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就是一本打造圣人的書。在《道德經(jīng)》文化中,每個人都是道,每個人都有神性。老子說的道是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的道;就像人間常見的山谷——巍峨高山間的洼地稱為谷。因為狀若虛空,所以有空性、有母性,能容納萬物。我們把祖國比作母親;把當年畢業(yè)的學(xué)校,被稱之為母校。這都是因為偉大的母性遵循著道,孕育并撫養(yǎng)出了富有靈性的生命。老子將偉大的母性稱之為“玄牝pin”,正是因為玄牝之門是一切靈性生命的根源,是天地之根!我們這個世界是被一種力量支配的,你順著這個力量、按照它的規(guī)律做事,人生就順利;如果你忤逆它,人生一定遭受挫折——這種看不到的宇宙力量,老子稱之為道。玄德代表道的活性力量,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無德便無道,修道必須先修德。天是主宰者,主宰萬物,也主宰世界。天是審判者,也是監(jiān)督者,人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天是道的載體之一,但不是道本身,也不是現(xiàn)代人所說的天空——中國文化中的“天”寓意非常豐富。道送給人類最美的祝福是:讓我們成為自己!每個人都是程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路線圖。人不應(yīng)該是被動的,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要重視自己心中的大道寶藏,大道的力量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全球抗疫期間,每天能走進《道德經(jīng)》,分享《道德經(jīng)》,學(xué)用《道德經(jīng)》,相信“天地之根”的大道能量,將成為自己的力量,照亮自己的平安路、走向幸福門!大自然中是不存在死亡的,一個生命的結(jié)束就進入了新的階段。所以生命有結(jié)束,但沒有死亡。這就是物質(zhì)不滅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世間事總有個根源,根源就在天地,也在因果種子。所以,要重視生命規(guī)律,生命是需要經(jīng)營的,經(jīng)營生命的規(guī)律在于“道”。大道送給人類最美的祝福是:讓人類成為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是程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路線圖。人不應(yīng)該是被動的,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重視自己心中的大道寶藏,大道的力量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谷”就是大道精神,就是虛懷若谷?!肮取本褪亲龀龀煽冞€是謙卑低下,就是讓所有人感受到陽光溫暖。實踐谷神品質(zhì)的人具有靈動性、隱蔽性、永恒性,神奇性。不同的心靈層面孕育不同的人生命運,心靈層次越接近谷神的大道品行,生命運行就越通暢無礙!人生路上,我們會不斷遇見一些人,也會不停和一些人說再見。無論遇到什么人,緣到,報之以感恩;緣散,也報之以感恩——感恩生命中所有遇到的人。人的心靈放空,意味著有發(fā)展余地,意味著不可窮盡。虛懷若谷,才能起死回生。所以,修山谷精神,可化解生活中許多不愉快的事情。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我們時時都要有一顆敬畏之心。有一天我們將破繭而出,成長得比人們期待得還要美麗。但這個過程會很痛苦,會很辛苦,人生往往就是痛苦并快樂著。我們來到人間就是來奉獻的,不是來索取的,不是來撿便宜的,而是為了完善自己,把和諧帶給世界。這個世界上所有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物,都是遵從內(nèi)心的指引和渴望,全然地相信自己,為更美好的世界而去創(chuàng)造一切。上天的道理就是“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人類的注冊地在宇宙,地球只是一所生命大學(xué)。我們拿到了畢業(yè)證書,還要回歸自己美麗的故鄉(xiāng)。除非靈魂比來的時候降級了,那就會痛苦地墜落到低維世界中。這里有兩個真實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哈佛大學(xué)在建校350周年慶典的時候,邀請了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里根出席參加,并讓他主持慶典,里根說“榮幸之至,寡人一定來,并且同時希望哈佛能在當天授予寡人一個名譽博士的頭銜?!甭犃舜搜?,哈佛大學(xué)的董事會震驚了,大家一致認為,總統(tǒng)從來沒有搞過什么學(xué)說研究,怎么能隨隨便便就給他發(fā)博士帽呢?結(jié)果慶典當天,里根沒有來,哈佛表示:你不來是你的自由,哈佛有哈佛的原則,大學(xué)不向權(quán)貴低頭。第二個故事,比爾蓋茨曾經(jīng)在哈佛求學(xué),還沒有畢業(yè)就中途退學(xué),去開發(fā)計算機軟件,創(chuàng)造了微軟公司,發(fā)達以后他向哈佛提出,“老夫想要一個哈佛畢業(yè)證”,哈佛立馬拒絕,說你在商界取得的成就,不能替代你在哈佛員工修完的課程。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也有人會說:“哈佛真牛!”