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優(yōu)先出版】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互引研究

 出版與印刷 2021-01-23

優(yōu)先出版

題目丨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互引研究 

來源丨《出版與印刷》

作者丨馬青青

摘要丨為探究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期刊間交流的方向,以及學科間相互融合的情況,對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核心期刊互引情況進行了分析。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3—2017 年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核心期刊的引文數(shù)據為統(tǒng)計對象,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構建期刊互引網絡。通過對密度、中心勢、中心性的測量及塊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期刊互引網絡凝聚不強,期刊間的知識交流較為松散,子學科專業(yè)期刊間涇渭分明,學科內部子學科專業(yè)期刊之間知識交流不足。

關鍵詞丨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互引網絡;社會網絡分析法

一、引言

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交流傳播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信息源,承擔同行之間交流信息和傳遞知識的傳播功能;學術期刊因其同行評審機制,起到質量控制和學術評價的作用。因此,學術期刊在很大程度 上反映了學術研究的發(fā)展,不少學者通過研究學術期刊出版來探究學術研究進展。

關于編輯出版學的學科屬性及其學科歸屬的討論由來已久。鮑明和張麟認為應當將編輯出版學歸入傳播學,并從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學科發(fā)展歷史和時代需要等方面進行論證。[1] 羅紫初在《出版學基礎》中認為傳播學是編輯出版學的基礎學科,傳播學基本原理能為出版學理論體系提供重要參考。[2]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將編輯出版學作為新聞傳播學的下屬學科。在《中 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目錄中, 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收錄的來源期刊明確包括新聞傳播學和編輯出版學兩類期刊。

引文是期刊間相互關聯(lián)的紐帶,通過對期刊間的互引研究可以了解期刊間的交流情況、不同刊物在載文內容方面的吻合度以及大類學科下的不同子類學科的交流與發(fā)展情況 [3]。1985 年,多雷安(Patrick Doreian)和法拉羅(Thomas J. Fararo)利用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期刊群互引關系 [4],其后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等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中心性考察期刊引文網絡,測度學科間的知識流動,[5] 此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廣泛應用于期刊互引網絡的研究。本文使用社會網絡 分析法,以2017—2018 年 CSSCI 收錄的15 種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2013—2017 年 5 年間的引文為數(shù)據來源(2017—2018 年更新的核心期刊目錄將《中國編輯》收錄到擴展期刊來源,新增了《新聞界》,核心期刊數(shù) 量不變),構建期刊互引網絡,以探究在新聞學與傳播學一級學科目錄下,新聞傳播學和編輯出版學之間的融合情況。

二、文獻綜述

國內有不少學者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段京肅、任亞肅以2000—2004 年 [6]和 2005—2006 年 [7]CSSCI 數(shù)據分析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秦志希、盧曉華基于國內4 種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的分析,探究中國新媒體研究的理論路徑 [8]。劉自雄等對我國9 種新聞學與傳播學CSSCI 期刊發(fā)表的 1800 余篇論文進行了定量描述與定性分析,回顧了2012 年各研究領域的基本格局與熱點研究話題 [9]。高燕、徐劍基于《新聞記者》 (1983—2008) 高影響力論文論述了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yè)期刊的發(fā)展與變遷 [10]。張成良、于海飛通過對2007—2011 年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新聞與傳播研究》《現(xiàn)代傳播》刊載的論文及其作 者和引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揭示了近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11]。李武 [12] 和張志安[13]等分別通過對被SSCI 收錄的新聞學與傳播學國際期刊的分析,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國際期刊的出版態(tài)勢。崔波[14] 和鄧備 [15] 分別通過對被SSCI 收錄的新聞學與傳播學國際期刊的分析,研究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國際影響力。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研究團隊以2004—2006 年CSSCI 數(shù)據分別考察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的二次文獻轉載和Web即年下載率[16]、被引頻次和被引廣度 [17] 以及被引速率和影響因子 [18]。蔣偉偉利用不同年度的CSSCI 數(shù)據分析國內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學術規(guī)范 [19] 和期刊H 指數(shù)[20]。王園利用2003—2008 年CSSCI 數(shù)據,通過被引次數(shù)、不同學科之間引用情況以及對外文期刊引用等指標試圖揭示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的學術質量[21]。李武、劉宇基于期刊共被引數(shù)據,利用分層聚類和多維尺度分析方法,考察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的集群分布及彼此之間的親疏關系[22]。王召兵等以新聞學與傳播學類19 種期刊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對這些期刊的引文網絡進行分析 [23]。 

