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鍋盔,永遠那么對胃。』 文/劉旭 去過陜西旅行的人,肯定會聽說過陜西八大怪,其中有一條是“睜眼鍋盔像鍋蓋”,意在表明當?shù)氐腻伩鴤€頭兒巨大。鍋盔,是一種比較家常的面食,多見于中部和西北地區(qū)。其形似頭盔,因此得名鍋盔。關于其命名,還有一段流傳的民間故事可講。 秦朝時,有一種面食,叫做墩餅,光是聽名就知道,這餅準保是厚且瓷實。也的確這樣,每個墩餅差不多有五到六斤重,這對于行軍打仗來說,無疑是充作行軍食糧的不二之選,所以當時幾乎個個兵士都有墩餅的配給。由于其體積大,墩餅在攜帶上多有不便,但這并沒難倒行路經(jīng)驗豐足的秦軍。他們紛紛將墩餅鉆出孔洞,用牛皮繩穿過然后系好,走路的時候,身子前后各挎一個。 無心插柳柳成蔭,墩餅不但滿足了軍隊的飯食需要,還意外地起到了軍事防御的作用。這一天然的“防護背心”成了很多戰(zhàn)役中取勝的法寶。久而久之,有了盔甲之用的墩餅,也就被叫做鍋盔了。 時光流轉,鍋盔的戰(zhàn)爭效用被消解掉,作為食物,其本味得到了回歸。一提起它,幾乎各個省份都有,在形態(tài)和口味上,也是各具千秋??梢哉f,鍋盔界正向我們展示著一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瑰麗圖景。 如武林一樣,鍋盔也有著門派的分野。像在關中地區(qū),人們對鍋盔有著自己的一套專屬的方法論。老陜做鍋盔,會把面和得相當硬,這或許是其性格特質(zhì)的體現(xiàn)。和出的面很扎實,出體力的人都難揉得動,所以老師傅們往往選擇用木杠子將其馴服。和面完成,將它壓成圓餅,平整地放入鍋內(nèi),之后置于火上慢慢烙烤。過不了多久,鍋盔就能出鍋,外部酥脆,內(nèi)里的面筋道而具嚼勁。細細品味,還有清甜之感。口味之外,鍋盔最主要的特質(zhì)就是耐放了,吃個十天八天,絕對不成問題。 關于其吃法也是至為多元,某種程度上所有的饃類都可以用它替代。羊肉泡鍋盔,浸著湯汁的鍋盔香軟十足。鍋盔夾臘汁肉的效果,絲毫不遜色任何尋常的白吉饃。在豐富的吃法里,最原初也最耐品的,還得是干嚼,掰一塊鍋盔,配一搪瓷缸白開水,那絲絲甘甜簡直就是人間至味。至于原因,當然就是我們初中生物曾學過的唾液淀粉酶所發(fā)揮的效用。這吃法略顯粗糲,不過也正是這樣,才反映了西北質(zhì)樸的民風。 到了天府之國,鍋盔制作的工藝就相對精細了些。其個頭小巧,形態(tài)渾圓,而在質(zhì)感上,也更加近似于金絲千層餅。在蜀地境內(nèi),最富盛名的自然是川西的軍屯鍋盔。軍屯曾是三國時期蜀國軍隊修養(yǎng)調(diào)整之地,所以鍋盔作為干糧之一,能在此出現(xiàn)也不算意外。似乎為了鼓舞軍心,鍋盔在此地一般被稱為鍋魁,內(nèi)含一舉奪魁之意。 圖 / pixabay 如果說陜西鍋盔以“干、香”為主,那軍屯的鍋魁就是“酥、脆”的代名詞。軍屯鍋魁要擇選延展性好的半發(fā)面,輔之以溫水,才能得到內(nèi)里的柔韌質(zhì)感。肉餡要做得細密,肥瘦配比方面也要均勻適當,之后再填上豬油,一同抹在面皮之上。備好的面餅用油煎至金黃,而后再放入烤爐中烘上一番。 接到剛出鍋的軍屯鍋魁,大多數(shù)是二話不說,迫不及待地咬下去。只見那餅體撲簌簌直往下掉渣,酥脆程度便可見一斑。到了內(nèi)里,則是綿軟的,肉糜的鮮香加上花椒等調(diào)料的作用,讓整個口腔無時無刻不處在巔峰體驗中。隨著人們口味的變化,軍屯鍋魁還與時俱進,演繹出了更多的口味,譬如椒鹽的,混糖的,每一種都別具一格。 