可哈佛認為這很正常,大家不應(yīng)該就是這樣嗎?再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為什么會有人說哈佛牛呢?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yōu)榱俗约旱睦婵梢圆粨袷侄?,因為我們習慣了向權(quán)貴低頭,習慣了暗箱操作,習慣了看臉色辦事,習慣了走后門、托關(guān)系,習慣了用金錢做交易,習慣了心知肚明、心照不宣。所以,一面喊著要公平公正,一面又渴望為自己網(wǎng)開一面得到照顧……。無情地討伐那些公平公正的人!所以,有些東西,是教育不了的,是環(huán)境造就的。比如三觀,比如品質(zhì),比如思想,這些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老子用非常直觀的感受,為我們清晰地描述了世界這個混沌系統(tǒng)難以理解的原因,他對世界的體會確實給了人非常清晰的感受。所以,出現(xiàn)在我們認知空間中的所有概念,都有“存在下去”這個”欲”,所有這些概念的”欲”,共同決定了什么概念能留下來,什么概念會離開我們的認知空間。但體現(xiàn)在每個人的認知中,萬物都有欲望,不過看你如何理解。大家都知道美,是因為有丑,大家都知道善,是因為有惡。你看見一個人在做好事,你說這個人真好,那是因為你還見過有人作壞事。……就是這么回事。所以,看問題,看到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因為兩面是互相支持的。老子的總體策略,就是“無為”,他的說法是:天地是不會有仁愛之心的,沒有對誰特別好,因為你對兔子好,就對不起狼,對狼好,就對不起兔子,那還是讓他們該咋咋滴。兔子跑得不夠快,就該讓狼吃掉,狼跑不過兔子,就活該餓死。 所以,老子把世界的基本運行規(guī)律看得比較清晰,他意識到一個我們很多俗人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就是這個世界有它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不以個人意志而轉(zhuǎn)移,而我們要做的是自己跑到運行規(guī)律的那個道路上,而不是試圖讓那個道路走到自己面前。 世界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天地有它存在的原理,你能改變,但要遵循它的那個規(guī)律來改變,因為你的力量是有限的。社會也自有他內(nèi)在的原理,你也能改變,但同樣要循那個規(guī)律來。 老子很推崇“水”,水至柔,你要攔住水是很容易的,但這些水換個方向繼續(xù)流走了。 所以,懂道德經(jīng)不是讓你無欲無求,懂道德經(jīng)是讓你不要追求那種你追求不到的東西,但在我們身邊,其實大部分人,即使受過很高教育的人,都無法把自己從私欲中解脫出來。 常言道:無欲則剛。水的境界,就是無欲的境界。 但既然無欲了為什么會剛呢?其實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yīng)該是“少欲則剛”。你有一個目標要達到,一直堅持這個目標,放棄其他無所謂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上,你就顯得無比強大,這就是無欲則剛。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pan> 《道德經(jīng)》中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span> 就是說,貪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災(zāi)難是貪得無厭。一個人只有知道滿足而滿足,才會永遠富足。 貪欲多苦,知足長樂,人不能太貪,太貪的人,永遠不會快樂。 富足是一種心態(tài),和財富地位無關(guān)。內(nèi)心富足的人,深居陋巷也能自得其樂;內(nèi)心貧瘠的人,金玉滿堂也不能讓他快樂。 《道德經(jīng)》其實是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的合體,兩者又相對獨立。 老子其實也沒有專門對“德”進行定義,既然老子認為一切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就不會有“好、壞”的明確區(qū)分。 那么德到底是什么? 所謂“德”,其實就是圣人的“欲”,老子說了那么多,讓圣人“無為”,既然“無為”,那圣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所以,圣人也有主題的,圣人的主題就是“德”,是讓自己隨時處于最“自由”的,可以實現(xiàn)最多欲望的位置上。 這個欲望,和軟件結(jié)構(gòu)師對軟件改進的控制欲望是一樣的,他是尋找最優(yōu)點,而不是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樣說就復(fù)雜了,其實有一個更簡單的解釋:大家都想的,就是德,大家都討厭的,就是失德。 其實就是要看懂一句話:“某XX何德何能……”,什么是德,什么是能?德就是你在那個位置上,能讓大家得到好處,能推動社會發(fā)展。對當領(lǐng)導(dǎo)的人來說,你讓大家覺著公平點,實現(xiàn)大部分人的希望,你就老好了,還指望你有多“能”? “能”就是你的實際能力,而《道德經(jīng)》所說的德,都是教你怎么找到這樣的位置。所以《道德經(jīng)》才說柔的人反而能居上,剛的人總是墊底,因為本來物性就是如此。 作為一個圣人,其實就是處于利益的交集點,你說秦始皇修長城,國家安全了,有的人辛苦了,有的人犧牲了,有的人中飽私囊,有的人趁機鼓動民眾起義……。 