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晚的八月十五云遮月藍(lán)黑色背景里判斷,次日應(yīng)該是一個晴天。早晨朝霞滿天,映紅了東方,按著“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今天應(yīng)該是陰天有雨,可是,一旦有騎行云翠山的目標(biāo)之后,就會被找尋到利于出行的天氣預(yù)報,手機(jī)上只顯示陰天,沒有任何雨的痕跡。這樣的天氣最適合騎行,不曬,不熱,而且還沒有風(fēng)。
早晨六點半出發(fā),從遲莊、耿莊穿過,到黃屯,走村村通小公路,人少車少環(huán)境好,曾經(jīng)是騎行者最合適的道路。白露之后,水汽凝結(jié)成露,花草沾滿露珠,有的細(xì)細(xì)密密排列,仿佛絨絨的短小毛發(fā);有的露珠較大,低垂在葉片底部。晶瑩剔透的露珠,讓花草更鮮嫩,因為水汽較重,花草也顯得格外謙遜。




大概是雨后的原因,路上爬著一些蝸牛,深褐色的兩只觸角不斷動來動去,緩慢的拖著沉重的小黑房子,很萌!


由黃屯到艾山,看到艾山牡丹園西側(cè)的月季園里,枝葉高大的月季花還有盛開,也有濃郁的香味。路邊有一些格?;?、蝎子菊,妖嬈的開著。牡丹已經(jīng)很殘,一些葉子卷邊且枯萎,南邊粉色白色牡丹場地,稀疏的地方,有不少成熟的黃豆。原來,見縫插針的老農(nóng),不肯讓一點地閑著,牡丹花期已過,黃豆就播種上了,什么都不會影響。


由香山過浮橋后右拐,進(jìn)入南水北調(diào)西南方向,緊跟一個去東阿鎮(zhèn)的三輪車,過太平村、黃山村、小廟頭,到東阿鎮(zhèn)。沿著谷城路前行,一直到紙坊村,也就是于閣老墳?zāi)顾诘?,過周河村到洪范池。
 

由洪范池向南一直爬坡,大致五六里路,到王山頭村,沿村中向東走的水泥路騎行帶著推行,走三里路,到云翠山,這一路兩邊滿是牽?;?,只是沒有時間停下來仔細(xì)看,更不能再花時間拍照,時間必須打緊呀。



停下自行車,就當(dāng)作那里便是山腳。沿著盤山公路前行,一出步子就感覺坡度提升很快,明顯邁步艱難,胸悶氣短,無法健步如飛,走上一個更陡的坡,終于到了一個廣闊的停車場,真正的山腳才到。

簡單臺階的山路,不是整塊石頭走臺階,是拼湊,是碎石,是接連幾步才有一個臺階,首先到南天觀,這是元代道士們的道觀,有蓬萊閣,玉皇閣,碧霞祠等,碧霞祠后面有日月泉,這是濟(jì)南七十二泉之一,造型很是獨特,兩眼泉水,井口一個是圓形,成圓日模樣,一個是半月型等,就是月亮,都在洞內(nèi)。據(jù)旁邊石碑記載,只有夏至這一天,才會有陽光照進(jìn)洞里。



道觀里有千年古樹,樹接蔭連,一走進(jìn)就感覺很是清涼安靜,地面有白色野花,很是美麗。

出道觀,繼續(xù)沿路前行,見到一個碎石拼湊而成的平坦山路,走了三里路左右,還沒有見到爬坡山路,本來打算要走到云翠山的頂峰,只要升坡度,肯定路不對,果斷返回。記得南天觀左邊有過一山路,說不定是走到頂峰的路。正巧遇到一個熟悉云翠山的老者,說,這就是升到頂峰的路。路對了,就不會怕遠(yuǎn)。勁頭頓時上來了,接連爬坡了幾十米,就像緊十八盤一樣,依然是邁步艱難,胸悶氣短,這才是爬山的感覺。
一段陡一段坡度放緩,兩側(cè)蒼翠的松柏高聳入云,云翠山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頂峰臨近,先看到筆架山,光禿禿的石頭直插云霄,只有頂端有一兩棵低矮的小樹,幾座石頭小山緊緊連接,酷似筆架,故名筆架山。


