我今自責心悔過!”(說一遍) 根本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律懺罪儀軌相對簡單,略加改造,作為居士的懺罪儀軌。求懺者尋找同樣受戒而清凈者(未同犯此條戒),先作禮敬,然后具儀(對出家人求懺時長跪,出家人坐著;對居士時都站立)合掌而說: 求懺者:大德(對女眾則稱大姊)一心念!我某甲優(yōu)婆塞(女居士自稱優(yōu)婆夷),犯有故飲酒、方便欲盜人重物(隨所犯而說)……犯一(或眾多)中品可悔罪,及此方便罪,并不向人發(fā)露而覆藏罪。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大姊)前,從清凈來,并皆發(fā)露,不作覆藏,由發(fā)露已,便得安樂。(說三遍) 三、菩薩戒懺罪法 求懺者尋找同樣受菩薩戒而清凈者(未同犯此條戒),先作禮敬,然后具儀(對出家人求懺時長跪,出家人坐著;對居士時都站立)合掌而說: 求懺者: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故犯(○○)罪,今向大德(大姊)發(fā)露懺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大姊)憶我!(三遍) 受懺者:自責汝心,生厭離! 求懺者:爾! 對犯戒罪的品類,五戒、八戒的前四條是重戒,如果犯了根本就是上品罪;如果做了身、口方便,沒犯到根本,就是中品罪;如果只是起心謀劃,沒有動身、口,就是下品罪。四條重戒之外的戒,如飲酒、非時食等,犯了根本,是中品罪,其方便罪都是下品。違犯四條重戒兼帶的次等戒,結中品或下品罪,如殺鬼神是中品罪,殺畜生是下品罪;盜鬼神物是中品罪,盜畜生物是下品罪;對鬼神大妄語是中品罪,對畜生大妄語是下品罪,對人小妄語是下品罪等。這些次等戒的方便罪都是下品。 附2.關于舍戒 舍戒只要對能理解意思的人,包括犯戒的對象,說一遍就可以,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若舍戒時,都無出家人,若得白衣,不問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聞,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說便舍,不須三說。”(卷第二)例如說:“我舍不殺生戒(隨所舍戒條而說,或通說舍五戒、舍八戒)。” 參考文獻: [1]《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唐·道宣律師撰,(全文電子版)http://cbeta./xml/T40/T40n1804_001.xml [2]《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宋·元照律師撰,(全文電子版)http://cbeta./xml/T40/T40n1805_001.xml [3]《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唐·道宣律師撰疏,宋·元照律師撰記,(全文電子版)http://cbeta./xml/X41/X41n0728_001.xml [4]《常用僧伽作持》,臺灣南普陀寺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