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49年到264年,曹魏政權向司馬政權過渡。 過渡不是排隊上車,而是排隊殺人:車上的不想下,車下的要搶位。 和司馬家族爆發(fā)第一場大戰(zhàn)的,是王凌,在251年。 王凌,愛看《三國演義》的人比較陌生,但在歷史上,他卻鼎鼎大名。 王凌,生于172年,是王允——謀殺董卓的那個王允的大侄。董卓的手下報仇時,只有王凌和他哥翻墻逃生了。 王凌和司馬朗、賈逵的關系非常好。 司馬朗,生于171年,比王凌大一歲,是司馬懿的親大哥。 賈逵,生于174年,比王凌小兩歲。 生于179年的司馬懿,在王凌、賈逵這兒,是小老弟。 賈逵活到228年就掛了,比他大的王凌,身體卻是很好,司馬懿活著,他就活著。司馬懿還裝了幾次病,王凌不用裝,就是身體沒毛病。 他有的,只是心病——司馬家族勢力太大。 239年至249年,曹爽和司馬懿爭斗。曹爽拉攏王凌,任命他為征東將軍、假節(jié)、都督揚州軍事。 但曹爽專權,搞得天怒人怨,司馬懿收拾曹爽時,王凌并未出手相救。 司馬懿對王凌這位老大哥,也進行了安撫,將他升為太尉。 但是,王凌對司馬懿卻不滿意。在他看來,這魏國是老曹家的,曹家人怎么折騰,那是人家的事,你司馬家現在架空曹家,算什么事,這不是強臣壓弱主嗎? 王凌仿佛看到他叔叔王允當時遇到的情景,強臣董卓欺負弱主漢獻帝。 王允選擇刺殺董卓,而王凌的選擇是另立強主。他認為現在的魏主,曹三代曹芳太弱,壓制不了司馬懿,他想立曹二代曹彪。 他把計劃,告訴他的兒子王廣。王廣卻反對說:干大事,要以人情世態(tài)為本。 拿到現在,所謂人情世態(tài),就是民心。 王廣接著說:曹爽他們失去民心,失敗是情理之中?,F在雖然沒辦法猜測司馬懿的本心,但他現在沒做什么壞事,他選用人才,撥亂反正,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再退一萬步,他們父子都手握兵權,不容易推翻吧。 王凌的這個兒子,口碑和才能比當爹的好。他的名氣,和鐘會并列。 但是,王凌不聽兒子的意見。他還有個本錢,外甥令狐愚當兗州刺史,而曹彪的封地就在兗州。 沒想到,舅舅和外甥剛剛聯(lián)手,外甥就生病死了。外甥的幕僚隨后就向司馬懿告發(fā)了王凌的陰謀。 這個時候,仍是249年,司馬懿雖然得到密報,但沒有證據。他一邊防備,一邊等。 到251年,孫權重病,怕自己死后曹魏進攻,派人把涂水決堤。 王凌以此為借口,向中央討要虎符,調動揚州大軍去“教訓”東吳。 司馬懿早已識破他的用意,回復兩字——不準。 王凌沒招,只好派自己的心腹去勸新任兗州刺史造反。 沒想到,他的心腹和新任刺史聯(lián)名告發(fā)了他。 司馬懿見時機成熟,調集數萬大軍,直撲揚州州府壽春。 等王凌發(fā)覺,司馬懿的大軍已經離他只有幾天路程,并且司馬懿還把他的兒子王廣帶在軍中作為人質。 這仗沒法打!沒有虎符,調動不了揚州軍隊??客趿璧挠H兵,只能是飛蛾撲火。 司馬懿同時再下兩步棋:他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再讓王廣給他爹寫信勸降。 王凌一看,打是打不過,降還有活路,降吧。 投降,也是門技術活。投降,也要投得漂亮。 王凌先給司馬懿寫了封信——《與太傅司馬宣王書》,信中表示認罪,同時把鍋推到外甥身上,最后兩句是: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 ——你司馬懿說過赦免我的,讓我活下去,靠你了。 王凌用的是“子”字,而非“君”字。在他心里,仍對這位小自己7歲的老弟,有種大哥哥的優(yōu)越。 王凌的第二步,是親自跑到司馬懿的大船前,把自己綁起來,當眾投降。 他沖司馬懿喊道:我如果有罪,太傅拿半片竹簡就能把我召回去,何必用親率大軍? 司馬懿說:你也不是能用半片竹簡搞定的人啊。 王凌這時發(fā)覺情況不對,司馬懿沒順著他有罪沒罪的話往下嘮。 不當眾說他沒罪,這肯定要挨收拾,王凌于是喊:太傅你對不起(忽悠)我。 司馬懿回答:我寧可對不起(忽悠)你,也不能對不起陛下(皇上)。 押送王凌的路上,王凌試探,向警衛(wèi)要釘棺材的長釘,請求滿足后,王凌知道必死,飲藥自盡。這個時候,他已經虛歲80。 勸他不要造反的兒子王廣,一同被誅殺。 雖說后來司馬懿真的生病,因為夢到王凌和賈逵,擔驚受怕而死,但司馬家族的崛起,已經無人能擋。 如果王凌能像司馬懿那樣,善于忍耐,保存實力,司馬師和司馬昭還未必是他的對手。 不過,連起碼的民心向背都不考慮,只懂軍事不懂政治的王凌,也讓人不那么放心。他的兒子王廣,反而在政治上成熟些。 《三國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