走過筆架山,就是山的頂峰。遠(yuǎn)看頂峰,酷似麥積山,其山峰十分之八九都是巨石,只有頂端樹木叢生,其實就是一個茶壺蓋形狀。

前端書寫三個大字“天柱峰”,是于閣老題寫。正在左右觀看題詞和介紹,一熱情游友說,后面可以爬上去,有鐵環(huán)的。能夠爬上去?那豈不是可以“一覽眾山小”了?
尋找一圈,終于確定鐵環(huán)處只在這“一線天”處,的確是“美景險中求”,這僅容一人攀爬的八十度石頭縫隙,就是我們上山的路嗎?太有挑戰(zhàn)性了!

嘗試一段,并且嘗試下來一段,因為困難的也許不是攀爬而上,而是如何順利由縫隙里下來。結(jié)果證明,可以的。只要慢慢來,都可以爬上并且順利下來。

手拉鐵環(huán),把腳放在鐵板或者鑿出的腳窩處,用力上升身體,再抓住另一個鐵環(huán),如此不斷轉(zhuǎn)換,終于上了一個高度。眼下的有一處,看似少了一個鐵環(huán),e而另一個鐵環(huán)太高,夠不著,怎么辦?肯定不會半途而廢,斟酌再三,扳住一塊手印明顯很多的石頭,奮力蹬腳,身體上升,手再極力去抓高一些的鐵環(huán),終于順利過去。

最頂端的出口是一個一米見方的四方形洞口,鐵環(huán)沒有了,是扳住石頭,腿跪在石頭上,才爬上來,確實很不容易。
上來才發(fā)現(xiàn),再大的艱難也是值得的,三個座石頭房子,并列兩個主房,一座作為右?guī)浚瑥淖髠?cè)上幾個臺階,遠(yuǎn)山盡收眼底。視野極其遼闊,絕對站在了最高點,一覽眾山果然都很小呀!

繼續(xù)南走,還有一處可以攀爬,因為沒有抓手兒,我們放棄了,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從右?guī)看┻^,北面的完全可以得到全景。筆架山就在腳下。只是這山頂太小,也長有不少樹木,人不敢亂走,就匆匆下去了。
下去時,并不像想象的“上山容易下山難”,只要不在乎衣服的干凈與否,手腳屁股并用,下這個一線天,比上山還容易。這巨石的石縫里,能夠看得見陽光的只有那個四方的的小洞口,從底下向上看,的確很有畏難情緒。但是攀爬時,最好不要看最高處,只看腳底下和眼前的鐵環(huán),當(dāng)下的,并不難,總看最遠(yuǎn)處,只能徒增恐懼。
山石縫隙里也有綠色植被,有苦菜花,這樣石縫里的生命,真是讓人震撼。


這石縫可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這鐵環(huán)和放腳的鐵板和石頭窩,則是能工巧匠的智慧。如果這里可以躲避戰(zhàn)亂,那真是很湊效的。
繞天柱峰一周,東面有于閣老題詞“壁立萬仞,削成四方”,仔細(xì)看介紹,的確天柱峰成四方形,恰如一個四四方方的印,也叫“印峰”。 、


沒有想到云翠山的頂峰是天柱峰,更不曾想過會有這樣艱險的“一線天”,一蒙就去的云翠山,居然給了這樣的驚喜,而且還不收費,真是讓人心生感恩。


返回時,下起了小雨,一直在印證“朝霞不出門”這千萬年諺語的正確性,于是沒敢停下來休息,就一直風(fēng)馳電掣。路途往返大致九十公里,用時六個小時,爬山時間四個小時。云翠山,無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