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沈陽人的朋友圈里,流傳一張地圖,這張地圖是民國早期的奉天。圖上的沈陽,只有以故宮為核心的沈陽老城墻一圈,加上西邊的沈陽南站。 大家驚嘆,100年前的沈陽如此之小。 1993年,在沈陽故宮北墻外面,發(fā)現(xiàn)候城遺址。這個遺址,被專家確定為是戰(zhàn)國時期修建。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國大將秦開在公元前300年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取地兩千余里。燕國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修筑燕長城。 而沈陽,則是當時遼東郡的一個候城。 候,本義是守望、偵察。候城,就是一個軍事堡壘。類似的建筑物還有,候臺,候館等。 故宮北面發(fā)現(xiàn)的候城,面積很小,東西長度只有170米。整個城墻加起來,不會超過1000米。 目前國內(nèi)發(fā)掘的遺址中,與其相似的是窳渾古城。該古城建于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東西長250米,南北長200米。 如此小的城池,只能是軍事?lián)c。 但是,候城雖然小,卻是沈陽建城的起點。現(xiàn)在的沈陽城再大,也是這個小小蛋變成的。 沈陽建城史,從這開始計算,至今有2300年歷史。 只是非常巧合的是,沈陽建城的起點,居然沒有離開沈陽故宮這個軸心。 把視野往沈陽城外看,還能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在與候城,或者說故宮平行的正東紅20公里,渾河南岸,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一座比候城更大,在軍事上更險要的城堡。 這座城堡,叫青樁子。 之所以叫青樁子,是因為遺址在渾南區(qū)汪家街道上伯官村青樁子自然屯。 青樁子城,和候城一樣,都是方型,都是戰(zhàn)國時期建造,都是土城。 但青樁子城的周長約1500米,比候城大了一個量級,進入縣城城市的行列。 青樁子城的高度,也應該比候城高。候城在2米以上,青樁子城,在3米以上。 從候城往太陽升起的地方望去,正好不被沈陽東北的丘陵阻斷視線,看到虎踞渾河岸邊的青樁子城。 青樁子城,緊挨著東部山區(qū),那里是東胡人的老家,生活著東北諸多古族。 一旦外敵入侵,青樁子城周圍的烽火臺烽煙燃起,候城望見,再點烽火,將戰(zhàn)報向西傳去,直到燕國國都薊,即現(xiàn)在的北京房山。 在青樁子城出土了一件漢代繩紋大板瓦,這件文物說明,在漢代青樁子城建筑物比較高大,或者該物是城內(nèi)官府所用。 遺憾的是,青樁子古城到漢代之后,就變成一片墓地。 城是什么時間被毀,又被什么人毀,因什么事而起,已經(jīng)無法得知。 而在東漢時(107年)設立的玄菟郡城,則在青樁子城的西南側(cè)。這個時候,人們建造城墻時,除了夯土,也開始用磚。 玄菟郡的人們,每到清明,都會到城的東北,祭奠故人。 雖然曾經(jīng)的烽煙,化為青煙,但堅守渾河岸邊,遼東要道之上的玄菟郡城外,刀劍弓箭匹馬之聲,仍未停歇。 英雄或在崛起,風流或已褪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