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奇葩皇帝較多,有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歷帝,“能工巧匠”的明熹宗等。其中,萬歷帝還算是給明朝帶來短暫的中興,明熹宗則沉迷于木工雕琢之中,被稱為“木匠皇帝”。 據(jù)《明史·卷三百五·列傳》第一百九十三卷記載:“帝(熹宗)習魯班機,腰常別純鋼斧,宛如巧工名匠也!”其大意為,明熹宗學習魯班的技術,經(jīng)常在宮中雕琢小物件,和能工巧匠沒有多大的差別。 從中可以看出,就算是皇帝在學習雕琢的時候,也要從魯班處“習得要術”。然而,歷史上卻不提倡學習魯班,認為魯班著作的《魯班書》是禁書。專家說,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與書上第一頁中的話有關。要知道其中的原因,首先了解誰是魯班,或魯班是怎么樣的人? 誰是魯班 魯班原來的名字叫做公輸盤、公輸般等,姬姓,算是周朝王族的后裔,由于生在魯國并成為魯國著名的工匠,所以才有魯班之稱。公元507年,魯班生在魯國的一家工匠世家之中,據(jù)說出生之時便有奇異之象,為當時人所驚訝。 七歲時,他在父親的影響下、不學自通地掌握制作奇巧淫具的小物件的方法。當時,他的父親為了哄他開心,經(jīng)常為他制造一些木質(zhì)小玩具。讓人感到稀奇的是,只要將玩具拆解一遍,他便會組裝和制造出來,無論這一玩具有多復雜。 成年不久,父親便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他,讓他在鄉(xiāng)鄰間走動,為民眾打造農(nóng)用工具和家用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技術活越來越成熟,名氣也越來越大。 據(jù)說,魯國王公經(jīng)常讓他去打造一些家用工具和房子,名氣也由此打響起來。為工砍伐大木頭的時候,倍感費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從草葉上獲得靈感而發(fā)明鋸子,被人們熱烈推崇。 但名氣大不一定是好事,或多或少會與王公貴族有一些扯不開的關系。 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便主動離開魯國,到楚國去謀生,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受到楚王的重用,命運也由此改變。 為楚王制造兵器 到達楚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魯班基本上做的都是一些零鎖的工匠活,沒有收到大工程。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的名聲傳到楚王的耳中,由此被楚王重用。 當時處于春秋末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大國不斷地加快速度吞并臨近的小國,雖然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理想,但都不想被其他國家所壓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軍隊的武器裝備和各種攻打城池的工具就變得尤為重要。將魯班納為手下以后,楚王開始向他下達一系列的命令,讓他為楚軍設計一些攻打城池的工具。 他沒有辜負楚王的期望,成功地發(fā)明出云梯、鉤強和弩器等,為楚軍的作戰(zhàn)帶來極大的便利。其中,云梯主要用于攻打城池,其構造并不是簡單的一座小梯子。 《戰(zhàn)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言:“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就是說,云梯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支撐點,與城池之間達成一個平衡,甚至可以從云梯之上俯視城池,從而處在制高點上打擊敵人。 鉤強的威力也非常大,主要是用于船上作戰(zhàn)?!赌印す敗分杏涊d,為勸阻楚國攻打宋國,墨子費盡口水地與楚王和魯班打口水戰(zhàn),最終說服魯班,從而說服楚王,讓宋國免遭災難。墨子勸阻魯班的時候,強調(diào)最多的就是讓他別再為楚國發(fā)明鉤強。 事業(yè)上順利,婚姻方面也豐富。傳說,魯班的妻子相當聰明賢惠,也是一名能工巧匠,在許多方面都對魯班進行幫助。為表示對妻子的愛,魯班曾經(jīng)為她發(fā)明了小亭子和雨傘。 被楚王調(diào)去王都做大工程的時候,為了盡快見到妻子,他發(fā)明出了能夠飛行三天三夜的“木鳶”,坐上木鳶以后,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nèi)見到妻子。 后來,他將自己所有的經(jīng)驗和想法都寫入到《魯班書》中,希望后人繼承他的想法。然而歷朝歷代下來,不僅沒有人從中學習,甚至還將書視為禁書。這是怎么回事呢? 妻兒皆死,孤獨終老 《魯班書》成為禁書,傳聞與一個傳說的故事有關。發(fā)明木鳶以后,魯班就直接坐著它回家看望妻子。當時妻子已經(jīng)懷孕,在家中倍感無聊,見到木鳶以后,就表現(xiàn)出非常想要得到它。為哄妻子開心,魯班將其留在妻子身邊。 木鳶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特點,那就是必須對其下一個咒語才能發(fā)動起來,否則就靜止不動。由于擔心妻子玩壞身體,所以他并沒有將咒語交給妻子。 然而,妻子也是相當聰慧的工匠,對木鳶研究許久之后,就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妙,先時對其進行改造,后在不用下咒語的情況下就可以將其啟動起來。 見到自己的能力比丈夫還要突出,妻子不由得十分激動。然而,孕婦是不能持續(xù)大起大落的,妻子由于太過于高興而提早了產(chǎn)期。據(jù)說,就算是挺著大肚子,妻子也騎在木鳶上玩耍。 意外終于到來,由于妻子提前破羊水而導致木鳶出現(xiàn)故障,直接從空中墜落下來,導致一尸兩命,讓魯班悲痛不已。 有人說,由于魯班過于傷痛,所以就將自己的經(jīng)歷都寫入到《魯班書》中的第一頁,告誡后人曰:“學習此書者,當承從鰥、寡、孤、獨、殘之一痛”。簡單而言,魯班想要告誡那些學習者,要想獲得魯班書上的知識,或者走上工匠之路,必須要承受“鰥、寡、孤、獨、殘”所帶來的痛苦。 有人說,這句話就像詛咒一樣,讓《魯班書》成為禁書。其實不然,其中另有其他的原因。就以白石老人的經(jīng)歷為例,他我國極其著名的藝術家,成為美術家和雕塑家之前,他做的基本都是木匠活,經(jīng)常在民間流動,過著孤獨的生活。 做木匠工作,并不是簡單的觀看和設計而已,整日與刀槍斧鋸為伴,受傷乃至殘疾是非常正常的事。所以,想要學習魯班的木工之術,需要做好隨時受傷的可能。 “鰥、寡”指的是老來無子或者沒有受到后人孝敬。常年在外工作,必然會與親人之間的情感疏遠,就算是為家里面付出許多,到頭來極有可能因為交流過少而產(chǎn)生情感隔閡,晚年來孤寡一個人是非??赡艿摹?/p> 所以魯班的勸誡是非常理性和具有現(xiàn)實性的,如果每天都忙著與工具打交道,哪里會不受傷?哪里還有時間去顧及家人? 總結 雖然傳說《魯班書》是魯班所著,但從史料書籍上來看,極有可能受后人整理而成,假借古人之名而著作的書籍。類似于這樣的書多得不可勝數(shù),比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等醫(yī)學書,皇帝處在傳說時代,其人是否存在都無可查證,更不用說他留下的一些關于醫(yī)學方面的書了。 再者,要論中國古時候最杰出的醫(yī)學家,應當是神農(nóng)才對,不然“神農(nóng)嘗百草”應該改為“黃帝嘗百草”。魯班是春秋末期杰出的工匠不可否認,但是他那個時候不可能一下子就發(fā)明出許多民間使用的東西,只能說他極有可能就發(fā)明了現(xiàn)有使用東西的圖形,然后后人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造而來。 參考資料: 《明史·卷三百五·列傳》 《墨子·公輸》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