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 次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據(jù)記載:西周時期,部落首領(lǐng)榆罔,乃神農(nóng)氏后代,率部據(jù)涂水之畔立榆州國,榆次因之而得名。榆州國定都于今榆次老城。 有人說:“故鄉(xiāng),才是你永遠回不去的那個遠方?!?/span>這話很有哲理,是的,永遠回不去的是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無論如何,不管走過千山萬水,不管離開廿載卅年,故鄉(xiāng)始終是游子心中的歸處。“什么是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就是你離開后還很想念?!?/span> 解甲歸來時,暮色中我踏過老城石板街,觸景生情,胡謅一首《回鄉(xiāng)感懷》: 生在城南關(guān),長于貓兒嶺。 求學老虎灘,從軍南大門。 隨船巡四海,每去有月余。 爹娘不得顧,妻女時惦記。 一晃卅七載,金質(zhì)服役章。 白絲爬兩鬢,游子歸故鄉(xiāng)。 溝坡嶺縱橫,起風有黃沙。 燈昏老城街,鄉(xiāng)音貫四方。 春分挖野菜,白露打棗忙。 隔日省雙親,抬頭遇街坊。 誰人不說家鄉(xiāng)好!今天我也來說說榆次老城。 從順城街口沿府興路(舊稱俞家街)南行500米就是榆次老城的牌樓,過牌樓進入東廣場,一座車夫趕著馬車的雕塑就映入眼簾。要說這車夫可有來頭,榆次老話說:“聶店王、車輞常?!薄奥櫟晖酢笔菫踅鹕芥?zhèn)的聶店王家;“車輞?!笔菛|陽鎮(zhèn)的車輞常家。兩家都是歷史上榆次的巨賈,雕塑中的車夫原型就是聶店王家的首席車夫李兔蠻,雕塑表現(xiàn)了李兔蠻為東家趕車赴京做生意的故事。有句俗語形容晉商:“穿得爛,走得慢,懷里揣著幾百萬?!焙孟顸S土地走出來的都是沒文化的商人,其實不然,車輞常家就是儒商文化的代表,常氏家族中不乏留洋學人;聶店王家開辦私塾,尊師重教,但有一條家訓:識字可以,不許考取功名。可見,他們是“學而優(yōu)則商”而非“學而優(yōu)則仕?!?/span> ▲聶店王家的首席車夫李兔蠻 言 歸正傳,下面就按照城隍廟、縣衙、文廟、清虛閣的順序?qū)⒗铣堑闹饕沤ㄗ饕唤榻B。 城隍廟 售 票處向西穿過東大街牌樓進入老城景區(qū),第一個景點就是城隍廟?!俺勤颉敝缸o城壕。古時人們認為萬物兼有靈,城隍當然就是城市的保護神,始稱“城隍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并統(tǒng)管陰間的亡魂,因而在民間形成了獨特的城隍文化。各地的城隍廟都有自己獨特的城隍神,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來擔當,并被列入國家祀典。榆次人就把北宋的寇天官寇準奉為城隍爺。 ▲城隍廟山門和玄鑒樓 榆 次城隍廟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山門上“城隍廟”三字是鄭板橋所書,據(jù)說這塊牌匾原在濰縣城隍廟,濰縣的城隍廟被毀壞了,榆次城隍廟有幸得到了這塊名匾。進了山門就是玄鑒樓,為兩層三重檐歇山式結(jié)構(gòu),“玄鑒”有“深奧微妙、可以為鑒”之意,這座玄鑒樓內(nèi)部,最有特點的是頂部的三個藻井。一般的藻井由式樣不同、大小各異的斗拱從下到上逐漸收縮形成錐形空間,而這里卻是開放式空心藻井,三個藻井分別象征天、地、人三面寶鏡,映照著一切善為惡行,在此“三鏡”下走過,一切都將原形畢露,正人君子坦然面對,偽善奸佞心膽俱驚。1999年玄鑒樓被世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基金會評選為全球最精美的100處古建筑之一。