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7年八月,木匠皇帝朱由校在游船上娛樂時不慎落水,雖然被人及時救起,但是身體本來就快被掏空的他受到了驚嚇,從此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召來弟弟信王朱由檢吩咐后事,他拉著朱由檢的手說:“來,吾弟當為堯舜!”意思就是說讓他來當皇帝,同時希望他能成為像堯舜一樣賢名的君主,另外,朱由校還特意叮囑了下半句:“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意思就是交代他一定要繼續(xù)重用宦官魏忠賢。 可惜的是,崇禎皇帝只記住了上半句,他繼位以后確實是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不可謂不勤政,他本想像他哥說的那樣做一個“堯舜之君”,挽救大明于水火,不料最終還是熬成了一個亡國之君。崇禎的失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記住他哥的下半句叮囑:不但沒有重用魏忠賢,反而僅用三個月就徹底打倒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魏忠賢本人也上吊自盡),朝中盡用滿嘴“儒學”的東林黨人士。那么問題來了,這位在歷史上被描繪得“惡貫滿盈”,被罵得“體無完膚”的太監(jiān)魏忠賢到底有多大的能耐,難道還能為大明朝續(xù)命不成? 答案是肯定的!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臨死之前還特意交代崇禎皇帝要重用魏忠賢,就是因為他心里明白,幾年來他利用魏忠賢的“閹黨”來控制朝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閹黨”們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他“默許的”,不然那么多東林黨大臣死的死,貶的貶,真當他沒有看見嗎?魏忠賢不但打壓東林黨,收取江南工商稅充實國庫,還在對后金用兵上重用袁崇煥等人取得了“寧遠大捷”,很好地維護了國家的穩(wěn)定。 反觀魏忠賢死后,東林黨一家獨大,他們很快取消了江南地區(qū)本應該繳納的工商稅,卻半推半就地加重全國各地的農(nóng)業(yè)稅,從而直接激起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另外他們對后金用兵的失敗也難辭其咎,先后重用袁應泰、王化貞等不善作戰(zhàn)的東林黨人,直接導致沈陽、遼陽以及廣寧的失守,遼東局勢愈發(fā)不可收拾。 等弄清楚自己所倚重的東林黨人的真實面目以后,崇禎皇帝不得不又開始啟用宦官,可惜再也找不到像魏忠賢那樣識大體、堪大用的宦官了,太監(jiān)高起潛那么受信任,結果害得明朝“最后一個戰(zhàn)神”盧象升力戰(zhàn)而亡,關鍵是最后他還投降了清朝。還好最終有一個太監(jiān)王承恩陪他一起上吊自盡,也算是他后期重用宦官的一塊遮羞布吧。 總的來說,魏忠賢死后,東林黨和“閹黨”的失衡將全國的形勢弄得一團糟,對農(nóng)民起義的時剿時撫以及對后金和談的遮遮掩掩終究都是處理不當導致形勢不斷惡化,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崇禎皇帝刻薄寡恩、濫殺大臣,用人也如走馬觀花等行為,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直到臨死的前幾天,崇禎皇帝才悟出他哥叮囑的那句“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或許是對的,還還特意秘密命人重新收殮了魏忠賢的遺骨,然后進行了妥善安葬。 “來,吾弟當為堯舜!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崇禎皇帝若能記住這下半句,我大明或許就不會那么早亡了! |
|