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即《周易》,儒家經(jīng)典之一?!兑捉?jīng)》卦辭爻辭盡是筮占吉兇之辭,無“陰陽”二字,陰陽的概念也沒有,當(dāng)然也不存在什么“象術(shù)”、“數(shù)術(shù)”。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鬃印笆龆蛔鳌?,儒家卻托孔子之名作《易傳》,借用陰陽家之道解《易經(jīng)》。 《易傳》與《易經(jīng)》合為一書,誤導(dǎo)后世易學(xué),圍繞《易傳》形成所謂“象術(shù)”和“數(shù)術(shù)”概念。 所謂象術(shù),依據(jù)卦符的形象,卦名漢字的形象,解釋八卦之象。所謂數(shù)術(shù),《易經(jīng)》八卦卦符由“一”與“- -”兩種稱之爻的符號組我成,“一”形爻稱之九,“- -”形爻稱之六。九代表奇數(shù),六代表偶數(shù)?!兑讉鳌穼?shù)分陰陽,奇數(shù)陽、偶數(shù)陰。后世易學(xué)就在《易傳》的“象”與“數(shù)”上作文章。 通行《易傳》有《象》篇附在《易經(jīng)》每一卦每一爻下,解釋每一卦、每一爻之“象”。《易傳.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馬王堆帛書《易傳》無《象》篇,其《系辭》篇名同但文字不同,不是“太極”而是“大恒”,不是“四象”而是“四馬”。 通行《易傳.系辭下》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帛書《系辭》不分上下篇,曰:“是故《易》者馬也,馬也者馬也?!瘪R,古代算籌稱馬,《禮記.投壺》“請為勝者立馬”。鄭玄注“馬,勝算也”。 所謂數(shù)術(shù),通行《易傳》的占卦之法,“大衍之?dāng)?shù)”,五十根蓍草演算,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九。帛書《易傳》卻無“大衍之?dāng)?shù)”的文字,但有“四馬”,馬,算籌,應(yīng)歸于數(shù)術(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