如果說以上的兩種鍋盔還是有些陌生,那在全國分布最為廣泛的湖北公安鍋盔,食客們一定是曾品味過的。不論是連鎖店面,還是街邊小吃,都絕對不乏它的蹤跡。我曾吃過很多款號稱“公安正宗鍋盔”的攤子,但讓我一度費解的是,為什么每一回吃到的做法和形狀都不大一樣,有鞋板子樣的,有菱形的,而在內(nèi)餡里,則涵蓋了眾多食材,梅干菜、豬油、牛肉這都是出現(xiàn)頻度最高的。后來我?guī)е蓡柡蛶讉€老板聊天,他們一致認為,只管好吃就行了,所謂的正宗,是味道正宗,至于實現(xiàn)的途徑,那另當別論。 公安鍋盔能作為小吃出現(xiàn),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制作流程不長,很快就能讓食客的味蕾得到滿足。有鐵桶改制的烤爐,配上一塊辦公桌面大小的案板,就能開做了。一般是兩人配合,一個人負責揉面、搟面和放餡兒,另一個則守在爐邊,完成烤制。所以很多夫妻檔出來做小生意的,會選這個行當作為起始,畢竟門檻不高,而且還能為顧客呈奉一道珍饈美饌,何樂不為呢? 公安鍋盔講求香、薄、脆,兩塊抻長的面皮經(jīng)由烘烤,散發(fā)出獨特的麥香,再加上有些商家會在面皮上刷些秘制醬料,那味道絕對會引著人們一口接一口地往下吃。值得一提的是,內(nèi)里的餡兒“很不安分”,有安然地在其位的,也有逃竄到面皮上的,這為鍋盔賦予了出眾的層次感。所以在吃完一個后,余香還能持續(xù)很久。 當然了,鍋盔也不只有咸口,甜口的鍋盔也不在少數(shù)。河南信陽,有棗子鍋盔。熟透的紅棗碾成泥狀,之后塞入面體,再上鍋熟成。出鍋后的鍋盔再刷上些糖稀,淋上點兒青紅絲,那就更完美了。棗香與麥香相融,軟甜的內(nèi)里,韌勁兒十足的外皮,這棗子鍋盔,簡直是當?shù)啬旯?jié)時分,必不可缺的一道主食。 川渝地區(qū)有紅糖制的鍋盔,初次吃時,感覺剛出爐的紅糖鍋盔就是香港美心月餅的古早形態(tài)。餅皮焦酥,散發(fā)著迷人的原麥香氣。掰開后,就能看見里面尚未冷卻的紅糖呈流質(zhì)狀態(tài),它沿著鍋盔體向下,要是不留神,都有可能流淌至手上。所以吃時要格外注意,想享受它的甜美,就得保持著一絲敬畏。 純甜口的吃多了或許會膩煩,要是能和其他口味配搭著就好了。老北京的點心鋪子里聞名遐邇的“京八件”中,就有個酸甜口的山楂鍋盔。熟透的山楂洗凈去籽,然后加食用油和糖下鍋,炒制成膏糊狀。之后再加上些果仁兒,混合成餡料。酥松的外皮包裹住餡料,烤制出爐,卡上紅戳,就成了饋贈親友絕佳的伴手禮。其表皮酥,內(nèi)餡兒糯,味覺上的對比感盡現(xiàn)。剛來北京時很好這一口,不過時間久了,也終究產(chǎn)生了一點點“審美疲勞”。 全國的鍋盔不計其數(shù),在甘肅,有漢武帝時期“羌餅”演化而來的靜寧鍋盔和西和鍋盔;在安徽,有曹操故鄉(xiāng)的亳州鍋盔;夾著“川北涼粉”的南充鍋盔、幾百年傳承史的陜西白水鍋盔、內(nèi)里是豬頭肉的汝州鍋盔······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鍋盔,是面食大千世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是我們各種口味偏好的投射,有人愛甜,有人愛咸,有人喜酥脆,有人則愛松軟。 鍋盔種類雖多,但我相信,關于全國鍋盔哪家強的問題,其實在每個人心里有一個答案:鍋盔和其他食物一樣,故鄉(xiāng)的,永遠最對胃口。 作者檔案 劉旭 吃心望想主義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