上述諸多的文獻計量研究均為我們了解國內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學術影響力提供了較多的參考依據,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對新聞學與傳播學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期刊自身發(fā)展狀況、期刊引文分析、期刊質量評價、期刊發(fā)文內容偏好及探究某一主題的知識圖譜。在引文研究方面,多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利用被引頻次和引用期刊指標,探究期刊的影響力,及對其他學科的引用情況,較少涉及新聞學與傳播學 一級學科下的子學科知識交流情況。本文以 CSSCI 收錄的15 種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為數(shù)據源,探究新聞傳播學與編輯出版學的融合情況。

三、研究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是對關系網絡的結構及屬性進行分析的方法,并將復雜無序、難以理清的關系網絡可視化為直觀的圖形 [24]。社會網絡分析軟件工具有近30 種,使用最為普遍的是Ucinet 軟件。這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網絡分析軟件,可以將電子表格編輯功能與各種統(tǒng)計分析的運算方法結合在一 起,與多種軟件進行數(shù)據交換,而且還集成了用于大型軟件分析的Pajek 和用于繪圖的 NetDraw[25]。本文使用Ucinet6 對期刊的互引矩陣進行密度分析、中心勢分析、中心性分析和塊模型分析,揭示各期刊在15 種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結構與地位。

網絡密度是指網絡圖中實際存在的關系數(shù)目與構成完全圖應存在的關系數(shù)目之比 [26], 是衡量網絡凝聚力水平的重要標志 [27]。期刊互引網絡密度反映了期刊之間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取值范圍為0~1,網絡密度越大說明期刊之間的聯(lián)系越緊密。 

網絡中心性是用來描述期刊在網絡中的位置與重要性,由度中心性、中間中心性、 接近中心性三個指標構成[28]。度中心性是指期刊與網絡中其他期刊的關系數(shù)目[29],期刊的度中心性越大,說明該期刊與其他期刊的聯(lián)系越緊密。中間中心性反映了某期刊對整個網絡信息流動的影響能力 [30],中間中心性高的期刊在網絡中起到溝通其他小團體的作用,中間中心性為0 的期刊沒有起到溝通網絡中其他期刊的作用,位于網絡中相對邊緣的位置。接近中心性以與其他點的距離來衡量,反映了期刊獲取信息不受其他期刊控制的程度 [31]。期刊越容易與其他期刊發(fā)生聯(lián)系,其接近中心性越大,越位于期刊網絡的相對核心位置。 

塊模型分析關注網絡中的各點在結構上的對等性,以相互對等、擁有類似結構特征為標準劃分網絡中的點 [32],并考察劃分各個 “塊”之間是否存在關系。塊模型分析主要用來研究網絡的總體特征。

四、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互引實證 研究

1.數(shù)據獲取與處理

由布拉德福定律可知,某一專業(yè)學科領域的大部分論文集中于少數(shù)專業(yè)期刊中 [33]。少數(shù)核心期刊文獻引用關系可以較大程度地代表該學科領域內文獻的引用關系[34]。2017—2018 年 CSSCI 收錄的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包含15 種,分別為《編輯學報》《編輯之友》《出版發(fā)行研究》《出版科學》《當代傳播》《國際新聞界》《科技與出版》《現(xiàn)代出版》《現(xiàn)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 《新聞界》《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國出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其中《現(xiàn)代出版》是在 2010 年末由《大學出版》更名而來,統(tǒng)計數(shù)據時已考慮到此情況,更名對統(tǒng)計結果沒有影響。以中國引文數(shù)據庫2013—2017 年 5 年 間的15 種期刊引文信息為數(shù)據源,得到期刊 互引矩陣(見表1)。矩陣的“行”為引用期刊,“列”為被引期刊。本文采用Ucinet6 對期刊互引矩陣進行可視化表示和定量分析, Ucinet 既可處理多值數(shù)據,也可處理二值數(shù) 據,但二值矩陣更適用于網絡結構分析,因此需要將表1 的矩陣轉換為二值矩陣 [35],不考慮期刊自引情況,去掉15 個自引數(shù)據,剩 余210個數(shù)據,其和為20 917,除以 210,值為 99.6。設置閾值為100,即當表格內的數(shù)值大于等于100 時轉換為1,小于100 時為0(見表2)。將表2 數(shù)據導入Ucinet6 得到期 刊二值矩陣的可視化結果(見圖 1)。

2.分析結果

(1)密度分析 

15種期刊網絡可能產生225種引用關系,在不考慮引用次數(shù)的情況下,實際存在的有 213 種引用關系,去除自引數(shù)據,期刊互引網絡密度高達0.943。密度值過高,不具有揭示網絡關系特征,因此需要考慮期刊二值網絡。在 Ucinet中計算二值矩陣圖的網絡密度,得到密度值為0.329。從圖1來看,聯(lián)系并不是十分緊密,這是因為從學科角度來看,新聞傳播學與編輯出版學兩個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較少,兩個學科之間的研究自成一體, 研究內容、期刊發(fā)文結構等具有內部一致性,而與另一個學科關聯(lián)不夠。

