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虛張聲勢時,司馬懿的大軍直插東北,沿著孤竹(今河北盧龍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遼水。 這是一條明線,魏國應該還安排一條暗線。這條暗線是海上運輸線,沿海岸線,跟隨陸地大軍,隨時補給。 盡管司馬懿向魏明帝保證滅遼東只要一年,來去各一百天,但實際上,他到遼水邊,花了6個月。 幾乎多一倍時間,花到哪里去了,史書上沒說。我們可以想到,最難的是糧食供應和后給保障,遼東地形和人物等各種情報收集,軍隊行軍速度、保持兵力不減和戰(zhàn)斗力等問題,都需要司馬懿來掌控和平衡,目的只有一個,立于不敗之地。 超長距離行軍4000里,去消滅一個盤踞近50年的勢力,司馬懿對這場“四千里征伐”,不得不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 達了遼水邊,司馬懿發(fā)現(xiàn),公孫淵早已嚴陣以待、以逸待勞,部將卑衍、楊祚率步兵騎兵數(shù)萬人,在遼隧這個地方,高筑墻、深挖溝,工事從高到北延綿六七十里。 幽州刺史毋丘儉同樣在征遼大軍之列,去年他帶領的聯(lián)軍,就是在這,被公孫淵擊退。 已經(jīng)和魏國和親的高句麗,派主簿大加帶兵,幫助魏國進攻公孫淵。 公孫淵故技重施,外加堅壁清野。 然而,他的對手已經(jīng)變了。 欺負司馬懿遠道而來,公孫淵命令卑衍向魏軍挑戰(zhàn)。 司馬懿派將軍胡遵對卑衍對陣,卑衍大敗。 魏軍將領們紛紛起乘勢發(fā)起進攻,司馬懿卻說:敵人堅壁據(jù)守,目的是打持久戰(zhàn),拖垮我軍,此時進攻他們修好的壁壘,正好中了他們的計策。況且敵人在此重兵集結,其巢窟空虛,我軍若直指襄平,必會令其兵敗城破。 直指襄平,得過遼水。 司馬懿派出疑兵,往東南方向移動,移動之處,遍插旗幟,制造出大軍南移,即將渡河的假象。 卑衍等人果然上當,親率精銳追擊而來。 而司馬懿悄悄帶著主力,突然往東北進發(fā),渡過遼水,直逼襄平。 卑衍等人擔心襄平守衛(wèi),急忙往回撤軍。 魏軍到達襄平西南的首山。公孫淵命令卑衍進攻司馬懿,卑衍又是大敗,退回襄平。 魏軍順勢包圍了襄平城。 7月,遼東進入雨季,大雨不止,河水暴漲,平地水深三尺。 毋丘儉在去年公元237年遇到的困境,再次出現(xiàn)。 魏軍泡在雨水之中,行坐不安,上上下下都想轉移軍營。 司馬懿下令,敢說轉移者斬首。都督令史張靜,違反了命令,司馬懿立即將其斬首,軍中才安定下來。 大雨帶來的,不都是壞事。 由于河水暴漲,司馬懿的船只可以從遼河口一直開到襄平城下,糧草的問題不用愁了。 大水阻隔,襄平城里的人借機出來砍柴放牧,魏國將領想出營攻打,司馬懿不許。 司馬陳珪說:“昔日攻上庸,八路并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里,攻下堅城,殺了孟達。今遠道來此,而行動緩慢,我內心疑惑不解?!?/p> 司馬懿說:“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將士是孟達的四倍而糧食不足一個月食用,以只有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zhàn)速決?四個打一個,即令有一半人傷亡,還是應當打的。所以不計較死傷,是要為糧食而爭取時間啊?,F(xiàn)在賊軍多我軍少,賊糧少,我糧多,又有這樣的大水,這是人力不能改變的,即使應當速戰(zhàn),又怎么可行呢?自從出兵,我憂慮的不是賊來進攻,而是憂慮他們逃跑。今賊軍糧食將盡,而我們的包圍圈未合攏,如果搶掠他們的牛馬,抄襲他們的采樵者,這是故意驅使他們逃走。用兵是詭詐之道,應善于因事而變化。賊憑借人多和大水,故雖饑困,不肯束手就擒,應當向他們顯示我們無能力進攻,使他們穩(wěn)定下來。為了得小利而把他們嚇跑,這不是好計謀?!?/p> 司馬懿追求的,是全勝,而不是小勝。 朝廷聽說軍隊遇雨,都請求把軍隊召回來。魏明帝說:“司馬公能臨危應變,公孫文懿被擒計日可待了?!?/p> 下了30多天的雨終于停了,魏國船只補充的士兵,將襄平包圍圈完全合攏。 司馬懿命令起土山,挖地道,用樓車、鉤梯、沖車晝夜攻城,矢石如雨。 襄平城被困一個多月,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城里開始出現(xiàn)人吃人的現(xiàn)象,死者不計其數(shù)。 這種情況下,楊祚等人投降了司馬懿。 238年9月3日晚上,一顆長約十丈的大流星,從首山的東北面墜入襄平城的東南面。 這個恰巧發(fā)生的現(xiàn)象,滿城震動,公孫淵害怕到極點,他派燕國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到司馬懿的大營,請求投降,請魏軍先解圍,然后他愿自縛請罪。 但是,司馬懿不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