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晚唐文人的朋友圈里,有一位詩人最為活躍。他的朋友各個都是詩壇名人,而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倒霉。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少年孤苦,四考及第,開始了坎坷的官場生涯。韓愈所在的時代,已是盛唐陌路?;鹿佼?dāng)?shù)?,藩?zhèn)割據(jù)。再強盛的王朝,都無法忍受這樣大的蛀蟲蠶食著盛世。可他依舊是幸運的,遇上了唐憲宗以及他揮筆寫下的“元和中興”。如若不是元和十四年(819年)那場信佛狂潮,韓愈還能繼續(xù)在朝堂之上一展才華。但他的才華用到那篇《論佛骨表》上,就成了貶謫的導(dǎo)火索。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直言進諫,一心為國卻遭此貶謫,韓愈內(nèi)心凄苦。想起此時正是好友柳宗元與劉禹錫風(fēng)光的日子,他內(nèi)心的酸澀更是加重了許多。他寫詩過去,抱怨友人沒有為自己說情,懷疑自己被拋棄在了這窮山惡水之地:
或慮語言泄,傳之落冤仇。 二子不宜爾,將疑斷還不。 韓愈的文采或許流傳千古,但論起他跌跌撞撞的一生,似乎并不能算得上灑脫。韓愈是典型的宅男,出口或許成章,但游山玩水卻不是行家。他還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點:恐高。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曾經(jīng)告假回到洛陽,前往華山游玩。上山時不覺有什么,待韓愈登上華山的高峰,回頭望去,只見山勢險惡,一下子犯起了恐高的毛病。頓時靠著山崖大哭,還將遺書寫好扔了下去。同行之人無奈,最終將韓愈灌醉,裹著毛氈用繩子將他放下了山。韓愈似乎與我們想象之中不食人間煙火的文人大相徑庭,但也正是因為他的真實,才讓他于茫茫文壇宦海里,尋到最知心的友人。 與韓愈合稱“韓孟”的苦吟詩人孟郊,正是他知心的好友之一。貞元八年(792年),孟郊下第。也就是在這次應(yīng)試期間,孟郊結(jié)識了比他小十七歲的韓愈?!杜f唐書》中稱孟郊:“性孤僻寡合,韓愈見以為忘形之。”兩人在性格方面太過相似,哪怕年齡差異太大,依舊成為了好友。孟郊的命途多舛,仕途也是坎坷多蹇,正是由于韓愈的鼓勵推崇,才得以詩名大振。貞元十七年(801年),五十一歲的孟郊至洛陽應(yīng)銓選,選為溧陽縣尉。貞元十八年赴任時,韓愈作《送孟東野序》:“東野之役于江南,有若不釋然者。” 孟郊是唐朝難得的詩人,卻不是難得的好官。他沉迷于自己的苦吟,對于政務(wù)幾多忽視。甚至在做縣尉時,要專門雇傭一個人來代替他做縣尉的事,同時把他的薪水分一半給那人。自己即使窮困至極,也只活在自己的苦吟與詩歌之中,潦倒而死。孟郊重情卻不重義,他對待妻子,可以寫出:“心心復(fù)心心,結(jié)愛務(wù)在深。一度與離別,千回結(jié)衣襟”;對待母親,可以寫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對待父親,可以寫出:“兒生月不明,兒死月始光。兒月兩相奪,兒命果不長”,可對待官場,卻連自己的工作都不愿去參與。孟郊將自己的一生都囚禁在了詩文里,孤苦無依地死去,留下一個“詩囚”的名聲,供后人回憶。 “郊寒島瘦”里另一位主人公賈島,依舊與韓愈交情匪淺。孟郊“一生空吟詩,不覺成白頭”;賈島則是“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碑?dāng)然,賈島與韓愈的相識,也同詩有關(guān)。孟郊愛詩成癡,賈島亦是癡情中人。那時賈島還是和尚,有一日他作了兩句詩:“鳥棲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笔恰巴啤笔恰扒谩?,賈島一直斟酌不定。而他當(dāng)時正騎著一頭小毛驢,反復(fù)做著推和敲的動作,一個不注意,就撞到了刑部侍郎韓愈的轎前??身n愈不僅沒有怪罪他,反倒在聽完他的斟酌后,親自幫他定下了那句詩為:“僧敲月下門”。而“推敲”這一詞語,也由他而產(chǎn)生。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這首詩罷,賈島對韓愈的佩服與感激由心而發(fā)。他決心不做和尚,脫掉僧衣,蓄發(fā)還俗??嘈淖x書,最后科舉登仕。雖然屢次進士不第,但他最終還是當(dāng)上了長江主簿,世人稱他與孟郊“郊寒島瘦”之余,還要稱他一聲賈長江。在孟郊死后,韓愈傷痛之余,也寫下一首《贈賈島》來勉勵友人: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李賀少年成名,兒時就癡迷于作詩。而他認為寫詩一定要到民間去找靈感,于是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小布袋出門,想到好的字句就寫下來,扔進布袋里。這樣的靈感記錄讓他十幾歲時就名滿京城。當(dāng)時的一代文宗韓愈也聽到了他的名聲,心生好奇,決定登門拜訪。來到李賀家,韓愈故意考他,讓他就眼前的景物即興作詩一首。當(dāng)年李賀僅十八歲,毫不怯場就寫下一首《高軒過》:“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dāng)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全篇九十四字,字字珠璣,讓韓愈直呼天才。后聽聞李賀因避諱父親李晉肅的名諱無法中舉,韓愈怒而直言:“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天才終究被天妒,元和十一年,年僅二十七歲的李賀纏綿病榻,將要離開這短暫一趟的人間。他臨走時,是韓愈陪在身旁。后人為了紀(jì)念這位浪漫神秘的“詩鬼”,編出無數(shù)的故事,來為他的死亡畫上一個神化的結(jié)尾。傳言他臨死時,有一紅衣公子立于李賀床前,帶著玉帝的旨意,前來人間喚他位列仙班:“我受天帝派遣,來請您為剛建成的白玉樓做詩?!?/span>韓愈就像一位才子的守護者,為他們的仕途鋪滿鮮花,再親自送他們離開。他為大唐文壇提供了許多舉世罕見的才子,也為唐朝的歷史,增添了許多濃墨重彩。-作者- 霜見十九,00后自由寫手,喜愛一切古風(fēng)的事物。遇見是緣,點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