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說說通假字 來源:《出版與印刷》2017年第3期P64-66 作者:夏劍欽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17.03.015 一 通假字內(nèi)涵及其類型 什么叫通假字?得從漢字本身說起。 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每個漢字都有一定的形體,有一定的讀音,表示一定的意義。漢字記錄同音詞,必須根據(jù)詞義的不同而采用不同形體的字,彼此之間不能變換。例如:早晚的早,一定得寫成“早”,不允許寫成棗子的“棗”、洗澡的“澡”、跳蚤的“蚤”等。 但是,在我國先秦兩漢的古籍中卻存在著與上述相反的情況。一個詞可以用應(yīng)該用的這個字,也可以用不應(yīng)該用的那個字。如早晚的“早”,《左傳·隱公元年》中有一句“不如早為之所”,用的是“早”字,而《史記·項羽本紀》“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一句中卻用“蚤”;又如表示“如同,好比”的“猶”,《論語·先進》“子曰:‘過猶不及’”,用的是“猶”,而在《孟子·梁惠王下》“今之樂由古之樂也”中卻用“由”。這種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來應(yīng)該寫的那個字的現(xiàn)象,就是我們所說的“通假”。 通,表示兩個字由不能變換,到能用這個字代替那個字,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借的意思,表示本來應(yīng)該用這個字,而借用了另外一個字,也可說是假借。因而通假字包含通用和假借兩個方面。 一般說,凡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叫做通用,例如“反”通“返”,“知”通“智”。凡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字,古代有時可以借代,叫做假借。例如早晚的“早”借“蚤”代,猶如的“猶”用“由”代,等等。如果我們把古書中本來應(yīng)該寫的那個字叫做正字或本字的話,那么,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通用或借代的便是通假字,一般記作“某”通“某”。例如“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中的“反”字通“返”,“返”是正字,“反”是通假字;“今之樂由古之樂也”的“由”通“猶”,“猶”是正字,“由”是通假字。 二 “通假”假借與“六書”假借之異同 顯然,通假字中包含有假借字,但它與文字學上“六書”中的假借卻是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qū)別之點。相同的是,它們都是“以音為主”,“依聲托事”;不同的是,六書的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字義孳乳現(xiàn)象,而通假的假借卻是“既有其字,同音相代”的用字分歧現(xiàn)象。 具體說來,“六書”的假借是語言中有了一個詞,可是還未造出記錄這個詞的字,就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以后也不另造專字了。例如:來,本義指小麥,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說:“來,周所受瑞麥來麰?!苯栌米鱽硗摹皝怼?;西,本義是鳥棲巢上,《說文》:“西,鳥在巢上也,象形。”借作東西南北的“西”;叔,本義是拾取,《說文》:“叔;拾也。從又,尗聲。”借作叔伯的“叔”;等等。這類字被借走以后,本義逐漸喪失,新義逐漸被固定下來,約定俗成,以后便不為它另造新字了。 至于通假中的“假借字”,則是“既有其字”的同音替代,實質(zhì)上是因為音同或音近,古人寫了別字。不過,這種別字一經(jīng)承襲,得到公認,就有其約定俗成的制約性,而不同于一般的所謂別字了。這種字與“六書”假借的明顯區(qū)別是,在同時期的古籍中還能夠找到它們的正字,而且正字與借字經(jīng)常混用。舉例來說,“被”的本義是被子,借作表被動的介詞“被”,這是“六書”的假借;“被”又借作“披”,并與“披”字有并存混用的現(xiàn)象,這就是通假。 可見判定古書中的通假字有兩個條件:一是借字與正字的古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這是通假的基礎(chǔ);二是借字與正字有并存現(xiàn)象,有的在同一時期甚至同一作者的作品中,或用這個字,或用那個字。后一個條件,礙于古籍流傳過程中版本的變動,問題較復(fù)雜,故不便苛求。 三 通假字與古今字的關(guān)系 通假字與古今字之間也有些聯(lián)系,而且學術(shù)界對通假字是否包括一部分古今字,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通假是指用字的方法,古今字是指造字的先后,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一類古今字(即區(qū)別字),如:“知”和“智”,它們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有人把它排除在“假借”之外,這是正確的,因為假借字與本字在意義上一般沒有聯(lián)系。