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四字兒格 試答亙古間最泛濫,最無用也最有爭議的問題。 中學時代無比期冀修哲學,當時并不知道為什么這門學科如此吸引我。后來發(fā)現當時正處于由內部為主的世界轉為外部為主世界的年齡。這個世界有太多未知領域,從而焦慮于什么都不了解的自己。受不了自己不了解自己,也受不了自己不了解多維又繁雜的廣闊世界。 可越讀哲學越悲觀的我漸漸發(fā)現學哲學的人普遍彌漫著悲觀的情緒。這種主旨漸漸把我推離這個愛好。畢竟我希望了解世界的原因是想要成為更好的人,更開心的人,希望自己能成為別人開心的來源,也希望拓寬自己的世界認識更多能讓自己開心的人。而哲學因其最核心,因其抽象到極致,卻由此和這個世界一樣,是一個永恒的未解之謎。 我想沒有人能否認,哪怕世界上最開心的人,都很難說其一生都是愉快的。波動的生命曲線里,意氣風發(fā)是一個又一個浪花的短暫頂點。平庸和苦難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 也許因為我還處在單純的環(huán)境里,也許因為成長中受到的教育,我是不大相信人性本惡的。我甚至會從生物遺傳角度與人爭論性惡論的不成立。我以為惡來自于所受苦難的人的宣發(fā)。源自于連當事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受苦難的折磨。緣自于 ' 我自己不開心,因此見不得別人開心 '。當這種隱性思維成為日常,才是惡的本源。 因此沒有宗教信仰的我,蠻喜歡宗教積極之處的。三大宗教里所構建的社群和價值觀的導向,其根本都是引導人行善。它把生命的主旨由 '我不開心,因此見不得別人開心 ' 導向為 ' 我不開心,因此我了解不開心有多苦難,所以通過幫助不開心的人來充盈自己,從而使自己更喜歡自己而更開心'。這是一段更長的話,也是一個更長的邏輯。它沒有前者來得直觀,因此也更隱蔽,甚至需要通過教育來引導。 事實上教育的主旨本當是提供更多對抗苦難的手段。除了提供技藝面對外部生活,還提供了抽象的興趣來對抗內部的乏味。 太多次被問及中國 ' 信仰的缺失 '。在我看來,傳統(tǒng)儒道思想中的核心與圣經沒有什么不同。都是教導人們如何成為更完善、內心更強大的的人,從而平和對待世間,積極處理不完美的事物。而各個文化中反復出現類似于天堂地獄的觀念,則是通過恐嚇方式簡單粗暴地使無法主觀積極面對人生的人在預設規(guī)則內抵抗負面事物。 ![]() 我完全不想說教於行善是生命的意義。我只是覺得生命中一切積極的事物才是生命的意義。積極的事物是一切對抗漫長枯燥與磨難的根本。它可以是分段的,也可以是而貫穿一世的。非要說出貫穿一世的積極便是 motif,是主旨,是指向,是動機。 我并不覺得任何人都需要找到足以忘憂一世的動力。隨著興趣的轉化,認識的轉變,不同階段的苦難方式不同,動機也是會不一樣的。找到貫穿生命的主旨只是簡便方法,是一個答案。人在問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是亟需答案的時刻。不知自己亟待知道是為執(zhí),這可太讓人難過了。畢竟人是想知道一切為什么的動物。 我想,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其他人也會提出其他答案,每個人最珍重的事物不一樣,答案也會不同。 所以生命的意義大抵是一個人最珍重的事物,是足以讓人否定生命中苦難與平庸的存在。 不能要求,但大概是希望每個人最珍重的事物是普世意義上積極的。 后記:說到最后,我為什么碼了這篇字呢。不知道多少人在疫情期間被迫發(fā)掘內向性格。外向的我憋了一年以后在新一年開年終于崩潰,甚至抵抗去畫室這件對我來說非常有趣的事情。一邊打字一邊想,大概是在給自己找在認定自己人生 motif ( 責任 ) 道路上開小差的借口吧,哈哈哈哈哈 ![]() 左岸記:我喜歡這個答案。這個答案蘊含積極能量,破解了生命存在的意義。人生而一世,肯定不是為了受苦受難,而是為了美好之事,而這美好之事自然需要一定的代價方能得到,而人所付出的正是必須,自然也包括了那些苦和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