緊挨懸鑒樓的建筑是樂樓和戲臺,三者分不同時期而建,前后延續(xù)達100年,卻渾然一體,戲臺為穿堂式設(shè)計,中間平時是過道,每逢城隍節(jié)慶,中間過道木板一搭就變成一座不折不扣的戲臺,鑼鼓一響,梆子一唱,便可人神共娛。 戲臺正對主殿顯佑殿,大殿內(nèi)正中端坐著榆次人民心中的城隍爺寇天官,兩邊是侍從、牛頭馬面及各位判官。殿中壁畫講的是城隍爺每年三次出巡的故事:春季清明出巡,謂之“收鬼”,要把閑雜的游魂野鬼抓回來,以防打擾百姓的勞作和生活;秋季七月十五出巡,謂之“訪鬼”,上大街尋訪一下鬼魂,看有否冤屈,當機立斷現(xiàn)場辦案;冬季十月初一出巡,謂之“放鬼”,百姓一年勞作完了,秋收也結(jié)束了,就將鬼魂放出去散散心。顯佑殿東廊房叫冥王殿供奉十殿閻羅;西廊房叫元辰殿供奉著斗姆元君,斗姆元君兩旁分列其六十個兒子,即六十星君,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的六十個年份組成,每年分別對應(yīng)著一個星君,該星君就是這個年份的庇護神,普羅大眾在此都能找到自己的庇護神。 穿過顯佑殿就到了后院,中間的建筑為寢宮,是城隍爺和夫人的內(nèi)室。提起城隍夫人還有段傳說,當年人們抬著城隍爺出巡經(jīng)過俞家街牌樓的時候,美麗的俞家小姐看熱鬧從繡樓上掉落,當人們在城隍爺轎中找到時,小姐已氣絕身亡,人說這是讓城隍爺相中做夫人去了。 寢殿西配殿是天緣宮。供著月下老人與和合二仙,掌管人間男女因緣。東配殿是元君殿。供奉子孫保生元君,眼光明目元君,斑疹回生元君。這三位女神保佑子嗣繁盛,孩子耳聰目明健康成長。天緣宮旁,出邊門是一處小院,里面有當年“聶店王”捐資建造的財神殿。 城隍廟不像衙門那樣戒備森嚴,又處在城市中心,廟門口往往形成集市,廟內(nèi)各“部門”分工明確,滿足了民眾各種祈愿需要;廟外小吃日雜戲曲雜耍俱全,滿足了人們物資和文化的需要。 縣衙 出 城隍廟沿東大街西行不遠就來到“晉藩首輔”榆次縣衙。榆次縣衙始建于宋朝,建筑布局中軸對稱,六進六出,前堂后寢,共有五堂二十六個院落,房舍四百余間。按規(guī)制縣衙為四進三堂,可榆次縣衙為什么有六進五堂?原來在宋初,太宗趙光義滅北漢之時,認為晉陽屢出“真命天子”有“王者之氣”,故火燒水淹晉陽城,將并州府遷至榆次,榆次縣衙便升為州府規(guī)制,并一直保留下來。 ▲榆次縣衙衙門 進 入縣衙,正面就是儀門,即“禮儀之門”,平時是不開的,只有科舉開考、新官到任、迎接上級官員等重大活動時才開啟。平日進出都是經(jīng)由兩旁的角門。儀門右邊(東面)的角門稱為喜門,供平時出入之用;儀門左邊(西面)的角門稱為死門,判了刑的犯人都從死門押解出來,直接關(guān)入大牢。 穿過儀門或喜門,來到二進院。院內(nèi)東文西武設(shè)六房,東為吏、戶、禮,西有兵、刑、工;院中立有“戒石坊”,穿過戒石坊就是大堂。大堂背后是三進院,內(nèi)設(shè)二堂,是縣令處理民事糾紛的地方。東西廂房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再往后四進院就是縣太爺?shù)乃秸恕?/span> 榆次縣衙除建筑外,各處門楣立柱上的幾十副匾額、楹聯(lián)是其又一特色。如大堂立柱楹聯(lián)為: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wù)聲華忘政本; 養(yǎng)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須克己守廉正。 告誡官員貪利、貪名都是貪官,不能做面子工程和花樣文章;還奉勸官員勤儉養(yǎng)廉,重在自己養(yǎng)成節(jié)儉的美德,以身作則影響大家,而不能站在道德至高點去強求別人。 文廟 老 城主干道以市樓為界,以東為東大街,以南叫南大街,以北稱北大街,您可能會說:以西就叫“西大街”嘛!錯!