(2)中心勢和中心性分析

中心勢反應了網絡是在多大程度上圍 繞某些特定的點組成,它與密度相互補充, 共同反應網絡的總體特征,中心勢越大, 網絡越向少數(shù)期刊集中。在Ucinet6 中使用二值矩陣圖計算得出中間中心勢(Betweenness)為7.34%,點入度中心勢(Indegree)為 26.02%,點出度中心勢(Outdegree)為 18.37%,數(shù)值皆較小。這表明期刊互引網絡整體的集中度不高,說明期刊之間的互相引用不足,在15 種期刊互引網絡中沒有明顯的領軍期刊或權威期刊。原因在于期刊的載文內容各有側重,如《編輯之友》和《編輯學報》側重編輯理論和編輯業(yè)務,《新聞大學》和《當代傳播》關注新聞傳播學理論,《新聞記者》和《現(xiàn)代傳播》重視傳媒相關話題,[36]期刊各自形成特色。 

表 3 列出了二值矩陣的三種中心性計算結果和排序,入度中心性是指某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數(shù)目,出度中心性是指某期刊引用其他期刊的數(shù)目,內接近中心性和外接近中心性是指某期刊知識信息獲取或傳播不受其他期刊控制的程度,表中兩個接近中心性值越大,期刊越不受其他期刊控制。中間中心性反映網絡中某期刊位于網絡中其他兩點中間的程度,值越大越起到溝通其他小團體的作用。在期刊互引網絡中,《國際新聞界》的入度最大,被網絡中較多期刊引用,《編輯之友》的出度最大,說明該期刊更傾向于吸收其他期刊的知識信息?!毒庉嬛选泛?《中國出版》是中間中心性最突出的兩種期刊,在網絡中起橋梁的作用?!秶H新聞界》是期刊被引網絡中接近中心性較高的期刊, 即所有其他期刊引用該刊時路徑最短,表明 《國際新聞界》的知識信息更容易被其他期刊吸收。由圖1 可以看到,有8 種期刊直接引用《國際新聞界》,除《現(xiàn)代出版》外, 其他期刊均可通過《編輯之友》或《中國出版》間接吸收《國際新聞界》的知識信息。另外,從表3可以看到,《新聞界》和《現(xiàn)代出版》入度中心性為0,表明其他期刊對這兩種刊物引用較少。且《現(xiàn)代出版》還較少引用網絡內其他期刊,成為網絡內較孤立的點,與網絡中其他期刊交流較少。觀察其引文數(shù)據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出版》5年內的發(fā)文量為895篇, 引文量為3245,篇均引文量為3.6,較少引用其他期刊論文。

(3)結構分析 

使用Ucinet 中的CONCOR 程序對期刊互引矩陣進行分析,由于研究的是期刊間的互相引用關系形成的結構對等性,因此忽略期刊自引數(shù)據。運算結果將15 種期刊分為8 個子群,各個子群內部成員結構對等。圖2為子群樹形圖,圖3為分群矩陣圖,表4為子群密度圖。

由分群矩陣圖可以看到,15 種期刊按照專業(yè)方向和引用情況被分為了8 個子群,四個為編輯出版學刊物,四個為新聞傳播學刊物,兩者涇渭分明。若進一步分析子群間的引用情況,需要構建期刊互引矩陣的像矩陣,使用Ucinet6計算期刊互引矩陣(不考慮自引)的密度為99.605,將子群密度表中的數(shù)值與 其相比,大于99.605 的數(shù)值替換為1,小于 99.605 的數(shù)值替換為 0,得到表 5。 

