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正在趕來的路上,請各位客官隨后在【喜馬拉雅FM】APP中搜索 “大錘說史” 關注收聽本期音頻節(jié)目。 友情提示 《水滸細節(jié)解密》系列正在繼續(xù),本期第一百四十六回! 在后臺回復“水滸傳”三個字,看梁山好漢的精彩故事! 最近大錘的水滸細節(jié)解密,一直跟列位讀者聽友,聊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涉及的各種飲食。本期大錘要介紹的,是一種大家如今已經(jīng)不大熟悉的古代菜肴——鲊。 鲊在《水滸傳》中沒有單獨出場的記錄,它都是作為宴席的一道配菜出現(xiàn)的。比如書中描述花和尚魯智深在雁門縣遇到自己救過的金翠蓮父女時,金老款待魯智深,就上街購買了鮮魚、嫩雞、釀鵝、肥鲊等菜肴,拿回來擺酒,這些菜肴中,肥鲊排名第四位;另外一次鲊類菜肴出場,則是及時雨宋江在鄆城縣內(nèi)遇到了外宅閻婆惜的母親閻婆,當時閻婆惜與宋江關系比較僵,所以閻婆力邀宋江來家里吃酒,因為是臨時起意,所以閻婆家里不曾備下酒席,因此閻婆就上街采買了鮮魚、嫩雞并肥鲊等菜肴,回來直接裝盤,配上自己家里的幾樣菜蔬,就上桌了。 從《水滸傳》中對鲊的描寫來看,這類菜品在書中描寫的北宋末年市井中,具有兩個明顯特征,一個特征就是鲊的檔次不低,屬于可以拿來待客的酒宴配菜,另一個特征就是它屬于當時的成品菜肴,拿來就可以裝盤送上席面了,并不用再另行烹飪。 鲊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種古代菜肴。根據(jù)現(xiàn)代學者的考察,我國先民吃鲊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秦漢時代,算起來距今已經(jīng)有2000多年。鲊本質(zhì)就是一種生食的菜品,是不經(jīng)過火力烹飪的。最初版本的鲊,只用新鮮的魚,將其刀工加工(比如切片)之后,加入鹽等各種調(diào)味料,以及米或者紅曲之類有利發(fā)酵的東西,一并封入壇中,經(jīng)過多天的儲存發(fā)酵,最終腌制成為一種口味非常獨特的菜肴,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對肉食進行發(fā)酵。鲊在典籍中頻繁出現(xiàn),大致是在三國兩晉時期之后。成書于1500年前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記載了多種鲊的做法。 應該說,鲊的最初誕生,跟古人當時保持的生食文化有直接關系,在古代早期,因為烹飪技術條件以及食品衛(wèi)生的認知限制,所以古人保留了不少生食的菜肴和食用文化。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史記》鴻門宴故事,劉邦手下猛將樊噲闖入宴會現(xiàn)場,項羽認為他是壯士,令左右賞賜給樊噲酒食,當時項羽侍從給樊噲的就是一條生豬腿,樊噲直接放在盾牌上,用佩劍切肉就這么生吃了。而直接生吃肉食,除了健康問題之外,沒有調(diào)味的肉類,也不好吃,所以古人就逐漸開發(fā)出一些對生肉食品的加工方法,而針對生魚的鲊,正是這種生食文化的一個衍生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鲊類菜肴的品種日漸豐富。到了《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活動的宋代,鲊類菜肴非常流行,而且已經(jīng)從最初的魚類鲊發(fā)展到其他多種肉類也可入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