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遙遠的西方文明,亦或是在神秘的東方古國,從古至今都有一個職業(yè)從未凋零,這個職業(yè)就是“預(yù)言家”。在古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對自己的未來十分感興趣——皇帝想要預(yù)知自己國家的興衰,秀才想要預(yù)料自己的仕途,因此就有了這種職業(yè)的誕生。一般來說,這種玄乎其玄,能預(yù)知未來的“超能力”,我們稱之為――讖緯之說!歷史上精通“讖緯之說”的人非常多,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姜子牙、鬼谷子、諸葛亮、袁天罡……他們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大放異彩,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其中較為傳奇的一位,傳說他不但能掐會算,而且還能呼風(fēng)喚雨,最終還幫助劉備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其實在明初之時,也有這樣一位運籌帷幄、屢立奇功的開國元勛,他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一統(tǒng)天下,功績絲毫不亞于諸葛亮,這個人就是劉伯溫。有人說劉伯溫之所以更勝諸葛亮一籌,是因為民間曾流傳著過一段話:“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諸葛亮只能讓天下三分,而劉伯溫卻能讓天下一統(tǒng),聽起來也確實有幾分道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眼看著百姓安居樂業(yè),朝局穩(wěn)定,可有一天他卻突發(fā)奇想,想要預(yù)知大明王朝的氣數(shù)!于是他宣來精通“讖緯之學(xué)”的劉伯溫,請教他大明會何時終結(jié)?劉伯溫怎么也沒想到皇帝會問這個問題,很快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處境——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一番思考之下他回答道:“我大明王朝福澤長久,陛下當傳萬孫!”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朱元璋生性多疑,又殘忍好殺,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深知朱元璋的秉性,于是他萬事都小心謹慎,總把恭維的話放在第一位。但朱元璋心里明白,世間哪有什么萬年王朝,都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于是他一路窮追不舍,非要問出個究竟。 劉伯溫沒有辦法,只好聽從皇帝的旨意,經(jīng)過細心推演,然后思考良久之后終于推測出了四個字:“遇順而止”!朱元璋思索良久,不禁心情順暢,因為他把“順”字拆開了,變成了“三、百、八”三個字,無論是三百零八年,抑或是三百八十年,對一個王朝來說,都足夠了!因為三百年向來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一道坎(唐朝290年,宋朝319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只要能過了這道坎朱元璋就心滿意足了! 不出劉伯溫所料,此后的大明王朝經(jīng)歷了許多重大事件,無論是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萬歷三大征……雖然都曾給這個王朝帶來沉重的打擊,但卻絲毫沒有動搖其根基!一直到明朝第十六個皇帝朱由檢繼位時,明朝才正式陷入改朝換代的漩渦。即使是這位崇禎皇帝滿懷抱負,立志要把大明拯救回來,但無奈國家的情勢已經(jīng)越發(fā)不可收拾了,僅憑他一己之力終究還是沒能挽救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 當時的明朝為了支援東北的戰(zhàn)事(后金崛起,常年征伐),決定實行“精兵簡政”的政策,其中有一項就是裁剪全國各地驛站的工作人員,而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這項政策出來之后,許多百姓失業(yè),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走投無路之下,各地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愈演愈烈,而李自成和張獻忠便是其中的起義軍首領(lǐng)之一。 經(jīng)過十幾年的鏖戰(zhàn),李自成終于在1644年3月17日攻破北京,隨著末代皇帝朱由檢的自盡,大明王朝也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明朝從1368年朱元璋登基開始,到1644年末代皇帝自縊而終止,總共歷時270多年,并沒有超過300年,難道是劉伯溫的預(yù)言有誤?非也,非也,劉伯溫所說的“遇順而止”,其實是另有深意! 眾所周知,明朝是在李自成和張獻忠以及滿清三方面壓制之下滅亡的。有意思的是,李自成建立政權(quán)后,國號正是“大順”,而張獻忠建立的大西國,其年號(大順)中也有一個“順”,而此時此刻,遠在關(guān)外的滿清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的年號也有一個順,是為“順治”! “遇順而止”,也正是在“三順”的圍攻之下,明朝才正式滅亡的,至此劉伯溫的預(yù)言也成真了!天命也好,湊巧也罷,我們不禁感嘆歷史的奇妙,也不得不佩服劉伯溫的神機妙算! 明朝歷史相關(guān)故事: 明朝這個皇后被廢,結(jié)果因禍得福不但不用殉葬,還熬死了四位皇帝 此人是明朝最牛錦衣衛(wèi),沒有之一,曾讓錦衣衛(wèi)權(quán)勢第一次蓋過東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