舊時,當?shù)匕傩照J為西大街意同“歸西之路”,不吉利。正好這條街上有一座龍王廟,故而就叫“龍王廟街”,只是龍王廟在解放前就被拆除了。 ▲文廟欞星門 文 廟就在龍王廟街上,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為榆次現(xiàn)存最古的建筑。 ▲文廟石牌樓 文 廟原存物件有:欞星門、大成門、泮池、狀元橋、明倫堂、東西廂房,古槐一株,石碑兩通。2003年修復(fù)時重建了大成殿、藏書樓、石牌樓和鳳鳴書院等。 ▲鳳鳴書院 文 廟西側(cè)的鳳鳴書院歷來為榆次最高學府,也是為讀書人撐腰的“娘家”。相傳嘉慶年間,榆次有個有名的刀筆手,人稱趙四秀才的趙連選,常常在大堂上叫縣太爺難看。新任吳知縣想煞煞趙連選的威風,把他找來嚇唬道:“老爺做官,不怕地頭蛇,我可不像前任那樣軟,好欺負,你要像以前一樣給縣太爺出難題,讓你吃不了兜著走!”趙四秀才聽了躬身說:“不敢,不敢,匣(學)生不敢。”吳知縣見趙連選服了軟,緩了臉色,讓下人端上茶來,談了談風土人情便舉茶送客。等趙連選走后,才看見趙連選的帽子留在了桌上。吳知縣也沒在意,讓人放起,等趙連選來取。趙四秀才出縣衙,直奔鳳鳴書院,見了學官抱頭痛哭道:“匣(學)生不知犯了甚坐(啥罪),知縣就把匣(學)生的帽兒扣航(下)了。匣(學)生哦(我)雖然不是官,可也有功名,也有頂帽兒,帽兒是皇帝鼓(給)的,犯了坐(罪)可以沒收,沒犯坐(罪)就沒收要犯欺君之坐(罪)。”學官一聽,立即到縣衙問情由。吳知縣這才明白自己已經(jīng)中了趙連選的計,派人上門好說好勸讓來取帽子,趙四秀才就是不搭理,并放出話來:正在寫狀子往知府衙門告哩。知縣急了,忙請了幾班吹打,用八仙桌抬了趙四秀才的帽子,穿上官服親自給送到家中。這下知縣的威風大煞,只敢老老實實做事了。 清虛閣 清 虛閣,榆次人叫南閣或親切地稱作嘎(閣)兒,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流傳著各種神乎其神的傳說。從小在閣兒底下玩耍、聽故事是多少代榆次人的記憶啊。 ▲清虛閣 舊 時的榆次為北城南郭,清虛閣即位于“郭”的中心,其外觀宏偉,坐南朝北,結(jié)構(gòu)精巧,式樣獨特,樓體用木結(jié)構(gòu)互相拉結(jié),由底部36根粗壯的木柱支撐。樓閣每個挑角都掛有風鈴,迎風搖曳,叮當悅耳。 清虛閣原為平地街心樓閣,是南北東西的交通樞紐。二十一世紀初政府進行老城改造,對清虛閣進行落架維修,將臺基提高了近六米,拓展了廣場,并用高墻圍了起來。南關(guān)大爺說:“維修古跡是一件好事情,要不,倒塌了就損壞啦。但是現(xiàn)在把南閣抬高,相當于五百年前的美婦人穿了雙高跟鞋,你說這還是不是古跡!”好在,修復(fù)后的南閣并沒有改樣,不失其歷史風貌。 后記 古 建的保護開發(fā)是一把雙刃劍。管理者必須尊重和依靠專業(yè)人員,建立正確的保護理念,老城改造步伐寧慢勿快,遇事先放一放,計劃要周密長遠,活兒要精工細作,可以邊維修邊開放,將規(guī)范的古法維修過程展現(xiàn)給參觀者,亦不失為吸引游客的一種舉措。就目前榆次老城的現(xiàn)狀看,僅僅恢復(fù)了北大街、南大街、東大街和龍王廟街組成的“大十字”主街風貌,而一座城是由街和巷組成,若把街比作動脈和靜脈,那么巷就是毛細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構(gòu)建起生命循環(huán),肌體才能鮮活起來。 愿老城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孫毅,男,山西人,1962年出生,1978年考入大連艦艇學院海測系,1982年畢業(yè),曾從事海洋測量工作33年。 ![]() ![]() |
|
來自: 君子養(yǎng)源 > 《歷史地理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