而區(qū)別字則不然,它們是后起的字(今字)與原來的字(古字)意義相通。不過,也正因為它們之間意義相通,古人經(jīng)常通用,所以習慣上又叫通假字,這是就用字的方法來說。因此,通假字與古今字之間確有交叉的地方,即有一類古今字(區(qū)別字)同時又是通假字。如“知”與“智”、“反”與“返”便是這樣,就造字先后講是古今字,從用字方法講又是通假字。 四 通假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歷史原因 在先秦兩漢的古籍中,通假是普遍現(xiàn)象,唐代以后使用文字逐漸規(guī)范,通假現(xiàn)象也就逐漸減少了。至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通假現(xiàn)象,其原因大體是這么幾點:一是“正字”一直沒有被固定下來而出現(xiàn)同音替代;二是由于地方習慣而寫成另一個字;三是由于著作者提筆忘字而臨時寫了別字,以后的人也跟著那樣寫別字。對于這個問題,漢代訓詁學家鄭玄說:“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假借為之,趣之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xiāng),同言異字,同字異言,于茲遂生矣?!保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序錄》引)他的這段話,講的便是產(chǎn)生通假字的主要原因。 先秦兩漢古籍,使用的通假字很多,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一定的困難。有些通假字,乍看并不生僻,但照著這個字義去理解,往往是自以為懂了,而實際上差得遠。這叫做望文生義,是讀古書的大忌。例如:我國古代有一種叫“司徒”的官,管水土、行政區(qū)域、賦稅等。為什么稱司徒?過去的注釋望文生義,說是“主徒眾”,顯然與司徒所管理的事務(wù)不符。還有一種叫“司空”的官,管百工營造。這個官名的舊注更可笑:“空尚主之,何況于實?!保ㄒ姟栋谆⑼āし夤钇罚┈F(xiàn)代著名的語文學家楊樹達先生指出:“徒”“空”都是通假字,徒就是土,空就是工。(見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卷六)當然,如果司徒、司空仍像金文那樣寫成司土、司工,那就誰也不至于誤會了。所以清代學者王引之說:“字之聲同聲近者,經(jīng)傳往往通假。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釋,則詰 五 通假字的分類方法及讀音問題 根據(jù)通假字與正字的關(guān)系,通假現(xiàn)象一般有兩種分類的方法。一是就字形筆畫而言,通假字可分為:“異文通假”,如蚤早、矢屎;“省文通假”,如反返、采彩;“增文通假”,如有又、匪非。二是就讀音而言,通假字可分為音同通假和音變通假。音同通假,其中又分聲符相同的,如辟避、禽擒;聲符不同的,如倍背、由猶。音變通假中又分雙聲通假和疊韻通假。雙聲通假如烝眾、亡無(亡和無,古音同屬明紐,是聲母相同的雙聲字);疊韻通假如信伸、詳陽。此外,還有所謂旁紐通假,即通假字與本字聲母發(fā)音部位相近。 由于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歷史變化,有些借字與本字在古代是音同或音近的(具有雙聲、疊韻關(guān)系),但今天已不易看出它們之間存在語音上的聯(lián)系了。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譯:萬一突然產(chǎn)生了齊國田常和晉國六卿那樣的臣子,沒有得力的輔佐,怎能救助呢?)這里“拂”通“弼”,“輔拂”就是“輔弼”。“拂”(fú)和“弼”(bì)今天已不同音,但上古沒有輕唇音f,今天聲母是f的字,古音聲母是b或p。所以“拂”和“弼”古音聲母相同(雙聲),讀音相同或相近,是完全可以通假的。又如《三國志·諸葛亮傳》:“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逼渲械摹靶拧保▁ìn)通“伸”(shēn),今音聲韻都不同,而“信”和“伸”古音同在“真部”,是韻母相同的(疊韻)字,可以通假。為了識別這一類通假字,我們還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點古音通假的理論知識。 關(guān)于通假字的讀音問題,根據(jù)古書注釋上“讀若、讀為、讀如”的訓詁通例,以及清代訓詁學家“聲隨義轉(zhuǎn)”的主張,我們認為通假字應(yīng)該“破讀”而讀正字的音。也就是說,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通假字,要能夠從上下文識別它,知道它的意思而確定它的正字是什么,然后讀那個正字的音。例如《楚辭·九歌》:“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逼渲械摹氨弧弊志蛻?yīng)該讀“披”(pī)。這樣才便于我們按正字理解字義,不至于望文生義。 (作者單位:岳麓書社)e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