觀察像矩陣和子群密度表可以發(fā)現(xiàn),編輯出版學刊物和新聞傳播學刊物互相引用較少,兩個子學科間知識交流較少,其中新聞傳播學期刊的四個子群對編輯出版學期刊四個子群的引用皆低于密度值,說明新聞傳播學不傾向于與編輯出版學進行知識交流。觀察編輯出版學的四個子群發(fā)現(xiàn),編輯之友& 中國出版子群和出版發(fā)行研究& 現(xiàn)代出版& 出版科學子群被本子群和其他子群引用較多,說明這兩個子群在編輯出版學引用網絡中處 于核心位置,編輯學報&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子群引用本子群和其他子群較多,說明它較多地吸收其他子群的知識,在編輯出版學引用網絡中處于“交通樞紐”位置??傮w來看, 編輯出版學的四個子群間的交流較為密切;在新聞傳播學的四個子群中,新聞界& 當代傳播子群較少被其他子群和本子群引用,說明其較少充當“知識源”的角色;新聞傳播學的四個子群間的聯(lián)系也較為密切,但還是不如編輯出版學期刊引用關系密切。在整個 矩陣中,編輯之友& 中國出版子群和國際新聞界& 現(xiàn)代傳播子群起到了溝通編輯出版學的四個子群和新聞傳播學的四個子群的作用,是新聞傳播學與編輯出版學溝通的中介。為了更形象展示期刊子群間的關系,將期刊互引矩陣的像矩陣導入 Ucinet6 進行可視化處理得到圖4??梢钥吹剑麄€期刊互引網絡聯(lián)系并不緊密,分成兩個較大團體;在各自團體中,子群之間相互頻繁引用;網絡中各個子群關系較為平等,沒有明顯的等級結構。與前面中心性的計算對比可知,中間中心性較高的 期刊,在整體網絡中起到中介作用,對整體結構的分析與對局部的分析能夠相互印證, 相互檢驗。

3.結果討論

通過對新聞學與傳播學核心期刊互引網絡的密度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期刊互引網絡凝聚力不強,期刊間的知識交流較為松散;通過對中心性分析,發(fā)現(xiàn)期刊網絡整體的集中度并不高,沒有哪個期刊位于整個網絡中的絕對支配地位;通過塊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期刊互引網絡形成了兩個群體,分別是編輯出版學和新聞傳播學,說明在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內部有兩個明顯的子學科分類,兩個子學科相對獨立,只有少數(shù)期刊充當了其間溝通的橋梁。

五、結語

1998 年,教育部第三次修訂《普通高 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將編輯學和圖書出版發(fā)行學整合為“編輯出版學”,與“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并列, 同時作為“新聞學與傳播學”類目的二級學科, 此后未對“編輯出版學”的學科歸屬做改動。但是學者魏玉山教授和張志強教授根據對國內編輯出版學的教學科研調查情況,并結合國外對編輯出版學的歸屬判定,發(fā)現(xiàn)編輯出版學與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分野越來越清晰,認為編輯出版學不屬于新聞學與傳播學。結合本研究的數(shù)據,進一步驗證了編輯出版學與新聞傳播學的關系確實并不像新聞學與傳 播學的關系那么明確。但本研究的數(shù)據也顯示,編輯出版學和新聞傳播學也存在一定的知識交流,例如《編輯之友》和《中國出版》對新聞傳播類期刊引用較多,充當了兩期刊子群知識交流的橋梁,而且根據各期刊欄目的設置,可以發(fā)現(xiàn)編輯出版學期刊與新聞傳 播學期刊在發(fā)文主題上有一定的重合。美國 著名科學社會學家D. 普賴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在其代表作《小科學、大科學》 一書中指出,科學發(fā)展一般是兩種趨勢并行,一是學科越來越交叉,二是學科越來越細分。新聞傳播學與編輯出版學期刊之間知識交流較少不利于學科發(fā)展,隨著大科學的發(fā)展, 應該有融合不同學科的綜合性期刊脫穎而出, 新聞傳播學和編輯出版學之間不應該涇渭分明,有潛力的期刊可以進一步融合為綜合性 期刊。

參考文獻

[1] 鮑明,張麟 . 走進傳播學:編輯學、出版學的戰(zhàn)略選 擇 [J].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18(7):91-96.

[2] 羅紫初,吳赟,王秋林 . 出版學基礎 [M]. 太原:山 西經濟出版社,2005.

[3] 楊利軍,趙艷枝 . 我國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J]. 情報雜志,2010,29(3):6-10.

[4] DOREIAN P, FARARO T J. Structural equivalence in a  journal network[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5,36(1):28-37. 

[5] LEYDESDORFF L, RAFOLS I. 2011 Indicator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journals:Diversity,centrality,and citations[J].Journal of Informetics,2011,5(1):87-100. 

[6] 段京肅,任亞肅 . 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期刊影響力研 究報告(2000—2004)——基于 CSSCI 的分析 [J].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28(5):36- 44.

[7] 段京肅,任亞肅 . 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期刊影響力研 究報告(2005—2006)——基于 CSSCI 的分析 [J]. 新聞大學,2009(2):19-25.

[8] 秦志希,盧曉華 . 中國新媒體研究的理論進路——基 于國內四種新聞傳播學期刊的分析(2006—2011)[J]. 新聞界,2013(1):25-29.