你說不修,問題也一樣。主題是存在的,無愛無恨,只為國家的存亡,從而要做更大的事。國家倒霉的時候,有人挺身而出撐住局面這個負責任的人?就有德。 有些人天天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的時候,能否想想你自己是否在重大事情上有擔當?就不遠說,就說在你的本職工作中,你有跳出來擔當能耐嗎? 一個組織中,真有擔當?shù)娜耸呛苌俚?。所以說,我們要欣賞每個做事的人,做事是很難的,這不是個簡單的努力問題,而是個能否平衡各方邏輯和欲望的問題。 一個組織能欣賞做事的人了,這個組織才有力量站在這個世界上的,國家、民族也是同樣。如何能正確找到眾人的欲望,然后保持在那上面,那就是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集體的德。 說修德,就是要自己明白,什么東西是你能改變的,什么東西不是你應(yīng)該左右的。在遇到難題時,真正的聰明人永遠都會迎難而上。 在我們?yōu)槟繕伺^斗時,如果有人醉心于耍心眼,斗智謀,那就完全偏離了德和做事的初衷,同時也注定最后不會成功。 相信那些真正聰明的人,會了解這兩個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所有的事物都擁有它本來的奧秘,我們需要盡自己努力去發(fā)現(xiàn)它、去完成它。 只要順著客觀規(guī)律走,并堅持下去,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會取得成功。 真正的大智慧,是擺正自己和別人的關(guān)系 像行走在路上的人,既要能夠看到遠處的山水,也要能看到自己腳下的路。 “不計較一時得失,基于全景考慮而決定的變通”,往往是抵達目的地的一條捷徑。 有一個修道的人,請示師傅說:“一個人跟別人的關(guān)系到底怎么樣才叫合適???”師傅對他說了四句話: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別人?!?/span> 師傅又說了第二句話:“把別人當自己?!?/span> 師傅大笑:“你很不錯了?!?/span> 便又說了第三句話:“把別人當別人。” 學(xué)生皺著眉說:是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尊重,所以一定要本著別人的立場出發(fā)? 師傅說:“你的悟性很好?!?/span> 接著,老師又說出第四句話:“把自己當自己?!睂W(xué)生想了半天才說:這句話太深了,我還得好好去悟一悟。 這幾句話,蘊含著很深的禪意。這些“自己”和“他人”的變換價值,就在于:你每一次都換了不同的角度去進行思考。 一個礦泉水的瓶子,有人說它是長的,這是對的,因為你從縱向看;有人說它是圓的,也是對的,因為你從瓶底看。有時候,轉(zhuǎn)換思路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從前有一個窮人,他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 富人不相信窮人家中困窘到了他所描述的地步,便要求到窮人家中看一看。來到窮人家后,富人看到了窮人美麗的女兒,壞主意立刻就冒了出來。 他對窮人說:“我看你家中實在很困難,我也并非有意難為你。這樣吧,我把兩個石子放進一個黑罐子里,一黑一白,如果你摸到白色的,就不用還錢了,但是如果你摸到黑色的,就把女兒嫁給我抵債!”窮人迫不得已只能答應(yīng)。 富人把石子放進罐子里時,窮人的女兒恰好看見,只見富人把兩個黑色石子放進了罐子里,窮人的女兒剎那間便明白了富人的險惡用心,但又不能立即拆穿他的把戲。她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悄悄地告訴了父親。 于是,當窮人摸到石子并從罐子里拿出時,他的手“不小心”抖了一下,富人還沒來得及看清顏色,石子便已經(jīng)掉在了地上,與地上的一堆石子混雜在一起,難以確認。 富人說:“我重新把兩顆石子放進去,你再來摸一次吧!”窮人的女兒說:“不用再來一次了吧!只要看看罐子里剩下的那顆石子的顏色,不就知道父親剛剛摸到的石子是黑色還是白色的了嗎?” 說著,她把手伸進罐子里,摸出了剩下的那顆黑色石子,感嘆道:“看來我的父親摸到的是白色的石子??!”富人頓時啞口無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客觀環(huán)境無法改變時,要學(xué)會變通,運籌帷幄、懂得變通的才是智者,才能在絕境中走出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人的一生,總要經(jīng)歷風風雨雨,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往往需要轉(zhuǎn)彎:路要轉(zhuǎn)彎,事情要轉(zhuǎn)彎,命運有時也要轉(zhuǎn)彎。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xiàn),而不是追求;是面對現(xiàn)實壞境,懂得轉(zhuǎn)彎迂回和成長,而不是橫沖直撞或逃避。要及時調(diào)整步速,不急不躁地把握住生命的脈搏。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不斷回轉(zhuǎn)蜿蜓,才能克服崇山峻嶺,匯集百川,成為巨流。 高山不語,只有巍峨;流水不止,自成靈動。 沉穩(wěn)大氣、卓然挺拔,是山的特性;遇石則分,遇瀑則合,是水的個性。 水可穿石,山能阻水,山有山的精彩,水有水的美麗,而山環(huán)水水繞山,更是人間曼妙風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