[9] 劉自雄,劉年輝,馬凱,等 .2012 年度我國新聞傳播 學研究綜述——基于 9 種 CSSCI 期刊的分析 [J]. 現(xiàn) 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3):41-48.

[10] 高燕,徐劍 . 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期刊的學術發(fā)展與變 遷——基于《新聞記者》(1983—2008)高影響力 論文的實證研究 [J]. 新聞記者,2010(2):44-48.

[11] 張成良,于海飛 . 近年來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的研究 回顧——基于 4 種 CSSCI 期刊的統(tǒng)計分析(2007— 2011)[J]. 新聞研究導刊,2013,4(6):56-62.

[12] 李武 . 新聞傳播學國際期刊出版態(tài)勢——基于 SSCI 期刊的計量分析 [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3(1):85-89.

[13] 張志安,賈鶴鵬 . 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國際發(fā)表現(xiàn) 狀與格局——基于 SSCI 數(shù)據庫的研究 [J]. 新聞與傳 播研究,2015,22(5):5-18,126.

[14] 崔波,姚凱波 .2014—2017 年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學 術影響力研究——基于45種SSCI期刊[J].編輯之友, 2019(5):38-42.

[15] 鄧備 . 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國際化現(xiàn)狀——基于 SSCI 傳播學期刊的實證研究 [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18,39(9):148-152.

[16] 劉芳,鄧三鴻,王昊 .2004—2006 年中國新聞學與傳 播學期刊二次文獻轉載及 Web 即年下載率分析 [J]. 出版科學,2008,16(5):33-38,79.

[17] 胡媛帥,鄧三鴻,王昊 . 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被引 次數(shù)和被引廣度分析——基于 CSSCI 的統(tǒng)計分析 (2004—2006)[J]. 出版科學,2008,16(5):47-56.

[18] 周冬敏,鄧三鴻,王昊 . 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被引 速率和影響因子分析——基于 CSSCI 的統(tǒng)計分析 (2004—2006)[J]. 出版科學,2008,16(5):57-71.

[19] 蔣偉偉 .2004—2006 年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學術 規(guī)范分析 [J]. 出版科學,2008,16(5):39-46,32.

[20] 蔣偉偉 . 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的 H 指數(shù)分析——基 于 CSSCI(2000-2007 年度)數(shù)據 [J]. 西南民族大學 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10):95-100,297.

[21] 王園 . 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J]. 西 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31(11):277-280.

[22] 李武,劉宇 . 我國新聞傳播學期刊集群分布及其親疏 關系研究 [J]. 出版科學,2012,20(3):17-24.

[23] 王召兵,陳燕,王標,等 . 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的互 引分析 [J]. 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2,24(1):17-20.

[24] 沃瑟曼,福斯特 .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與應用 [M]. 陳禹,孫彩虹,譯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25] 王陸 . 典型的社會網絡分析軟件工具及分析方法 [J]. 中國電化教育,2009(4):95-100.

[26] 朱慶華,李亮 . 社會網絡分析法及其在情報學中的 應用 [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31(2):179-183, 174.

[27] 雷輝,聶珊珊,黃小寶,等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 網絡傳播主體行為特征研究 [J]. 情報雜志,2015, 34(1):161-168.

[28] 宋歌,葉繼元 . 基于 SNA 的圖書情報學期刊互引網 絡結構分析 [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35(3):27- 34.

[29] 易明,王學東,鄧衛(wèi)華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社會化 標簽網絡分析與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 [J]. 中國圖書 館學報,2010,36(2):107-114.

[30] 李亮,朱慶華 .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實 證研究 [J]. 情報科學,2008,26(4):549-555.

[31] 魏瑞斌 . 社會網絡分析在關鍵詞網絡分析中的實證研 究 [J]. 情報雜志,2009,28(9):46-49.

[32] 張存剛,李明,陸德梅 . 社會網絡分析——一種重 要的社會學研究方法 [J]. 甘肅社會科學,2004(2):109-111.

[33] 李江,伍軍紅,孫秀坤 . 中國科技期刊的“核心區(qū)” 研究——基于布拉德福定律與二八法則的統(tǒng)計分析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69-873.

[34] 李秀霞,馬秀峰,程結晶 . 基于耦合強度的我國圖書 情報學核心期刊社會網絡分析 [J]. 中國科技期刊研 究,2016,27(5):526-534.

[35] 田大芳 . 圖書情報學期刊互引網絡結構分析 [J]. 情報 雜志,2009,28(6):48-51,29.

[36] 張義濤 . 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期刊發(fā)展狀況研究報告 (2011—2015)[D]. 南京:南京大學,2017.

(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